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牛津剑桥:宇宙之王的青葱时期

霍金新传 作者:李世化


青春是一首歌,青春是一杯酒,青春是人生最美丽、最灿烂、最富有激情的时光。它是美好的,却又那么短暂。青春时期的霍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剑桥大学。正当他春风得意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几乎摧毁了他的人生。此后一段时间里,霍金的人生是低迷的。最后是科学的力量,将他从黑暗中拉出。而此时,一位善良美丽的天使,悄悄地来到了霍金的身边,她给了霍金最宝贵的爱情。

1.考入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是英国的最高学府,所收录的学生,皆是全国学生中的佼佼者。霍金想要考入牛津大学绝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他的平时成绩一直都不好,因此当霍金的老师得知他要考牛津大学的消息后,甚至认为这是个玩笑。他告诉霍金不要想着求学牛津,要考虑一些适合自己的学校。可霍金并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他似乎认准了牛津大学。

时光转瞬即逝,不知不觉间,高考已经到来。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笔试,虽然入学考试只有五门学科,但是每一科都非常复杂,考试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这样算来,五门学科全考下来,总共需要两天的时间;第二个环节则是面试环节,只有那些通过笔试环节的学子们才有资格参加面试环节。最终,只有通过笔试环节和面试环节的考生,才能顺利地被牛津大学录取。

这一天,霍金心情忐忑地走进了考场。虽然在此之前,霍金已经一丝不苟地准备了好久,可是真的要上考场时,他依然感觉心里没底。霍金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冷静,以便可以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可是,考试的第一天过去,霍金就已经感觉非常不好了,他觉得自己距离牛津大学越来越远了。看着失魂落魄的霍金,家人们连忙谈论一些与考试无关的有趣话题,希望可以借此缓解霍金的心理压力。可是,霍金却依旧忧心忡忡。那天晚上,霍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几乎是彻夜未眠。第二天,霍金面带倦容地走进了考场,这让家人们很是担心。不过霍金觉得还可以,可能是因为太过重视高考的缘故吧,霍金虽然很疲惫,注意力却很集中,并没有影响考场上的发挥。

考试很快就结束了,有的同学发挥得很好,有的同学发挥得不好。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他们一出考场,就忍不住哭了起来。看到这样的场景,霍金的忧虑情绪更加严重了。他太想考入牛津大学了,可是他在考场上的发挥,却让他感到似乎与牛津大学无缘了。之后,霍金便回到家里,日日等待着考试结果的公布。

当时,按照规定,考试的结果会在考生所在的中学公布,并且距离考试结束会有一段时间,因为老师们阅卷也需要时间。可是,霍金等不及了,他急切地想要知道考试的结果。因此,从考试结束的第二天开始,霍金每天都会到圣奥尔本斯中学,去询问考试的结果。学校的老师们倒也理解霍金的心情,他们反复告诉霍金考试结果不可能这么快就出来,还是在家里安静地等候吧,不用每天都来学校的。可是霍金根本听不进去。其实,心情焦虑的不仅是霍金一人,他的父母也非常焦虑。父亲弗兰克每天下班回到家里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考试成绩出来了吗?父亲越是这样问,霍金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他非常担心自己会让父母失望。母亲伊莎贝尔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她悄悄地告诉丈夫弗兰克以后不要再频繁地向霍金询问考试结果了。

等待的日子真的很煎熬,一连十几天过去了,却没有一点消息传来,霍金的心情糟糕透了,他越来越相信自己落榜了。他的情绪变得非常低落,像霜打的茄子,提不起一点精神来。事实上,霍金虽然迫切想要知道结果,却也非常害怕知道结果。因为如果不知道结果,他还能心存一丝希望。一旦知道了结果,他几乎可以断定那将是一个令人绝望的结果。每每想到这些时,霍金就觉得大脑里一片空白,紧张得手脚冰凉。

人就是这样奇怪,当你的心理承受力达到一个极限时,身体就会自动启动保护机制,将你从边缘处拉回来。就在霍金即将崩溃之际,他忽然感到心里一阵松弛,他竟然开始接受高考失败这个结果了。虽然霍金感到有些失望,却也开始琢磨起自己以后的道路,是找份工作,还是选择一些不入流的学院?渐渐地,霍金的心情平静了好多,虽然谈不上开心,却也不再痛苦不堪,似乎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一切无所谓了。

俗话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霍金快要放弃的时候,一张牛津大学的面试通知单递到了霍金的手中。那一刻,霍金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一把抱起了自己的母亲,在地上旋转了好几圈。面试通知单的出现,表示霍金已经顺利通过了牛津大学的笔试,接下来只要再通过面试,就可以顺利进入牛津大学了。

对于面试,霍金显然放松了很多,虽然他知道面试环节也同样重要,可是面试的难度确实没有笔试的难度大。因此,在参加面试之前,霍金并没有表现出太紧张的情绪。直到面试时,霍金才发现情况很是糟糕。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面试过程中,霍金发现面试官根本不和他交流,而是一直和身边的其他考生交谈。当时,霍金急切地想要和面试官交流,他可不想自己好不容易过了笔试那一关,反而栽在了面试环节。可是,无论霍金向面试官投去多么真诚的目光,都没有改变面试官对他的无视。

面试结束后,霍金几乎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他不明白为什么面试官要如此对待他。事实上,这也许就是之前“走后门”留下的后遗症吧。尽管霍金在面试环节表现得非常不好,可是他的笔试成绩名列前茅,这也许就是霍金可以顺利进入牛津大学的原因吧。几天之后,霍金终于接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得到了学校提供的奖学金。一切都尘埃落定了,在那一刻,霍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前所承受的痛苦瞬间也变成了甜蜜的记忆。

2.牛津大学的第一类学生

经过一番努力,霍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牛津大学,开始了他在牛津的学习生涯。然而如愿成为大学生的霍金最初却并不怎么开心。当时的牛津大学是英国的高等学府,创建于1249年。牛津大学的徽记上刻着“主照亮我”,这是一所笼罩着神秘的宗教色彩的高等学府。20世纪50年代的牛津大学,虽然也录取了很多普通工人家庭的子女,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来自英国的贵族家庭。他们不仅衣着光鲜,挥金如土,而且还非常地看不起那些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

