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忆秦娥

词林别裁(套装上下册) 作者:卢家明 著


忆秦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林阳书《忆秦娥》

华音流韵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1]。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2]。  乐游原上清秋节[3],咸阳古道音尘绝[4]。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5]

临风赏读

这首词取思妇之事,言怀古伤今之感,是一首冠冕词史的绝唱。

上片咏离别之情,渲染出一种哀怨凄婉的气氛。一缕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似乎还沉浸在梦境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浩渺长天一轮冰冷的残月陪伴着孤寂的她。更令人伤怀的是,柳色绿了,年复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

下片场景陡转至乐游原:乐游原上的清秋节本应是佳侣如云,而此时却是一片凄凉,悠悠的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思念之人从此走过便音信杳无。最终,茕茕孑立的秦娥引颈西望,看到的是那残破的汉家陵阙,在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中,静静地卧着,泛着余晖。

清人陈廷焯说“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神在个中,音流弦外”(《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卷七),可谓的评。这首词句句看似伤感离别,抒发思念,实则句句寄托深远,怀古伤今。词人仿佛是站在一座历史的孤峰上,正向着遥远的时间与空间茫然地举目四望,思绪奔涌跳荡……秦楼、灞陵、乐游原、咸阳古道、汉家陵阙——浦江清先生说是“几幅长安素描的合订本”,还有箫声、月影、柳色、西风、残照……这些孤立的意象被编织成这首词,使读者如亲临其境,恍若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或举目有河山之异,深味故国兴亡之感。

这首词融柔美与苍凉于一体,意境高远,气势雄浑,莽郁苍茫。后人将这首词与他的另一首《菩萨蛮》列为“百代词曲之祖”。

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

宋以来都认为《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系李白所作,但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成为词史上一段公案,迄无定论。施蛰存先生考证,《忆秦娥》词始见于冯延巳《阳春集》,此词“决不能作于冯延巳、张先之前。此必苏东坡、贺方回同时人所撰,谬其作者,因托之李白”(《说忆秦娥》)。周泳先先生则认为有可能是南唐时一翰林学士李白所作,并考证其本事当出于唐沈既济所撰的关于人与狐相恋的悲剧传奇《任氏传》。

古今汇评

邵博:“箫声咽……”李太白词也。予尝秋日饯客咸阳宝钗楼上,汉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词者,一坐凄然而罢。(《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

徐士俊:悲凉跌荡,虽短词,中具长篇古风之意气。(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五)

潘游龙:白词妙处,只是天然无雕饰。(《古今诗馀醉》卷十)

周 珽:由伤别寄情吊古,风神淡宕,更多慷慨沉雄。(《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

顾起纶:唐人作长短句,乃古乐府之滥觞也。李太白首倡《忆秦娥》,凄惋流丽,颇臻其妙,为千载词家之祖。(《花庵词选跋》)

孙麟趾:何谓浑?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皆以浑厚见长者也。词至浑,功候十分矣。(《词迳》)

黄苏:此乃太白于君臣之际,难以显言,因托兴以抒幽思耳。……叹古道之不复,或亦为天宝之乱而言乎?然思深而托兴远矣。(《蓼园词选》)

刘熙载: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艺概》卷四)

陈廷焯:音调凄断。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如读《黍离》之诗。后世名作虽多,无出此右者。(《云韶集辑评》卷一)

李白《忆秦娥》(《诗馀画谱》)

王国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惟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人间词话》)

俞陛云:此词自抒积感,借闺怨以写之,因身在秦地,即以秦女箫声为喻。起笔有飘飘凌云之气。以下接写离情,灞桥折柳,为迁客征人伤怀之处,犹劳劳亭为自古送行之地,太白题亭上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同此感也。下阕仍就秦地而言,乐游原上,当清秋游赏之时,而古道咸阳,乃音尘断绝,悲愉之不同如是。古道徘徊,既所思不见,而所见者,惟汉代之遗陵废阙,留残状于西风夕照中。一代帝王,结局不过如是,则一身之伤离感旧,洵命之衰耳。结二句俯仰古今,如闻变徵之音。(《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吴梅:太白此词,实冠古今,决非后人可以伪托。(《词学通论》)

唐圭璋: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唐宋词简释》)

