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中国古代戏曲专科目录的集大成时期(一)

中国古代戏曲目录研究 作者:王瑜瑜 著


第三章 中国古代戏曲专科目录考述(下)

第一节 中国古代戏曲专科目录的集大成时期(一)

明末清初,戏曲创作界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作家群体。其中,尤为著名的有江苏吴江的沈氏家族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州派”剧作家群体。二者虽然都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特征,但构成特点却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以家族血缘为维系,戏曲创作和理论呈现出在家族内部纵向和横向的传承关系;后者则以相近的创作风格和追求为核心,作家身份构成基本相同,剧作均具有浓厚的市民色彩。但是,这两个群体都表现出戏曲人才高度集中、戏曲创作佳作迭出、戏曲理论颇有建树的共同特征。他们不仅从事戏曲创作,而且重视戏曲创作规范的继承和发展、重视戏曲创作实绩的总结。就戏曲专科目录而言,吴江沈氏家族中沈自晋编撰的《古今入谱词曲总目》和苏州派作家张大复及其二子张继良和张继贤编撰的《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极具特色,二者均为曲谱著作的副产品,前者附于《南词新谱》之前,后者则附于《寒山堂曲谱》之前,与曲谱编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沈自晋和张大复跻身著名曲家群体的特殊身份也赋予了这两个目录更为丰富的价值。在这两种目录中,剧目依附于曲谱类著作存在,用于说明曲谱所收选曲之剧目来源,不仅客观上保留了众多戏曲剧目名称,而且保留了部分作者信息、版本信息、情节提要,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此类进入曲谱的戏曲作品往往以音律的规范性和唱词的优美性获得曲谱编撰者的青睐,因此,曲谱著录之戏曲剧目在一定程度都是古代戏曲作品的优秀代表,代表了相当的艺术水准。

一、佳曲入谱——《古今入谱词曲总目》与《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

(一)《古今入谱词曲总目》

《古今入谱词曲总目》的编撰者沈自晋(1583-1665)字伯明,号西来,晚字长康,自号鞠通生,江苏吴江人。是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的族侄,沈自晋的曲学修养和成就首先得益于沈氏家族的曲学渊源。

在沈氏家族曲学兴起的过程中,沈璟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树帙吴江,一呼百应,与汤显祖玉茗一派在晚明曲坛双峰并峙,秋色平分。但作为吴江曲派的旗手,沈璟绝不仅仅通过摇旗呐喊的方式宣扬自己的曲学主张,他在戏曲创作和研究方面可谓殚精竭虑,成绩斐然。沈璟论曲首重声律之学,力主作曲合律依腔,为此甚至不无偏激之语:“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曲中之巧。”为此他精研曲学,著有《南词全谱》、《正吴编》、《论词六则》、《唱曲当知》、《南词韵选》等多种曲学论著。尤其是“《南曲全谱》奠定了南曲研究的基础,勾勒了以昆曲为主体的新兴传奇的格律体系,在传奇发展史特别是昆曲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戏曲创作中,沈璟注重戏曲音律的格律规范、戏曲语言的通俗本色和情节结构的新奇曲折,以“场上之曲”为追求,这些追求在他的《属玉堂传奇》十七种中均有所体现。