霍金作为一名来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穷学生,经常会受到那些贵族子弟的嘲讽和轻视。虽然霍金知道这些都不是他的错,而是那些人的错,但是正值年轻气盛的时期,霍金根本忍不下这口气。试想,如果你辛辛苦苦地考入一所名牌大学,当你带着普通的行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却发现这里的同学们人人都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人人都穿着名牌、开着跑车,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刚刚步入大学的霍金,每天都要面对着这些贵族子弟。那一年他只有17岁,心智还非常不成熟,他受不了别人的白眼和嘲讽,他经常感觉自己即将崩溃了。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霍金开始酗酒。一个17岁的孩子,整日里躲在宿舍喝酒,每天都醉醺醺的,也不去上课。很快霍金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坏学生。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就是这个整天逃课、酗酒的坏学生,他的成绩却是最优秀的。

牛津大学作为英国的最高学府,原本应该是所有大学的表率,然而霍金就读牛津大学的那段时间里,牛津大学正盛行着一股不上进的学风。这里的学生们普遍不用功读书。厌学的情绪在校园里弥漫,甚至还划分出了等级:第一类学生是那些从来不用功读书,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第二类学生,他们承认自己成绩不好,并且心甘情愿地做成绩最差的那个;第三类学生是所有同学都“看不起”的“灰人”,即牛津词典里“最坏的人”,他们学习非常努力,并因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霍金也显得非常消极。他就是同学们眼中最名副其实的第一类学生,即不怎么努力,经常旷课,却可以轻轻松松地取得好成绩。

霍金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类学生,除了他懒散的行为之外,与他的天赋有着直接的关系。霍金对物理有着独特的天赋。大学课堂上的物理知识,他早已通晓,仿佛他以前就学过一样。霍金从来不会在课外时间去学习,更多的时候,连上课时间也要浪费掉,原因是霍金认为大学时期的物理知识太过简单,根本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去学习,只要粗粗看上几个小时就可以搞清楚了。在很多人眼中,这样的霍金似乎狂妄自大,而事实上他说的都是真话,而且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有一次,物理学教授伯曼先生给霍金、德里克和理查德等四人留了13道关于电磁力学的课后练习题。牛津大学的物理系只有霍金和德里克·波内伊、戈登·贝利、理查德·布莱恩四人。因此,他们四人既是同班同学,也是同一间宿舍的舍友。这13道习题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伯曼教授给了他们一周的时间,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解答这13道题。

接着,德里克、理查德、戈登三人立刻争分夺秒地埋头于题海。一个星期过去了,他们三个有的解出一道完整的题目,有的将第二道题目解出了一半。而霍金却是一道未解,不是因为他不会做,而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做。霍金一向不喜欢做课后作业。眼看着伯曼教授给的答题期限就到了,德里克、理查德和戈登他们纷纷劝说霍金赶快做做那些题。霍金不紧不慢地放下手中的科幻小说,翻出那13道题,聚精会神地做了起来。不一会工夫,霍金就将13道题全部解答出来了。戈登他们顿时愣了一下,接着又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认为霍金太能吹牛皮了,他们三个人商量了一个星期连两道题都没有解答出来,霍金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全都解答出来呢?霍金也感到非常疑惑,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题目,在他们的眼中怎么就那么难解。他们看了看霍金的答案,这才意识到霍金并没有吹牛。经过此事,德里克不禁感叹道:“我们和霍金不仅不在一个层面上,而且有着天壤之别。”

霍金的聪明才智,让伯曼教授非常惊讶,他是这样评价霍金的:“我那个时候教过大约30个学生,他显然是我教过的学生当中最聪明的。其实他最后的考试并不比其他学生都好,当然考得好的学生不仅聪明,而且非常用功。霍金他不仅聪明,我甚至认为他不能用聪明来衡量。按照学习的正常标准,不能说他非常用功,显然他并没有这样做,但是这样做对他来说也是没有必要的……我想我对他真正的作用只是监督他学习物理的进度,我无法自夸自己曾经教过他任何东西。”事实上,此时的霍金,对物理学的认知进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伯曼教授。霍金看了太多的教科书,他甚至对这些教科书的内容产生了怀疑。

一位名叫帕德里克·森德斯的初级研究员,在给霍金他们上完一节统计物理课之后,指定了几道教材后面的课后习题,让大家练习。霍金看了看那几道题,便当众表示拒绝做这几道习题。这让森德斯和其他同学非常不解。幸运的是,森德斯并没有生气,他认真询问霍金拒绝的理由。只见霍金拿起那本教材,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指出了里面存在的错误。听着霍金的解说,森德斯彻底惊呆了,他不禁感叹道:“霍金对于课程的了解比我都要多。”从那以后,森德斯和霍金便成了好朋友。对于森德斯来讲,霍金绝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而是一起探讨学问的伙伴。

牛津校园里的霍金就是这样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当别的同学都在图书馆、教室里,捧着各种参考资料勤奋苦读时,霍金却在清凉的树荫下若无其事地阅读着科幻小说。然而,结果却是这个付出最少的学生,总是稳居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某些领域里,天生永远都是天才。霍金之所以能够成为别人眼中的第一类学生,不是因为他真的学过那些知识,而是因为他确实有才华,他的学习进度远远超越周围的其他人,甚至可以超越他的导师们。

3.与学习无关的那些事

霍金在牛津大学算不上“好学生”,尽管他非常聪明,学习成绩优异。这也许是因为校园里洋溢的散漫氛围,又也许是霍金本身就很懒散,在大学时期的霍金做过很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或许,只有这样“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对霍金而言,才称得上是了无遗憾吧。

因为家庭背景相差悬殊的缘故,霍金经常会独自一人,避开所有的同学。因此,开学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同学都没怎么见过霍金,不清楚他长什么样子,更不知道他的脾气秉性,只是觉得他是个极为聪明的怪人。也许是因为霍金的聪明,也许是因为霍金的神秘感,总而言之,霍金反倒成了很多女同学崇拜的对象,每次出场,都会赢得她们的侧目。这让很多男同学非常羡慕。可是霍金并不喜欢这种生活,他觉得非常孤独。百无聊赖的霍金,做出了很多荒唐的行为,而那些行为绝对是挑战了牛津大学的底线。

