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生于北京。
因病提前退出职场,用了十年来练习发呆,终炼成散淡宅男。
发呆也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有了时间来回忆“从前”。从前,曾远赴云南,在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当知青;后来,又当过工人、科员、大学期刊编辑;再后来,又做过电视台记者、导演……
“从前”的名堂不少,故事也多。
2006年春,我追风赶浪地开了一个名为“老歌”的博客,便把“故事们”写了出来,放在博客里晾晒。既讲给自己听,也讲给别人听。
六位同庚老友,有男有女,又曾共赴滇边,品尝了相似的青涩与不堪,就有了共同话题。故事各自讲来,讲得多了,汇成一篓。有人提议,何不将这些故事结集成书,或可传之后世,藏之久远;或可让史家闻得群马杂沓的跫音,进而循线追索一代人的生存状态和一个时代的深层背景?
众皆欣然应允,于是,便有了今天的《马语》。
这些散淡的文字,无一不透着马年生人的执拗与实诚。于我而言,既是发呆之所得,也算得是耳顺之年送给自己的礼物而不论厚薄。
姐告雨季里的故事(一):枪口对准了边境天空
按编制,身处姐告的连队直属团部,为团直一连。平日里我们都称其为姐告连。
姐告连的人员构成是以成都知青为主,昆明、北京和上海知青只有几人,老工人也不算多。
连队有两位主要领导,一是老潘,一是从成都知青中提拔起来的干部李玉明。对于连队领导,知青们多死跟李玉明。倒不是老潘这人怎么样,而是李玉明其人在知青中历来威信颇高,大家都信服,平时也沿袭原来在学校时对他的称呼:李娃儿。但凡有什么事都只听他的。
70年代初(可能是1972或1973年吧)姐告出了一回大事。
那时,知青们来此屯垦戍边也没几天,却很快就踩熟了这块仅1.4平方公里的屁股大点儿的背靠瑞丽大江而三面与缅甸接壤的地界。团直一连是全武装连,而且又与当时边防部队同等配备,知青们个个儿玩着枪兴奋得不行。所以平日里训练什么的也都格外上心用劲,随时都巴不得有个什么事儿把枪拿出来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