周汝昌:李白的《忆秦娥》只是一曲四十六字的小令,全篇只两片,一春柔,一秋肃;一婉丽,一豪旷;一以“秦楼月”为眼,一以“音尘绝”为目;以“伤别”为关纽,以“灞陵伤别”“汉家陵阙”家国之两处结穴。看似破碎连缀无任何章法、无意度之漫然闲笔,而实则句句自然,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作金石之声。全篇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一字荒率空浮,无一处逞才使气,其声如巨石浑金,斤两奇重,实为中国诗词史上的千古绝唱。(《千秋一寸心》)

参读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南宋刘克庄《忆秦娥》通过对鸿雁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沦陷的半壁江山和金人治下的宋遗民痛苦生活的关怀。结拍描绘北宋宫殿凄凉景色,构成一幅雄浑苍茫的图画,抒发对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词人心史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马克),长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少有捷才,二十五岁出蜀远游。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安史乱中,因入永王璘幕,璘起兵,事败,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途中遇赦,得以东归。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六十一岁时,闻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返。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宋梁楷《太白行吟图》,图绘醉中望月、吟哦踽行的李白。寥寥数笔,将一个疏放不羁、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李白狂放不羁,个性纯真。其诗风雄奇、豪放、飘逸,极富浪漫精神,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沾溉。

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三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被黄昇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或疑为后人伪托。

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咏李白句)清黄士陵

兴酣落笔摇五岳(李白《江上吟》句)清丁良卯

李白《上阳台帖》,结构参差跌宕,顾盼生姿;用笔纵放自如。元张晏称其“飘飘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故宫博物院藏

品题

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钱易《南部新书·丙》)


尝考唐调所始,必以李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及杨用修所传《清平乐》为开山;而陶弘景之《寒夜怨》、梁武帝之《江南弄》、陆琼之《饮酒乐》、隋炀帝之《望江南》,又为太白开山。(汤显祖《花间集叙》)


汉人之诗,浑浑穆穆;魏人之诗,浩浩落落。汉诗高在体,魏诗高在气。太白词气体俱高,词中之汉魏也。(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


唐人词,风气初开,已分二派。太白一派,传为东坡诸家,以气格胜,于诗近西江;飞卿一派,传为屯田诸家,以才华胜,于诗近西昆。后虽迭变,总不越此二者。(沈祥龙《论词随笔》)


李太白词,渟泓萧瑟。张子同词,逍遥容与。温飞卿词,丰柔精邃。唐人以词鸣者,惟此三家,壁立千仞,俯视众山,其犹部娄乎!(张德瀛《词徵》卷五)


论蜀词第一大作家,当推李白。白,蜀之绵州青莲乡人。其诗豪放,如天马行空。其词亦气象宏伟,后难与匹。(唐圭璋《词学论丛·唐宋两代蜀词》)

低吟/浩唱

忆秦娥 用太白韵

[北宋]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这首写景抒怀的小词,当作于词人崇宁年间编管太平之时。霜风秋月季节,景色如画,幽静深美。词人登凌歊台,遥望远方,思念着远方友人,也怀念着帝乡,不知何日可以重逢、重到,难禁心头凄痛。近乎绝望的悲苦,不仅仅是对友人深切的离别思念,其中或隐含着更深一层的对宦海风波险恶的忧虑与绝望。

李之仪《汴堤帖》,线条劲媚,气韵畅达。故宫博物院藏

李之仪此词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李白《忆秦娥》而作,全依太白《忆秦娥》韵,可见北宋时太白词已流传比较普遍。

李之仪(1048—1117)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庆云)人。熙宁进士。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能为文。擅词,词风清丽婉峭,小令尤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有《姑溪词》一卷。

明抄本《姑溪词》(《宋元名家词七十种》)书影

子夜歌(忆秦娥)

[北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这是一首声情悲怆的思别词,抒发一个闺中少妇与恋人别后饱受相思熬煎的极度忧伤、凄苦,感情喷泻而出,痛快淋漓,率性自然,意境幽美。

忆秦娥 别情

[北宋]万俟咏

千里草,萋萋尽处遥山小。遥山小,行人远似,此山多少。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一声唤起,又惊春晓。

这首词构思新颖别致。词人以山远烘托行人更远来表现惜别之情。下片巧妙地将李贺之诗融入词境,浑然无迹。全词语浅情深,饶有韵致,颇具民歌风味。

忆秦娥

[南宋]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催衬,催促;又还,况且,而且,均为宋代口语词。

钦宗四月十三日生日为乾龙节。

清余集《梅下赏月图》,绘两枝老梅旁一士人对月沉吟,构图简洁,意境幽旷清凄。上海博物馆藏

南渡之后,女词人递遭夫亡家散之痛,山河荒残之悲。这首词描写秋日黄昏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寥落、萧瑟、凄旷,造成一种令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词人孤寂、郁闷和无限忧伤的心境。意境开阔而悲凉,风格沉郁、凝重。