牛津大学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抓得非常狠。校方认为学生们离开了父母的监管,会造成道德约束力的缺失,学校就应该承担起监管的重任。因此,学校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用以约束学生,如:严禁男女同窗;在同一所学院读书的学生,性别必须是一样的;只要发现男生女生同居一室,学院马上开除他们等等。关于牛津大学苛刻的校规,霍金在自传里调侃道:“那个时候的学院自认为负有学生父母的责任,这意味着他们管教学生的道德。所以同一学院里的学生都是同一性别的,大门在午夜都要上锁,到时所有访问者——特别是异性——都必须离开。午夜过后,如果想离开,就必须攀越带有铁尖的高墙。我的学院不想让学生受伤,所以在铁尖间留下空隙,因此很容易攀越出去。”

面对学校严格的管理,霍金虽然没有过早恋的行为,可是他却总能找到一些空子,小小地挑战一些校规的威严。在霍金的舍友德里克·波内伊、戈登·贝利、理查德·布莱恩的眼中,霍金是个十足的坏学生,他旷课、睡懒觉,甚至睡到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如果说,霍金的这些懒散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尚且还算不上荒唐,那么接下来的这些事情,却让德里克和戈登感到荒唐到一定程度了。那一天,德里克和戈登吃过晚饭,像往常一样回到宿舍,准备换身衣服去健身。谁知,他们推开宿舍的们,映入眼帘的却是,霍金一个人坐在板凳上,身边摆着整整一箱的啤酒。而此时,霍金显然已经喝醉了。只见霍金拿起一瓶啤酒,咕咚咕咚一口气就喝光了。德里克和戈登看到这番景象,竟然愣在那里,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要知道,当时的霍金只有17岁,还没有达到可以饮酒的年龄。就在二人发愣之际,霍金又随手拿起一瓶酒,准备再一次一饮而尽。二人这才回过神儿来,连忙赶过来拦下霍金。德里克和戈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究将醉成一摊烂泥的霍金弄到了床上。看着在酒精的作用下,睡得像个死猪一样的霍金,德里克和戈登无奈地摇了摇头。

事实上,这个时间的霍金非常消极,看似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其实霍金的骨子里非常不喜欢这种消极的学习氛围。万般无奈之下,这才荒唐到要“借酒消愁”。

后来,霍金迷上了赛艇活动。那个时候,牛津大学的学院物理系有个规定:物理系的学生,每周至少拿出三天的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时间是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并将实验过程写成报告。这是物理系的铁律,任何学生都必须去,不允许逃课。而霍金每天下午都要去做赛艇练习,根本不可能将这两件事情错开。这个时候,需要霍金做出选择。为了不耽误赛艇训练,霍金只能选择上午去实验室做实验。因此,到了下午,实验室里根本找不到霍金的身影。尽管如此,霍金的实验报告总会按时完成。原因是,他利用上午的时间,完成了一天的实验内容。严格地说,霍金违反了规定,可是他却完成了学习任务,不过是用了较少的时间而已。

霍金非常喜欢赛艇队,在赛艇队的时间,霍金的脸上总是挂满了笑容。霍金和队友们过着随心所欲的日子,丝毫不顾忌学校的清规戒律,他们聚在一切喝酒、跳舞,经常疯玩到半夜才回到宿舍里。有一次,霍金又和队友们去校外喝酒、狂欢,喝得酩酊大醉,一路上不管不顾地尽情高歌,惹得路人纷纷斜眼瞪他们。喝醉的霍金,简直荒唐得不像个人样,电视剧里的醉鬼什么样,霍金就什么样。正在这时,其中的一个队友提议,他们要做出一番大事业。于是,这群“坏”学生,便借着酒劲,找来一桶油漆、一把刷子、一根绳子,来到了一座人行桥上。他们将绳子系着一块木板,将木板悬挂在桥的侧身,然后小心翼翼地在木板上漆上又大又醒目的“全力支持自由党”的字样。

第二天,所有路过那里的人都欣赏到了霍金等人的“杰作”,同时也看到了一群睡在地上的醉汉。那一天,是警察叔叔的大喊声将霍金他们从睡梦中唤醒的。醒来的霍金,先是看到警察阴沉的面孔,接着又看到了他们几个的大作。霍金顿时被吓得丢了七魂六魄,朋友们纷纷跳到了桥的对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河岸的另一面逃离了。而霍金由于行动迟缓,被警察逮住了。虽然警察并没有过多地为难他,只是带到警察局批评教育了一番,但是这件事却深深印在了霍金的心里。霍金是一个“冒险型的舵手”,他在赛艇时的指挥方案永远都是“出其不意”的,赛艇队友们永远无法猜测到霍金会干出什么事情来。然而,自从这次事件之后,霍金再也不敢过分挑战规则极限了。

英国的大学是宽松的,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考试。因此,霍金基本上不学习。对于在牛津大学的三年时光,他是这样评价的:“牛津大学物理课程的安排异常宽松,学生想要逃避用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在求学期间没有任何考试,除了一开始的入学考试和毕业时的离校考试,其余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在邋遢度日。我曾经计算过,我在牛津上了三年大学,总共才学习了1000个小时,平均下来,也就是每天只有1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这不是为了不用用功而骄傲,只是在陈述当时的情况而已。当时的我和我的同学一样,都处在一种百无聊赖的状态,都认为没有什么是可以值得争取的。”

4.难忘的毕业环节

牛津大学在学生德智方面的教育非常严格,可是在学习方面的管理却很松懈。牛津大学的学制是三年学制。这三年期间,学校除了毕业考试,不再组织考试。这也就是说,牛津大学的学生只有到了即将毕业的时候,才会参加考试。这种制度害苦了很多学生,他们皆因为平时无需参加考试,故而忽略了学习,最终无法通过毕业考试,导致三年大学时光白过。

霍金也遇到了这种麻烦。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平日里几乎不学习,临近毕业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这时的醒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都有些为时已晚。霍金也感到了压力,他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能顺利通过毕业考试,自己将无法获得牛津大学的毕业证,这个结果让他感到了恐惧。

