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结缘珞珈

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马克昌传 作者:彭卫东 著


第二章 结缘珞珈

1、缘定武大

1946年10月的一天,已经在河南大学法律系就读的马克昌在《民国日报》上看到自己居然又分别被武汉大学、西北师范学院录取,自然是激动不已。

抗战期间,武汉大学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并称全国高校四强,声誉卓著,法律系更是名家辈出、声名远播。当时《民国日报》上刊登的武汉大学招生简章上还介绍,法律系司法组由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委托主办,既免学费,又有生活补贴,毕业以后有机会被安排到法院等单位工作,这对家境贫寒的马克昌来说自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当然希望自己能够考上武汉大学法律系。

那时的武汉大学确实以学生读书用功、学校考试严格著称于世。武汉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浙江大学4所中国一流学府曾进行联合招生,考入武大者入学时还要参加甄别考试,不及格者一样被拒之门外。那时武汉大学的办学质量不仅在国内被广为称道,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1948年牛津大学曾致函国民政府,确认武汉大学文理学士毕业生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

1946年因为武汉大学正忙于从四川乐山迁回武汉,当年的开学时间延迟到11月份。马克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武汉大学。他离开了河南大学,回到故乡西华县红花集看望母亲,也让母亲分享他考上武汉大学的喜悦。11月初,在秋风萧瑟、万物沉寂等待复苏的深秋时节,他踌躇满志、信心满怀的踏上了前往武汉大学的漫漫求学路。

就像到武汉参加招生考试时一样,马克昌背着行囊,从红花集步行40多里到逍遥镇,再从逍遥镇坐船沿蜿蜒的沙河到漯河,然后乘坐火车到了大武汉。

1946年11月,马克昌如愿进入了武汉大学法律系司法组,成为武汉大学从乐山迁回武汉后的第一届本科生。

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只命运之手在操纵一切。马克昌的一生似乎注定与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有不解之缘。黄河养育了他,又无情地毁灭了他的家园。他的命运之舟从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势如鼎足而有“小武汉”美誉的周口扬帆起航,在黄河边的开封短暂停泊后,又把他带到了同样是长江、汉水交汇,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大武汉。从“小武汉”走到了大武汉的马克昌在美丽的长江之滨、秀丽的珞珈山麓度过了66个春秋。

在他眼里,被人们称作母亲河的黄河更像是位暴躁易怒的父亲,澎湃的长江则像一位包容万物的母亲。倔强的黄河给了他坚韧、执著、忍耐与苦涩,浩渺的长江给了他宽容、平和、力量与勇气。暴虐的黄河与奔腾的长江共同见证、记载了他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人生轨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