秦楼月

[南宋]向子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词人曾在宛丘(今河南淮阳)筑芗林别墅,自号芗林居士。靖康之变后,芗林故庐与其所在的中原大地一起陷入敌手。时逢暮春,姹紫嫣红凋零殆尽,词人由这繁华消歇联想到中原故园和被掳的徽、钦二帝,目断心伤,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慷慨悲凉的小令。“眼中泪尽空啼血”一句,尤为哀怨悲凄,撼人心魄,使人不忍卒读。

忆秦娥

[南宋]高观国

栖乌惊,隔窗月色寒于冰。寒于冰,澹移梅影,冷印疏棂。  幽香未觉魂先清,无端勾起相思情。相思情,恼人无睡,直到天明。

这首词写冬夜见窗间梅影而勾起相思之情。或者当年曾与伊人携手月下赏梅,故闻幽香而至神魂荡漾,浮想联翩,一夜未曾阖眼。意象朦胧,含婉深永,颇耐玩味。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南宋]曾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孝宗乾道五年(1169)隆冬,身为贺金正旦副使的曾觌,同正使汪大猷一道奉命出使金国,行进在疾风欲裂的邯郸古道上,望见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筑丛台,遥想繁华一时的赵国古都,如今已是连天衰草,光沉响绝。面对这历史残迹,词人不禁涌起无限的悲凉和无奈,于是写下了这首《忆秦娥》。词中所谓繁华一瞬,所谓歌舞陈迹等,都寄寓着对北宋灭亡的感叹和失地未能收复的家国之痛。黄昇当时就指出此词“凄然有黍离之悲”(《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

宋梁楷《雪栈行旅图》(局部),绘皑皑白雪中,群山苍茫,枯木萧疏,两位行人冒雪蹒跚前行,构图简洁,意境荒寒幽远。故宫博物院藏

曾觌(1109—1180)字纯甫,号海野老农,汴(今河南开封)人。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其词婉丽柔媚。有《海野词》。

烧灯节,即上元节,俗称元宵节。

回首旧游何在,柳烟花雾迷春(曾觌《朝中措·维扬感怀》句)清赵之琛

忆秦娥

[南宋]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这首词是和友人邓剡《忆秦娥》之作。上片写上元节古都临安风雪载道、路途人绝,一片严寒凄清的荒凉景象,令人凄然地想到,江山依旧,而往昔繁盛不再。走笔至此,词人眷念故国的浓烈感情喷涌而出。下片转到了自己和友人,感慨都经历了国家百年兴亡。聊以自慰的是,作为宋朝的遗民,仍然对着昔日的月亮。只是月色依旧,而人间却唯见红泪白发。岁月蹉跎,而孤臣义士对故国的哀痛无尽。全词辞情凄婉哀苦,格调悲郁。

秦楼月

[南宋]范成大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这是一首怀人词,词中不假雕琢,纯任自然地写出花月楼台的幽雅、清淡景色和闺中少妇春日里长夜难眠的孤独、凄苦的心绪。全词显得淡朴清雅,独具一种天然的美。

完颜璹(1172—1232)字仲实,号樗轩老人。金世宗孙。累封密国公。诗词赖《中州集》以传。其词多写随缘忘机、萧散淡泊意绪。况周颐称其“姜史、辛刘两派,兼而有之”(《蕙风词话》卷三)。

王蒙(?—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善诗文、书法,工人物,尤精山水,为元四家之一。

王蒙《秋山草堂图》,绘秋山林木茂密,红叶绚烂,水际荻花萧瑟,草堂内高士踞坐榻上展卷览读,怡然自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秦楼月

[金]完颜璹

寒仍暑,春来秋去无今古。无今古,梁台风月,汴堤烟雨。  水涵天影秋如许,夕阳低处征帆举。征帆举,一行惊雁,数声柔橹。

这首词感怀古今。天地万物从大自然的时令节序,到繁华一时的梁台风月、汴堤烟雨,一切都“无今古”!古即是今,今即是古。上片从时空之永不消逝又永远在流逝,以见人生本来极渺小极短暂。下片则从微观角度,写秋色悲人,征程苦人,然而征帆举处,离情别苦其实就在惊雁影里、柔橹声中消失流逝。人生苦短,虚空漫溢。词人在对虚无、对人生进行哲理思辨中,寻求心底苦哀的大解脱。