眨眼间,毕业考试临近了。这个时候,霍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于是,霍金决定增加自己的学习时间,从原来的一天1个小时提高到了一天学习3个小时。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一天学习3个小时也不算努力呀。但是在霍金眼里,“3个小时”的字样后面,是需要用感叹号的。很快,霍金便发现,由于过去三年的荒废,大学里的每一本书对于他而言几乎都是陌生的,现在想要临时抱佛脚,在短时间里突破所有的学科知识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为了能够顺利通过毕业考试,霍金开始寻找捷径。霍金擅长理论思维,他发现只要将理论原理掌握住,所有围绕这一原理出的题目也就会做了。因此,霍金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采取题海战术,而是专门攻克那些理论知识点。事实上,霍金这样提纲挈领的复习策略,反而为他节省了很多时间,并且效果非常好。就这样,霍金拥有了一个看起来还不算太紧张的应对毕业考试的复习过程。

那个时候,霍金已经申请了剑桥大学的宇宙学博士学位,这就意味着,只要他能够通过牛津大学的毕业考试,并且获得“第一等荣誉学位”,就有资格投身到剑桥大学的弗雷德·霍伊尔导师门下做研究。霍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他真的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第一次,霍金感受到什么叫目标。有了目标就等于有了方向,霍金觉得自己有了学习的动力。

牛津大学的毕业考试历时四天。这短短的四天时间,对于霍金他们可谓度日如年。很多同学在考试的第一天就几近崩溃了,他们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那就是无法顺利毕业。这样的结局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极为恐怖的事情,接受起来难度都不小。霍金的心情也很沉重,他正在为他的一个朋友担忧。霍金的这个朋友,在第一天的几场考试中,几乎都交了白卷。此时此刻,他的结局已经成了定局。他没有哭,也没有闹,只是平静得可怕,霍金很清晰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绝望,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安慰自己的这位好朋友。霍金原本也不擅长安慰人。

后来的考试,霍金的这位朋友没有再继续参加,他收拾了行李提前离校了。朋友的黯然离开,让霍金生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愧疚感,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够及时规劝朋友,可能他也不会走到这种地步。霍金虽然为好友的不幸而难过,却也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于是,霍金迅速调整好心情,全力以赴地准备接下来的考试。令人高兴的是,考试的前三天,霍金的状态还算不错,发挥得也很好。可是到了第三天的晚上,霍金失眠了,他翻来覆去的怎么也睡不着了。当然,霍金并不是因为考试即将结束而兴奋得睡不着觉,而是因为太过紧张的缘故,他真的非常希望自己可以投身到弗雷德·霍伊尔教授的门下。

经过一晚上的辗转反侧,霍金的状态变得非常糟糕。因此,毕业考试还没有结束,霍金就已经预感到自己可能与“第一等荣誉学位”无缘了。加之与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即将分离,霍金感到非常失落。考完试结束后,霍金便邀上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买醉。那一刻,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他们既要忍受离别的痛苦,也为日后的前程而担忧,大家都很惆怅。

毕业考试结束了,成绩很快就出来了。霍金知道自己的成绩介于一等和二等之间。接下来即将开始的面试环节将会最终决定霍金今后的人生道路。在面试的过程中,霍金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乖巧”,而是摆出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当面试官问霍金是愿意转学剑桥,还是愿意继续留在牛津大学时,霍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这要根据我的笔试成绩而定,如果你们给我一等荣誉学位,我就去剑桥;如果是二等,我就留在牛津。”面试官们面面相觑了一会儿,他们真没有想到霍金的答案是这样的,大约这是他们执教以来遇到的第一个奇葩答案。最终,面试官们还是给了霍金“一等荣誉学位”的成绩。也许在那些面试官的心里还是觉得放霍金离开牛津更为合适。

5.惊险的毕业之旅

霍金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剑桥大学。那一刻,霍金的心情彻底地放松了。就在这时,牛津大学通知所有的毕业生,学校为他们提供了一些福利,其中有一项福利是为毕业生提供毕业旅行的费用。不用自己掏腰包就可以去旅游,这让霍金产生了去旅行的兴趣。

霍金认为去的地方越远,学校给的资助就会越多,因此他选择的旅游地点是遥远的伊朗。霍金将去伊朗旅行的消息告知父母后,弗兰克和伊莎贝尔很是惊讶,他们没有想到霍金竟然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由于路途太过遥远,弗兰克和伊莎贝尔非常担心霍金在旅行途中的安全,于是他们开始劝说霍金放弃这次旅游的机会。霍金告诉他们,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多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不应该像温室中的花朵。弗兰克和伊莎贝尔觉得孩子说得也有道理,于是他们狠了狠心,没有再继续阻碍霍金。

霍金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能体谅父母的担心,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安心,霍金向他们保证每走一段行程就会给他们写一封信来汇报自己的状况。尽管如此,母亲伊莎贝尔还是隐隐感觉会有事情发生。弗兰克认为她的这种不祥的感觉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纯属胡思乱想。故而,弗兰克只是安抚了妻子。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伊莎贝尔为霍金准备了好多食物和衣物,并且给霍金讲了很多旅行常识。那几天,霍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母亲竟然也和其他妇女一样如此唠叨。直到临出门的前几分钟,母亲伊莎贝尔还将霍金的行李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一旁的小弟弟看到母亲紧张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听到小儿子的笑声,伊莎贝尔才意识到自己有些过于紧张了。就这样,霍金背上母亲为他打点的行李,和同学们一起出发了。

去往伊朗的途中一帆风顺,霍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很多地方,见识到了很多以前不曾见过的风土人情。尽管伊朗并没有繁华的大都市,甚至几乎所有到达的地方都很荒芜。霍金和同学们经常需要在野外露宿,自己动手做些食物。但是霍金非常喜欢这种感觉,他感觉自己像一个游侠。这次旅行,让霍金近距离接触到了很多野生动物,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经历。然而,这次旅行持续的时间还是有些长了,和大自然的接触也过于亲近了。霍金和几个同学都开始感觉身体有些吃不消了。尤其是霍金,在回来的途中,竟然得了一场大病,上吐下泻,非常难过。霍金再也没有心情观看美丽的风景了,他只想快点回到家里,回到父母的身边,毕竟他只有20岁,而且第一次离开家。

