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被长高”的巨人大厦

商界怪杰史玉柱 作者:魏昕 著


第5辑 巨人大厦的悲歌

1997年1月18日,正在主持巨人集团大会的史玉柱被一条新闻彻底击垮——“‘巨人’史玉柱身陷重围”。20分钟后,史玉柱在一个本子上重重写下“天亡我也”四个字。当史玉柱带着遗憾离开珠海的时候,他穷得甚至连买汽油的钱都没有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负”。很快,史玉柱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大谈资,外界的评价也由原来的“光辉形象”直转为“失败者形象”,巨人总部大楼更是从曾经的灯火辉煌瞬间变得冷冷清清……

1.“被长高”的巨人大厦

也就在巨人“脑黄金”叱咤国内保健品市场的时候,巨人大厦面临了新的问题。这事情还得从1992年说起。

1992年,是巨人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的一年,它刮起了一阵科技创业的春风,珠海市政府对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其中一项就是为史玉柱批了一块地,这块地足以让史玉柱靠房地产发一把。

那时候,在邓小平南方视察之后,特区辐射区域房地产开始火热,土地自然成为房地产商争夺的炙手可热的资源。而史玉柱不费吹灰之力获得政府的一块廉价土地支持,几乎是“天上掉了馅饼”。这不能不让史玉柱“想入非非”。

刚开始史玉柱只是想通过这一块地建造一座自己公司的办公大楼,一座集开发、行政、物流、餐饮、公寓、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办公场所,让员工能够在公司里找到家的感觉,在需要像他当年“闭关”那样进行技术攻关时能够没有后顾之忧,专心研究的员工也能在这个大楼中便捷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实,实现这些功能,这座大楼只需要建到15层左右就能满足需求。但是后来在研讨中,有人建议干脆建成18层,因为广东人认为18是很吉利的数字,并且也能昭示公司能够“越来越发”。但是更多人认为“18层”的说法跟“18层地狱”的说法有点类似,故而建议建成19层。又一轮的研讨竟然增加至38层,这如果建成将会是珠海市的最高楼,高于当时32层的珠海银都酒店。

在《谁为晚餐买单:沉浮中的史玉柱和巨人集团》一书中,有着巨人大厦的招标书内容,主要包括:“容积率4.8,建筑密度20%,用地红线内绿化不少于30%,外墙建筑材料采用玻璃幕墙,除应设计出展厅、商场、软硬件开发和培训中心、电脑生产场地外,还要本着所有配套设计均在大楼内解决的原则,设计出公寓式办公室、职工娱乐中心、屋顶花园和旋转餐厅以及部分外销为主的写字楼层,投资概算控制在1.5亿至2亿。”巨人营销集团副总裁王育回忆,他在策划巨人大厦广告文案的时候,有一天被史玉柱找去,批评他把巨人大厦的高度搞错了,是70层而不是64层。这个数字不但是王育第一次听说,甚至当时任巨人集团副总裁的刘伟也只比王育早知道10分钟。最终竟然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定到建造一幢72层的高楼,这意味着一座全国最高楼将会在珠海拔地而起。

史玉柱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他们建造巨人大厦时候的思考过程:

“我们1992年决定盖巨人大厦的时候,曾经打算盖18层,但这个想法一闪而过,出来的方案是38层……38层的想法出来不久后,1992年下半年,一位领导来我们公司参观,看到这座楼的位置非常好,就建议把楼盖得高一点,由自用转到开发地产上。于是,我们把设计改到54层。后来,很快又把设计改到64层,其中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设计单位说54层改64层对下面基础影响不大;二是我们也想为珠海市争光,盖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厦。当时,广州也想盖全国最高的楼,定在63层,我们要超过它,就定在了64层。但是,1994年初又有一位领导来视察珠海,同时要参观巨人集团。集团几个负责人一起研究,最后提到了72层。打电话给香港的设计单位咨询,对方告之技术上可行,所以就定在72层。如果按照原先的38层,工程预算大致为2亿,工期两年。后来改为72层,预算增加到12亿,大约要6年完工。我们在做这一系列决策时,正赶上全国房地产热,全国在发烧,我们也跟着昏了头。”

史玉柱之所以敢夸下这样海口,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他对巨人公司的业绩有信心,因为巨人在1992年完成了2.8万套软件的销量,年产值1.6亿元,实现利润3500万元。这样,保守估计两年内少说也能带来1亿的收入。其次就是史玉柱对巨人大厦的售卖有信心,因为他已经感到当时珠海的房地产热度正在上升,并且他有着自己的方法能够将大厦以更好的方式销售出去,并且这在后来的销售中得到了极大的认可。那就是他把巨人大厦的楼花以“股份”的方式售卖,并且每一股低至2000元,极大地降低了买进的门槛;加上100%的利息回报,让他的大厦楼花炙手可热,吸引了各地的投资者热购。这本身也为大厦的建造提供了一大笔基建资金。再次就是无形中他能够感觉到的“政府牌”。虽然史玉柱在创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但是珠海市政府对他的不可忽视的帮助,也让史玉柱在不知不觉中感到:即使大厦的建造到时候出现困难,政府也会拉他一把,帮他渡过难关的。

基于这三个原因,史玉柱这个当年的“史大胆”,在巨人大厦的规划中再一次体现了他的胆识。这些原因也使得当时手中只有几百万流动资金的史玉柱敢于去承担这么一个巨大的项目,并付诸于行动。

不过“理想往往是丰满的,现实往往是骨感的”,据当时的预算,巨人大厦如果建造72层,需要12亿,大约6年完工。如果按照巨人计算机产品每年利润5000万元来算,6年就是3亿元;当时卖楼花收获1亿多元;加起来就是4亿元,还差8亿元之多。这意味着巨人如果不寻求其他能够急速带来巨额收益的项目,巨人大厦计划很可能因资金的断流还没打好地基就搁浅。

时间的考验是残酷的,巨人大厦在下一阶段的建造过程中并不如史玉柱所预料的那样顺利。

2.脆弱的巨人供氧体系

巨人大厦首先面临的一大考验,就是巨额的资金来源。

虽然巨人集团开发出的各类软件、电脑等产品,市场很是叫座,仅中文手写电脑和软件的销售额一度就达到了3.6亿元,巨人因此成为当时一家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但是,巨人看似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不可言状的危机。

1994年,中国电脑行业受到重创。这一年,西方10国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禁令失效,COMPAQ(康柏)、HP(惠普)、AST(虹志)、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等世界知名电脑公司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并开始联合起来“围剿”中国电脑市场,国内电脑市场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处在改革开放重点地区之一珠海的巨人集团,其电脑产品受到的冲击自然不小。

而巨人集团当时推出的手写电脑业务也同样受到了重创。在巨人推出手写电脑业务的时候,1994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巨人集团的时候还曾经尝试过在巨人开发的手写电脑上写过字。随着国内市场受到冲击,一台手写电脑的利润从1993年的500元,骤降到1995年的50元。巨人集团乃至整个中国电脑行业的业务都出现下滑的迹象,甚至有些本土企业面临倒闭的境遇。史玉柱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力图抓住巨人大厦这一“救命稻草”,希望借助巨人大厦的建设,涉足房地产业,以求在这一行业创造价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