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遇(二首)

唐诗三百首(精) 作者:(清)蘅塘退士(编选)编; 张忠纲 注


感遇(二首)

兰叶春葳蕤[1],桂华秋皎洁[2]。欣欣此生意[3],自尔为佳节[4]。谁知林栖者[5],闻风坐相悦[6]。草木有本心[7],何求美人折?[8]

【题解】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直到二十八年春归里。他的《感遇》诗当作于此时。诗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讽喻时政,向与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相提并论。原诗共十二首,这是第一首。全诗以兰桂自喻,表现了诗人淡泊自守、不慕荣利的高洁情操和洒脱胸襟。

【评析】

此诗主旨在末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但诗人写来却转折开阖,摇曳生姿。前四句着力写兰、桂,春兰葳蕤,秋桂皎洁,生机盎然,遂使春、秋成为“佳节”。这原是自然而然的,本不欲为人知。“谁知”一转,引出人来,“林栖者”闻风相悦,已出乎意料之外;“何求”又一转折,“美人”由相悦进而攀折,实违“本心”,更属难堪。诗意愈转愈深,纯从性分中自然流露出来,作者那种美而不媚、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操,自然令读者肃然起敬了。难怪清人贺贻孙说:“张曲江《感遇》,则语语本色,绝无门面矣,而一种孤劲秀淡之致,对之令人意消。盖诗品也,而人品系之。‘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三复此语,为之浮白。”(《诗筏》)

【注释】

[1]兰:指兰草,菊科香草名。葳(wēi)蕤( ruí):草木茂盛貌。

[2]桂华:即桂花。华:同“花”。

[3]欣欣:草木旺盛生长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生意:蓬勃生机。

[4]自尔:自然而然的。佳节:美好的季节,指春、秋。

[5]林栖者:山林隐居之人。

[6]闻风:仰慕其风操。《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闻风”二字本此。坐:因,由于。

[7]草木:指兰、桂。本心:本性。指兰、桂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

[8]美人:指“林栖者”。末二句有《归去来兮辞》序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意。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9]。岂伊地气暖[10],自有岁寒心[11]。可以荐嘉客[12],奈何阻重深[13]。运命唯所遇[14],循环不可寻[15]。徒言树桃李[16],此木岂无阴[17]

【题解】

此为《感遇》第七首,是一首咏橘诗。以橘喻人,表现了作者岁寒不凋的坚贞节操和济世不能的抑郁情怀。

【评析】

清人刘熙载说:“曲江之《感遇》出于《骚》,射洪(陈子昂)之《感遇》出于《庄》,缠绵超旷,各有独至。”(《艺概•诗概》)屈原写过一首《橘颂》,歌颂了橘树“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坚贞品质。橘生南国,屈原是楚人,作者也是南方人,他被贬的荆州,即是楚国的郢都,自然仰慕屈原的为人。这首诗所表现的,即是屈原《橘颂》之意,托物言志,自况坚贞。作者是遭奸相李林甫排挤而被贬荆州的,所以诗中将丹橘与桃李对比,桃李媚俗趋势,妖艳一时,丹橘凌霜傲冬,岁寒不凋。对比鲜明,寓意深刻。《韩诗外传》卷七载简主曰:“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之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亦载简主曰:“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诗末二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意正指此。可见,张九龄对玄宗任用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是隐含忧虑的。婉而多讽,含蓄蕴藉,也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注释】

[9]犹:尚,还。

[10]伊:助词。

[11]岁寒心:《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隋李孝贞《园中杂咏橘树》诗:“自有凌冬质,能守岁寒心。”此为“自有岁寒心”五字所本。

[12]荐:进献。嘉客:贵宾。

[13]奈何:无奈。重:指山岭。深:指江河。阻重深:谓山川阻隔。

[14]运命:命运。遇:遭遇。

[15]循环:古人往往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寻:推寻,探求。

[16]徒言:只说。树桃李:《韩诗外传》卷七载简主曰:“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17]此木:指丹橘。阴:同“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