思乡之情,很快在同学们中间传播开来。于是他们加急了回家的行程。就在这个时候,因为汽车急刹车的缘故,霍金从汽车的后座直接飞摔到了前座上。猛烈的冲击力导致霍金一侧的肋骨断裂。很多年之后,霍金对于当时那钻心的疼痛依旧记忆犹新,他说:“那种疼痛根本忍不住,尽管我极力想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可是眼泪还是止不住地往下流。同学们都被我疼得发白的脸色吓坏了。”同学们手忙脚乱地将霍金送往了医院。之后,因为人生地不熟,霍金并没有在医院停留太长时间,医生对霍金的伤进行了一番简单的处理之后,他们一行再次启程。就这样,伤痕累累的霍金,昏昏沉沉地躺在车里,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颠簸之后,竟也渐渐地康复起来。

就在霍金和同学们认为一切灾难都过去之际,另一场更大的惊吓即将到来。就在霍金一行经过大不里士的时候,附近的保因扎赫拉竟然发生了7.1级的大地震。震源中心死伤了一万多人。当时霍金一行距离震源非常近,他们感受到了大地的剧烈摇动,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因此,震动过后,霍金一行仍旧一如既往地向震源处前进。在路上,他们看到来来往往的行人各个神色匆匆,还带了很多行李,像是一场大迁移。霍金等人感到很奇怪,却也搞不懂原因,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人能够听得懂当地的话。直到他们亲眼目睹了地震造成的一片狼藉之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竟然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英国,霍金的父母可是吓得不轻,当他们得知霍金正处于地震的中心时,他们惊慌失措,不知该做什么。母亲伊莎贝尔对着丈夫弗兰克大声喊着:“为什么不相信女人的第六感?”父亲弗兰克也很懊悔,如果当时自己不阻止妻子,可能霍金就不会去伊朗旅行了。因为担心和内疚,弗兰克甚至产生过去保因扎赫拉寻找霍金的想法。

好在,霍金一行顺利地通过了保因扎赫拉,并没有发生可怕的事情。就这样,霍金惊险却又有趣的毕业之旅结束了。他也如愿以偿地接到了剑桥大学的入学通知。至此,霍金即将与他神往已久的宇宙学结缘,宇宙之王的路即将开启。

6.难忘的剑桥生涯

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一样,都属于那种没有围墙的大学。虽同为英国的高等学府,剑桥大学的学制却与牛津大学完全不同。剑桥分为学院制和导师制。导师制,即导师挑选自己要带领的学生,而学生们主要依靠自学完成学业;学院制,则是一种传统的学制,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个别辅导,即学院给学生们安排了两个老师,一个老师被称为指导老师,另一位老师被称为主任教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指导员和班主任。霍金选择的就是前者,导师制。

剑桥大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培养科学家的摇篮,在这里培养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1962年,霍金步入剑桥大学做研究,他之前申请跟随的弗雷德·霍伊尔教授是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稳态理论的主要倡导者。那个时候,所谓的宇宙学,是一门几乎不被人承认的非正当的学科。尽管如此,霍伊尔教授还是收了足够多的学生,因此,霍金被分配给了一位名叫丹尼斯·西阿玛的教授名下。

对于名不见经传的导师,最初霍金感到很失望。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霍金的失望情绪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庆幸,他非常庆幸自己能够来到西阿玛的身边。因为霍金发现,霍伊尔常常要外出讲课,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关注自己的学生。相反,西阿玛不外出,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很多时候,西阿玛会一直站在霍金的身边,只要霍金在学习方面有问题,他们就一起随时随地地交流。西阿玛就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导师,尽管霍金对他的很多思想都有异议,例如马赫原理,但是他的出现却极大地成就了霍金。

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的那些年,日日夜夜钻研宇宙学,他就像一个无知的少年,从不成熟到成熟,一点点地蜕变成一名宇宙学领域的领军级人物。霍金预测:宇宙学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无限广阔。后来的事实证明,霍金的预测是准确的。近年来,宇宙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似乎成为最激动人心的两个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学者。然而当时,它们却停滞在20世纪30年代的状态。对此,在1962年霍金在华沙参加的这一领域的会议中得到了充分的佐证,霍金在给妻子简的信中写道:“我从会议一无所获。因为没有实验,这个领域不活跃,所以很少有优秀的人在此耕耘。其结果是这里有一大堆傻瓜(126名),而这对我的血压很不利……请提醒我不要再参加任何引力会议!”

当然,初入剑桥的霍金,对这些一无所知。由于霍金在之前的教育机构没有学习过数学,他的导师西阿玛建议他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研究天体物理方面。然而霍金并没有接受西阿玛的建议,他的想法非常简单,既然到剑桥未能师从霍伊尔教授,那么他就不想再研究“天体物理”这种既枯燥又复杂的专业了。于是他选择了“广义相对论”这一古老的传统专业。

那个时候,广义相对论被认为是不能解决的难题。直到华沙会议结束后,广义相对论开始走向复兴。而当时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费恩曼先生并没有及时察觉,这导致英国物理学的发展一度呈现落后的趋势。现在看来,任何人无论他在某一领域取得多么大的成绩,都有他的视野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经常会变成精神的蚕茧,严重束缚住他的思想。当时,世界的某些国家很快就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研究中心,物理学领域迅速聚集了大量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其中,一家位于德国汉堡的广义相对论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帕斯夸尔·约,受到了霍金的关注。霍金非常认可他发表的相关论文。

明确了研究方向之后,霍金开始广泛阅读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教科书。广义相对论最早是由爱因斯坦提出来的。这种古老的理论,只能从古老的教科书中才能找到。由于剑桥的资料有限,霍金不得不每周拿出一些时间与另外三名同学一起去伦敦听课。几节课下来,霍金发现自己对这个古老的专业没有太多的感觉。对此,霍金在《我的简史》中做了简要的叙述:“因为我在圣奥尔本斯或在牛津的非常容易的物理课程中没做多少数学,西阿玛建议我研究天体物理。但是既然我未有机会师从霍伊尔作研究,我也就不想研究某种枯燥和缺乏想象力的东西,诸如法拉第旋转。我既然来到剑桥研究宇宙学,那么宇宙学就是我决心要研究的。于是我读了广义相对论的老教科书,每周都和西阿玛的其他三名学生前往伦敦的国王学院听课。我对词句和方程都明白,但我对这个学科没有感觉。”

