正文

人生实难 作者:方竹 著


梳理整个事件的经过,问题已明了。

概言之,经过两年多的现实工作,舒芜为党所信任,自己也珍视这种信任。老干部天下为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他,使他不断抛弃旧我,加上胡风的肯定,更坚定了“这是自己的国家,不可再闹个人主义”的想法。

在这种蓬勃的革命环境中,反观自己的《论主观》,的确与国家百姓民族之利不符,是妨碍革命的,于是,舒芜决定向错误告别。这种检讨没有功利性,完全出于“个人事小、国家事大”的心态;出于“既受上级器重,更应严格要求自己”的心态。

可以说,舒芜从信仰个人主义转变到信仰集体主义,有清晰的、出以公心的思想轨迹可查,而非怀有不可告人的卑劣动机。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后事发展哪怕再恶劣,也可能和舒芜关系不大。问题是,这时,头脑高度革命化的舒芜认为,自己改正错误还不够,还希望朋友们也改,一同轻装前进。

他说:“我自以为还要帮助别人,特别是帮助几个朋友进行思想改造。”

这就惹了大祸,最为当年的朋友们不能原谅,也为世人所攻击:“你检讨就检讨吧,为什么拉上别人?”

可是,这又为舒芜不解:都拥护革命,不符合革命利益的,为什么不能改呢?不是要言行一致吗?何况党的政策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了革命,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放弃呢?

另一个为世人诟病的是,中国自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造就了多少民间佳话,世人指责他“叛卖”,即从此而来。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又是另一种道德,更基于理性判断,遵循这种道德,中国现代史上,诞生了两篇著名的《谢本师》,多少左翼青年深受影响。新中国成立初的革命环境,使“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理念更强大,舒芜的思想转变里,一定深埋这一因素。

另外,个人是时代与民族的产物,中国文化里,家、国相连,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更有忧国忧民的传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基因,大多离不开这一民族特点。这些儒家文化,也会深深影响舒芜,事事以“是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来规范行为,就是舒芜对这种传统的认同。

关心越切,卷入越深,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

事情就这样越走越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