忆秦娥

[元]王蒙

花似雪,东风夜扫苏堤月。苏堤月,香销南国,几回圆缺。 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

这首词为题《忆秦娥词意图卷》,“以道南方怀古之意”。写风扫苏堤,香销南国,月有圆缺,继写钱塘潮歇,江柳无人攀折,其中寄寓着蒙元灭宋的黍离之悲。结拍无限悲凉。

忆秦娥 杨花

[清]宋徵舆

黄金陌,茫茫十里春云白。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  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如客。

这首词哀杨花,也是自哀,字里行间,隐约流露出内心的感慨,写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谭献评此词说:“身世可怜。”(《箧中词·今集》卷一)

忆秦娥 听戍者言

[清]周纶

天涯路,荒荒野日黄云暮。黄云暮,年年笳吹,征衣如故。  君恩不到边庭戍,乡心空结将军树。将军树,平安烽报,翠围深固。

这首小令抒写戍边士卒的思乡之情。荒野落日,黄云孤飞,天涯迟暮,胡笳声悲,一幅荒凉的边塞景象,烘托出久守边庭士卒强烈的怀乡之情。下片中“君恩不到边庭戍”,虽叙的是戍卒之言,但其中也寄寓了词人自己怀才不遇之憾。

忆秦娥 娄山关

[现代]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作于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时,于是年1月占领贵州遵义,召开遵义会议,会后经娄山关北上,计划经过川南,渡过长江,但没有成功,就循原路反攻遵义,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以寥寥数笔,便将这次激烈的战斗场面勾画得淋漓尽致。词中,西风雁叫、马蹄声碎、霜晨残阳……一连串沉郁悲壮的景象,组成一组沉雄壮阔的娄山关画面,折射出词人苍凉的心境。此词取象雄浑,意境阔大,堪称一首慷慨悲烈、韵味独特的壮美之作。

周纶字鹰垂,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康熙初以岁贡授国子监学正。怀才不遇以终。工词,词风较疏朗,抒身世之感,尤多悲慨。有《柯斋诗馀》。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诸乐三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

如今迈步从头越 朱复戡

毛泽东《忆秦娥》手迹

词林逸事

宋代乃词的黄金时代,词家辈出,其中女词人亦复不少,除杰出的李清照、朱淑真外,尚有孙夫人、吴淑姬、张玉娘等名媛。其他则更多,如唐诗一样,各阶层的女性都有,可谓灿若群星。

秀州人郑文在太学肄业,久寓行都。在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其妻孙氏想着本该夫妻团聚欢乐,携手共游,但如今却良辰美景虚设,心中十分惆怅,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婉丽的《忆秦娥》寄给远方的夫君:

花深深,一钩罗袜行花阴。行花阴,闲将柳带,细结同心。  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愁登临,海棠开后,望到如今。

词中抒发相思柔情,倾诉久盼不归的心曲。“细结同心”“望到如今”,前后两结,回互呼应,缠绵悱恻,韵致深永。此词一经写出,传播都下,一时歌楼妓馆,广为传唱。

本书词牌格律主要参考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

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另,平仄转换、平仄错叶格以不同颜色区分韵部。

『』: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词谱》,康熙五十四年(1715)陈廷敬、王弈清等奉敕编纂,又经康熙帝裁定,故名《钦定词谱》。40卷,收录唐宋元词826调、2306体。每调以创始之人所作本词为正体(正格),后人所作与此不同者为变格,列为又一体。以词调字数为次,每调之下注明本调平仄声韵、句读、来源。此书搜罗完备,考订精密,被其后填词家奉为圭臬。本书仅择有关词调正体以供参考。

《词谱》(《忆秦娥》)

倚声依谱

《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四十六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一叠韵,句短韵密,韵脚以短促有力的入声字为主,音节急促悲凉,适宜于表现凄苦的感情。又有改用平韵者。

【定格】

平中,中平中仄平平

〖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

〖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1] 秦娥,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她嫁与萧史,萧史教她吹箫,最终二人随凤凰而去,两人居住的地方,就成了著名的凤凰台。一说泛指秦地美貌女子。娥,扬雄《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梦断,梦醒。

[2] 灞陵,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因有汉文帝墓而名。附近有灞桥,为唐人送客的折柳告别之处。

[3] 乐游原,唐代的游览胜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4] 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音尘绝,音信断绝。

[5] 汉家陵阙,汉朝皇帝的陵墓都建在长安四周。阙,陵墓前的楼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