后来,霍金的导师西阿玛,也曾引导他去研究惠勒—费恩曼电动力学,也就是霍金口中的“该理论是说电和磁是时间对称的”。为了让普通的读者明白这个理论,霍金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一个人开灯时,正是宇宙中其他所有物质的影响使光波从灯泡往外行进,而非从无限远到达并终结于灯泡。”

这就是霍金初到剑桥的研究生涯。那段日子里,霍金完全沉浸在他的研究之中,充分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着。对于霍金来说,剑桥大学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每一秒的时间都是宝贵的。在那段时间里,霍金学到了很多东西,弄明白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它们是后期霍金抗击疾病的主要支撑力。

7.噩耗袭来

前面已经提到,霍金小的时候,身体反应就不是很灵活,因此一度被同学们嘲笑“笨手笨脚”,而且他说话也有些口吃。好在后来的霍金,智商非常高,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让父母弗兰克和伊莎贝尔,渐渐地忽略了霍金身上的“小问题”。他们认为霍金只是发育得有些迟缓,动手能力比别人差些而已,从来没有将这些“小毛病”与疾病联系起来。直到牛津大学的最后一年,连霍金自己也察觉出了不对劲,他的手脚似乎变得越来越不灵活了,曾经有好几次,竟然会无缘无故地摔倒,或忽然间地手脚僵硬,有些不听使唤。对此,霍金也没有放在心上,也觉得可能是毕业考试将近,压力太大的缘故。

时间退回到毕业考试结束的那一天,因为前天晚上没有休息好,霍金显得非常疲惫,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过于疲累的原因,还是因为大学里过于狭窄的老式楼梯,霍金竟然从楼梯上滚了下去。头朝下,额头当时就被磕出了一个大口子,血流汩汩地往外冒。路过的同学听到了动静,跑过来一看,都被满脸是血的霍金吓坏了。他们连忙将霍金送到了学校医务室。医护人员赶紧为他清理并包扎了伤口。舍友戈登一直陪在霍金的身边,直到他醒来。没想到,霍金醒来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是谁?”戈登不禁心里一凉,难道霍金失忆了?很快,戈登就恢复了理智,他尝试着引导霍金记起一些事情:“你是斯蒂芬·威廉·霍金啊,你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我们把你送来了校医务室。”霍金眉头一皱,努力回想着什么。幸运的是,霍金并没有失忆,过了几小时,他终于全都想出来了。

戈登被霍金的“短暂失忆”吓得不轻,他很快通知了霍金的父母。接到通知的弗兰克和伊莎贝尔第一时间赶到了学校里。看着满身是伤的霍金,母亲伊莎贝尔忍不住哭了起来。他们顾不上向霍金的同学们道谢,便带着霍金匆匆回到家里。这时的霍金父母才隐隐约约预感到有些不对劲,他们催着霍金去医院好好检查一番。可是,此时的霍金正在准备毕业旅行,根本就没有去医院检查。

后来,霍金进入剑桥大学,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糟糕,他几乎不能正常地走直线了。那个时候,霍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喝酒,当他端起酒杯时,他的手总是不自主地发抖。最初,霍金以为是喝酒的缘故,所以也没有去医院检查。直到这一年,霍金转学剑桥的第一个圣诞节,霍金和父母、妹妹们一起来到奥尔本斯河上溜冰。那一天,霍金一家的兴致非常好,天气也还算暖和,大家都如许久未出笼的小鸟,在河面上尽情地嬉戏。然而噩耗总是在人最高兴的时候降临。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霍金在溜冰的过程中竟然感到双腿无力,重心不稳,重重摔了下去。众所周知,溜冰的过程中,摔跤是常有的事情,因此大家都没有在意。霍金也没有在意,可是很快他便感觉到了不对,他的双腿就像是被灌了铅一样,任凭他怎么努力,就是丝毫用不上力气。霍金的父母见到之后,连忙跑过来。这一次,霍金竟然是在父母的搀扶下才站起来的。这时,全家人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天,霍金的父母先是请来了家庭医生为霍金做检查。经过简单的诊断之后,家庭医生建议他们去专业的医院做检查,因为他无法准确地判断出霍金的病情。听到这个消息,霍金一家顿时有种不祥的预感。父亲弗兰克马上带着霍金去了专业的医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检查的过程非常繁琐,历时两个星期。医生们先是从霍金的手臂上取下一块肌肉进行化验,之后又在霍金的身上接入电极,用X射线观察脊柱内的流体变化。一系列检查做完之后,霍金感到身体非常不适。更加糟糕的是,即使这样,医生们还是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确诊答复。他们含糊其辞地说霍金所得的是一种并不是多发性的硬化症,因为这种病例非常罕见,所以具体的检查结果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得出。

父亲弗兰克和霍金忧心忡忡地带着医生开的一些维生素回到了家里。他们都从医生的眼神中察觉到了情况的不妙。母亲伊莎贝尔并没有过多地询问霍金,而是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让霍金放心。之后,霍金发现,父母在他们的房间里窃窃私语了好久。

几天之后,噩耗传来了。诊断结果显示,霍金患的是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简称ALS,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渐冻症”。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肌肉会不断萎缩下去,渐渐地患者的大脑会失去对身体各个环节的控制能力,从而导致患者全身瘫痪,甚至连说话和呼吸的功能都会丧失。霍金之前表现出来的笨手笨脚、口吃、爱摔跤、不走直线等等,都是ALS的前兆。更糟糕的是,这是一场真正的生命与病魔的搏斗。全世界仅有10万多人患有ALS,并且没有一例成功治愈的案例。也就是说,ALS是医学界的未解之谜,根本没有办法治愈。