沈氏家族的后人延续了沈璟所开辟的曲学传统,在戏曲、散曲创作和曲学理论研究方面各有建树。其中,在沈自晋一辈中,沈自征作有杂剧《渔阳三弄》(含《霸亭秋》、《鞭歌妓》、《簪花髻》3种);沈自友、沈自籍、沈肇开、沈自晓、沈自南、沈自东、沈自鋋等人均参与了《南词新谱》的校阅;沈君谟创作有传奇《一合相》、《丹棘坠》、《玉交梨》、《绣风鸳》及散曲《青楼怨》;沈璟孙辈中,沈永乔作有传奇《丽鸟媒》、《玉带城》,并参与校阅了《南词新谱》;沈永瑞、沈永令、沈永启、沈昌、沈永馨等人参与校阅了《南词新谱》,另有散曲作品传世;此外,沈永禋、沈永群、沈永义等人也参与校阅了《南词新谱》;沈永隆等人亦有散曲作品传世;孙媳叶小纨作有杂剧《鸳鸯梦》、孙女沈蕙端、沈淑女人亦精通曲律。沈氏家族成员不仅曲作丰富,而且曲学修养深厚。而在这些成员中,沈自晋无疑出类拔萃,当仁不让的继承了沈璟曲学的衣钵。在戏曲和散曲创作方面,沈自晋有散曲集《睹墅余音》、《黍离续奏》、《越溪新咏》、《不殊堂近稿》(后三种收入《鞠通乐府》)行世,另作有传奇《望湖亭》、《翠屏山》、《耆英会》,在曲学研究领域,自晋亦造诣颇深,他将沈璟的《南词全谱》增补为《广辑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词谱》(简称《南词新谱》),颇为后世所重。

《古今词曲入谱总目》附《南词新谱》而行,为总结《南词新谱》所引诸曲名目而编,故应成于《南词新谱》编次完成之后。《南词新谱》编撰时正值明清易代,战乱频仍,沈氏家族成员颠沛流离,辗转于躲避兵火的路途。沈自晋作于丁亥年(1647)的《重订南词全谱凡例续纪》备述此谱编撰之艰辛:

重修词谱之役,昉于乙酉(1645)仲春,而烽火须臾,狂奔未有宁趾。丙戌(1646)夏,始得侨寓山居,犹然旦则摊书搜辑,夕则卷束置床头,以防宵遁也。渐尔编次,乃成帙焉。春来病躯,未遑展卷;拟于长夏,将细订之。

据此可知,《南词新谱》于1646年已粗具规模,1647年后开始进入修订阶段,而此书最终付梓则到了乙未(1655),《古今入谱词曲总目》既为总结曲谱所选诸剧名目,自当成于1647年至1655年之间。

沈氏编撰《南词新谱》不仅动用了家族丰富的戏曲收藏,而且对海内曲本孜孜搜求,得到了很多海内藏曲名家的“倾藏”相助。因而《古今入谱词曲总目》在保留家族创作记录和名家剧目方面优点极为突出。《重订南词全谱凡例》“慎更删”条云:

谱中旧曲,其删者甚少,即所当更,大都取先辈名词及先词隐传奇中曲补之,因先生属玉堂诸本未遍流传,尚有藏稿几种未刻,特表见其一二云。

沈自晋删补曲谱时注重保持家族特色,对沈氏曲学开山沈璟的传奇作品特别关注,且将沈璟并未刊行、流传不广的戏曲作品特别拈出。对沈氏家族成员的戏曲、散曲作品也多有选录,其中很多作品并未刊行,传播范围十分有限,全赖此目得以保存。在此目所录256种戏曲、散曲集、词集名目中,沈氏家族成员的作品多达38种,占据了总数的15%。

