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
每个国度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鬼神,不仅四大古国,其他也是。然而中国的鬼神,有些特殊。
中国的鬼神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用来供奉的,比如本土的“灶神”和“财神”,以及外来的诸位菩萨。说到底,这些鬼神,就是一种无形的准则,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有时比法律条文还管用。在漫长的岁月中,鬼神已在人们的心中固化,成了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种鬼神,则是用来调侃讽刺的,比如《聊斋》中出现的一众狐仙。关于他们,我们知之甚少,他们在一两个小故事中闪亮登场,随即又黯然离场。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无从知晓,仅知道他们是孤魂野鬼;有的于洞府中修炼成仙,下界游历,虽不曾有伤人之心,但都被视作妖孽。以上种种,一并出现于书中,这便有了“笔记小说”中的佼佼者——除《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外,便是《子不语》了。
笔记小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作者将花鸟草木赋予了人的思想,在人魂归九泉之时仍保有人性的善恶。不同于西洋的僵尸与吸血鬼,华夏民族的鬼,是亦正亦邪的。而这种亦正亦邪的姿态,又正是源于人的善恶,写鬼,说到底还是在写人。
天道有轮回,因果有循环。然而,在这个世道,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未必接受了审判。于是乎,在另一个世界,在另外一个世道,公道是可以被讨回的,因果是有报应的。尤其是,在神鬼世界里,当一切烂于肚中的真相被揭穿,一张张丑陋的嘴脸被撕碎,哪里还有什么妖魔可言,净是些人间的糊涂事。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此三字,甚是巧妙。全书便如题目一般,点到即止,故篇幅短小。然读之,意犹未尽。提笔续之,竟着实想不出个妙句佳段来。这,大抵就是语言的艺术。
“鬼神”小说,在古代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是与正统文学格格不入的。但其发展至今,成为大众读物,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也得益于前代的诸多读者。可见,在古代,看禁书的人,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