年仅20几岁的霍金,在他人生最美好的时间,竟然患上绝症,并且医生通知他仅有两年的生命了。对于霍金本人,对于霍金的家人,这简直是一个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打垮了所有人的承受极限。霍金非常绝望,他怎么也不能相信这样不幸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是呀,任谁也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年轻活泼、聪明智慧、前途远大的生命体竟然仅有两年的时间了。

霍金再也撑不住了,他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除此之外就是喝酒。霍金非常依恋那种酒精麻醉之后的感觉,至少可以让他暂时忘记自己的病。

8.与霍伊尔教授的正面交锋

事实上,霍金是极其不幸的,但又是极其幸运的。在他得知自己患上绝症之后,曾一度消沉,日日借酒消愁。然而,上天是公平的,它在关上所有的门之后,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的。就在霍金一蹶不振之际,是科学的引力给了他希望的曙光。让这个身处绝境的年轻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霍金因为过度放纵自己,致使自己住进了医院。在弥漫着消毒水味道的医院里,霍金喜欢上了瓦格纳的歌曲。因为瓦格纳的歌曲带有隐隐的伤感,这与霍金此时此刻的心情相吻合。听着伤感的歌,想着自己仅有两年的生命,霍金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郁了。就在这时,一个患白血病的小男孩儿出现在了霍金的生命中。小男孩儿看上去很小,竟然也得了这种没有希望的病。霍金觉得他非常可怜。孩子总是无忧无虑的,或许这个只有七八岁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死亡是个什么概念。这种单纯,让这个身患绝症的孩子,经常露出天真的笑容。

小男孩儿的笑容深深地震撼了霍金的心灵。他隐隐约约地感到生命的意义。这一天,小男孩儿刚刚做完化疗,浑身上下都非常难受。为了减轻他的痛苦,医生给他开了止痛药。小男孩儿看到一旁的霍金很不高兴的样子,便将一瓶药水递给他。他告诉霍金,只要喝了这个药,就不会疼了。看着眼前这个无知的孩子,霍金的心一阵阵的疼痛,那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呀,竟然要承受那么大的痛苦。伤心之余,霍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绝对不是最不幸的那个,最起码自己已经健健康康地生存了20多年了。于是,霍金决定振作起来,不再给身边的亲人增加负担。就这样,霍金在医院待了两个星期,便回到了学校里。

回到学校的霍金,依然很低迷,他总是害怕会忽然死掉,夜里经常会从噩梦中惊醒,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活着,顿时松了一口气。渐渐地,霍金开始想开了,他觉得人都会有一死,时间的早与晚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但是死得是否有价值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他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帮助更多的人。如果在他死之前,能够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尽一份力,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呀。从此以后,霍金的心情开始好转,一改之前的萎靡之气,又重新投身到了科学研究中。

那时,霍伊尔教授在剑桥有自己的研究所,身边还有很多由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人才组成的超级智囊团。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同事或者校方进行激烈争论,然后公布自己的新学说。业内人士都觉得他太过张扬,可是霍伊尔却根本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他非常热衷于自我宣传,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知名度,从而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事实上,霍伊尔的这种宣传行为倒也无可厚非,只不过他那火爆的性格实在是让人有些难以忍受。

1963年,霍金在导师西阿玛的引导下,开始研究惠勒—费恩曼电动力学。这一年,霍金参加了一场在康奈尔大学举行的关于“惠勒—费恩曼电动力学和时间之箭”的会议,那是一场意义不大的会议。会议上,霍伊尔·费恩曼非常厌恶那些关于“时间之箭”发表的废话。一怒之下,他竟然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拒绝把自己的名字印在会议文集上面。费恩曼只能被称为X先生,但是所有的与会人都知道那是谁。

后来,霍金获知霍伊尔和纳里卡已经完成了膨胀宇宙中的惠勒—费恩曼电动力学的研究工作,他们继续研究时间对称的新引力论。1964年,霍伊尔第一次在皇家学会的一个会议上,公开了这个理论。那是一场有一百多名观众的演讲会。在台上,霍伊尔激情澎湃地讲述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台下的听众听得非常认真。然而就在霍伊尔公布研究的结果之际,霍金的眉头一皱。他与霍伊尔教授的学生纳里卡是好朋友。纳里卡是一名数学系的高材生,因为学习数学的缘故,霍金和纳里卡走得非常近。后来为了方便交流,霍金干脆搬到了纳里卡的办公室里。因此,在这之前,霍金就看过了放在纳里卡办公桌上的会议文稿,他进行了演算,并且精准地得到了结果。所以,当霍伊尔说出结果时,他清楚地意识到了那个结果是错误的。

当时,霍伊尔教授是业内有名的科学家,而霍金只是一名研究员。想要指出这位资深教授的错误谈何容易。可是霍金坚持认为科学是不能允许任何错误的。于是他大胆地指出了霍伊尔教授的错误:“在稳态宇宙中,所有物质的影响会使它的质量无限大。”霍金刚刚说完,霍伊尔便问道:“你为什么这么讲?”当时,霍金非常自信地回答道:“我计算过它。”听了霍金的回答,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认为,霍金是在演讲会期间做完心算的。只有霍金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

霍伊尔一心想要创建属于他自己的研究所,现在因为霍金的原因,很有可能得不到足够的研究经费。他被彻底激怒了,他以为有人煽动霍金去破坏他的计划。会议结束之后,霍伊尔还是如愿地成立了属于他的研究所。而且他并没有因此怨恨霍金,反而还给了他一份工作。这次纯属无心的科学大碰撞,让霍金开始被业内人士所关注,一颗宇宙新星就这样缓缓升起。

9.大学时期的爱情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七岁的女孩简进入圣奥尔本斯女子学校一年级学习。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霍金,一个有着金棕色头发的男孩。然而,他们并不是一个班的,因此,那个时候的霍金并不认识简。直到1962年的暑假,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简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在街上漫步。这时对面走过来一个年轻男孩子。他的头低得很低,脚步也与平常人不一样,歪歪扭扭,有些奇怪。是的,这就是霍金,那个时候他的病刚刚被确诊,心情十分低落。简的朋友戴安娜认出了霍金,并说自己曾经和霍金约会过。伙伴们听完之后,纷纷大笑了起来,表示根本不相信。戴安娜急忙解释说,确实和他约会过,他是哥哥的朋友,大脑非常聪明,是个超级学霸。那一天,简玩得并不开心,她的大脑里总会浮现出霍金的样子。