沈宁庵《奇节记》 词隐先生讳璟,字伯英,晚字聃和,吴江人,所著属玉堂传奇十七种。

《珠串记》 词隐先生未刻稿。

《双鱼记》 词隐先生作刻本,托名施如宋,非也。

《鸳衾记》 词隐先生作。

沈伯英《曲海青冰》 词隐先生翻北词。

沈西来《望湖亭》 自晋,字伯明,一字长康,别号鞠通生,词隐先生从子。

沈伯英《情痴寱语》 散曲。

《十孝记》 词隐先生作。

鞠通生散曲 《赌墅余音》、《黍离续奏》、《越溪吟》、《不殊堂近稿》俱未刻。

沈治左散曲 名永隆,伯明子。

《耆英会》 鞠通生近稿。

沈君善散曲 名自继,别号痴影生,词隐先生从子。

沈西豹散曲

《义侠记》 词隐先生作。

沈巢逸散曲 讳珂,字祥止,词隐先生从弟。

沈曼君散曲 名静专,伯英季女,所著《适适草》。

《埋剑记》 词隐先生作。

《红蕖记》 词隐先生作,刻本托名施如宋,非也,观其末曲用离合体寓“吴江沈璟伯英”六字可见。

沈方思散曲 名永启,号旋轮,君善子。

沈子勺散曲 讳瓒,号定庵,词隐先生仲弟。

沈旃美散曲 名世楙,号初授,伯明侄孙。

《同梦记》 词隐先生未刻稿,即串本牡丹亭改本。

《四异记》 词隐先生未刻稿。

《结发记》 词隐先生未刻稿。

《分钱记》 词隐先生作。

沈幽芳散曲 名蕙端,沈巢逸孙女,伯明侄,卜大荒甥,顾来屏内人,所著诗词俱未刻。

《一合相》 沈苏门作,又《风流配》、《玉交梨》、《绣风鸳》未刻。

《词隐新词》 伯英散曲。

《坠钗记》 伯英作,俗名《一种情》。

《博笑记》 伯英作。

沈建芳散曲 名永馨,别号篆水,词隐先生侄孙。

沈一指散曲 名永令,一字文人,若字子。

《青楼怨》 沈苏门散曲。

沈龙媒散曲 名辛楙,伯明侄孙。

沈云襄散曲 名永瑞,伯明侄。

沈长文散曲 名绣裳,一字素先,词隐先生孙。

沈君庸散曲 名自征,词隐先生从子,所著《渔阳三弄》北剧刻行。

《丽鸟媒》 传奇未刻稿,沈友声作,名永乔,伯明侄。

从上面所列的剧目来看,沈自晋不但涉及剧本版本情况,而且对作者归属有所辨析,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熟知的沈氏子弟亲缘关系及身份给予必要说明,对于还原沈氏家族性的戏曲创作活动原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沈自晋编撰《南词新谱》固然有意突出沈氏家族的曲学成就和特色,但是他的观念并不保守,对于家族之外的新作也大量收入,并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看待沈氏家族戏曲的成就。其“采新声”条云:

前辈诸贤不暇论,新词家诸名笔如临川、云间、会稽诸家古所未有,真似宝光陆离,奇彩腾跃。及吾苏同调如剑啸、墨憨以下皆表表一时,先生亦让头筹见《坠钗记》〔西江月〕词中推称临川云,予敢不称膺服?凡有新声,已采取十九。其它伪文采而为学究,假本色而为张打油,诚如伯良氏所讥,亦或时有,特取其调不强入,音不拗嗓,可存以备一体者,悉参览而酌收之。

《南词新谱》的编撰得到了冯梦龙的鼓励和帮助,冯梦龙希望沈璟后人能够继承沈氏家族的曲学传统,修订词谱,而且表明自己愿意主动承担辅助工作。沈自南《复位南九宫新谱序》云:

岁乙酉(1645)之孟春,冯子犹龙氏过垂虹,造吾伯氏君善(自继)之庐,执手言曰:“词隐先生为海内填词祖,而君家家学之渊源也。《九宫词谱》今兹数十年耳,词人辈出,新调剧兴,幸长康(自晋)作手与君在,不及今订而增益之,子岂无意先业乎?余即不敏,容作老蠹鱼,其间敢为笔墨佐。

冯梦龙为促成修谱事业,可谓呕心沥血,临终之时犹念念不忘,嘱托将遗稿一并赠送沈氏,对此,沈自晋非常感动。沈自晋《重订南词全谱凡例续纪》对此记录甚详:

适顾甥来屏寄语,曾入郡访冯子犹令嗣赞明,出其先人易箦时手书致嘱,将所辑《墨憨词谱》未完之稿及他词若干畀我卒业。六月初,始携书并其遗笔相示,翰墨淋漓,手泽可挹。展玩怆然,不胜人琴之感……甲申冬杪,子犹送安抚祁公至江城……即谆谆以修谱促予,予唯唯。越春初,子犹为苕溪、武林游,道经垂虹而别。杯酒盘桓,连宵话榻,丙夜不知倦也。别时与予为十旬之约,不意鼙鼓动地,逃窜经年,想望故人,鳞鸿杳绝,迨至山头,友人为余言,冯先生已骑箕尾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