假期很快结束,简要开始准备升学考试了,她申请了牛津和剑桥大学。遗憾的是,简没能考上这两所著名大学中的任何一所。被迫无奈,简只好参加前往汉普斯特的面试。面试结束后不久,简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1963年的元旦,剑桥大学举办了新年派对,戴安娜的哥哥邀请了简来参加派对。那一天,简穿着一条连衣裙,内心有些忐忑地出现在了名牌大学的校园里。在这里,她看到了瘦弱的霍金,他正在派对的角落里,和几个同学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比划着什么。简注意到霍金的头发很长,额头前的头发几乎挡住了他的视线,身上穿一件黑色的夹克,看上去有些颓废的样子。最搞笑的是,那天霍金竟然打了一个红色的领结。简听见霍金说他在剑桥大学读书,正在进行宇宙学研究,他的老师是丹尼斯。接着,霍金又说他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经常逃课,跑出去玩,而且他从来不做作业,曾经有一次把作业本撕碎了,扔到了导师的废纸箱里。简没有想到,像霍金这样的学霸,竟然也会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情。派对结束后,简主动和和霍金打了招呼,并且互留了地址和名字。

这是简和霍金第一次正式认识。后来简在回忆录里说:“那蓬松的头发和领结仿佛是独立思想的宣言。今后如果再与他在街上偶遇,我或许能够像戴安娜那样,泰然自若地看待这种独立和自信,而不是惊讶得目瞪口呆。”几天之后,简收到了霍金送来的卡片,邀请她参加他21岁生日的派对。简非常高兴,决定给霍金准备一个生日礼物。可是她和霍金只见过三次面,她并不知道霍金喜欢什么。思虑再三,简决定送给霍金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唱片代金券。

霍金生日那天,简如约来到了位于圣奥尔本斯镇希尔赛德街的霍金家里。尽管那时候的社会风气是提倡节俭的,然而简还是有些惊讶,霍金家的房子竟然会如此简朴。进门之后,简才发现霍金的家人她都认识。霍金家的客厅很宽敞,却也很冷。客人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都聚在客厅聊天。简非常喜欢霍金一家,那个时候,霍金最小的弟弟爱德华已经8岁了。

生日派对结束后,霍金和简并没有继续联系,两人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面。简忙着攻读秘书课程,学习速记。霍金忙着物理学的研究。直到简从戴安娜那里得知霍金患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会导致瘫痪,并且医生说他只能活两年。听到这些话,简惊呆了,她连忙继续打听霍金的境况。戴安娜告诉她,霍金已经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了,他的情绪非常低落,医院里的那些检查让他痛苦不堪。尽管如此,医生们还是没有找出得病的原因,只是猜测可能是霍金去伊朗旅游的时候,注射了没有消毒过的天花疫苗,导致他的脊椎感染了病毒。简和戴安娜分开之后,心事重重地回到家里。

一周之后,简在站台等火车时,碰巧遇到了霍金。霍金的打扮与以前完全不同,米色的风衣,戴着红色的领带,头发也很短,看起来状态还不错。火车是开往伦敦的,简和霍金就这样肩并着肩聊了一路。他们没有过多地谈论霍金的病情。因为当简说她得知霍金住院的消息时非常难过,霍金低下了头,什么也没有说。分别时,霍金告诉简:他要回剑桥,周末时会回家。他约了简周五晚上一起去剧场看话剧。周五的夜晚,简和霍金在意大利餐厅吃完饭后,两人一起去剧院看戏。

后来,霍金又约简参加剑桥的五月舞会。简是个喜欢跳舞的女孩,为了参加这个舞会,她在伦敦牛津街上的一家店铺里买了一件丝绸礼服,礼服的颜色是白色和蓝色的,价格虽然不是很贵,但花光了她所有的积蓄。剑桥的五月舞会是在六月举办的。舞会那天,霍金来接简。这一次,当简见到霍金时,她惊呆了:霍金是那样的瘦弱,他的身体似乎更加虚弱。当时霍金还开着他父亲的那辆旧福特,这让简有些非常担心。很多年之后,简在回忆录里,将那辆旧福特车称之为玻璃马车,而她就是童话里参加舞会的公主,霍金就是童话里那迷人的王子。那个时候,简真的很爱霍金。

这次舞会之后,两人开始频繁来往。后来,简去了西班牙旅行。这次旅行简过得并不是很开心。回来之后,简没有见到霍金,他已经回到剑桥去了。这时候,简忽然想离开家,去伦敦开始属于她的新生活。直到1963年的11月,简收到霍金的消息:他要来伦敦。这让简很是兴奋。那个时候,霍金走起路来已经摇摇晃晃的了,他看起来非常疲倦,但是他自己却不肯承认。终于当他们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霍金摔倒了,并且无论简怎么搀扶,霍金都站不起来。最后,一位路过的好心人和简一起把霍金扶了起来。简叫来了出租车,两个人坐着出租车来到了剧院。这次见面后,简决定一定要详细了解一下霍金的病情。经过一番调查之后,简得出了一个绝望的结论:没有人能治好ALS。

再后来,简和霍金的约会次数越来越多,他们的约会总是在歌剧院里,霍金来伦敦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简也会去剑桥看霍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霍金的病越来越严重,甚至连与人沟通都变得困难。面对着未来,简和霍金都很悲观。对于这段往事,简在回忆录里是这样写的:“我常常流着泪回到伦敦,而霍金大概也觉得我的出现不过是在他痛苦的伤口上撒盐。他很少外露情绪,也回避有关他病情的话题。因为害怕伤害他,我试图凭直觉感知他的内心,而不强迫他说出来。于是不知不觉地,我们之间变得沉默寡言,久而久之变得难以忍受。”这就是简,即使很多年过去了,她和霍金相爱的所有细节,依然记得那样清楚。

霍金和简的爱情是美好的,即使是在霍金的健康每况愈下的时候,简还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也许我们根本无法体会一个花样年华的女人面对身患绝症、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时,她到底经受了怎样的痛苦。但是,她的确在霍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给了霍金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