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少帅还是姓张,张爱玲的张

为了不孤独:给你的书单 作者:刘忆斯 著


少帅还是姓张,张爱玲的张

写性爱当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张爱玲也不是没有写过,但把大段大段的性爱放在《少帅》这么一本以政治、历史为底色的小说里,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书目链接

1.《少帅》(台湾皇冠出版社,2014/简体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张爱玲著,郑远涛译

2.《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张爱玲

3.《人及其象征》,(瑞士)荣格


读《少帅》(台湾皇冠出版社,2014年版),感觉比张爱玲原文更精彩的,是冯晞乾附录书后的《〈少帅〉考证与评析》一文。与其说这是一篇小说评析,倒不如说是冯先生为张爱玲写的辩词。在冯晞乾眼里,张爱玲无论怎样写都是有充足理由的,都是站得住脚的。起码,他为她找好了。

比如,在小说中你会觉得张喋喋不休地写日常琐事,冯则认为这是她“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含蓄传统”;又比如,张错用了史料,把历史人物弄得张冠李戴了,冯就说这是她有意为之,为的是产生戏剧性效果……窃以为,作为文学研究者,最好不要太动感情,更不好感情用事。

当然,我这话并不是说冯先生了。其实我自己也一样,见到对张爱玲负面的评价也定会据“情”力争。但,只据情,就难免不讲理了。读这本《少帅》,比前几年读《小团圆》还纠结——然而,每逢纠结之处,心中的另一个自己便会跳将出来,像冯先生那样找出种种理由为女神辩护。让人如此捍卫,且捍卫得如此自觉,也只有张爱玲了吧。

比如,张爱玲在这本《少帅》中引用了大量历史材料,有的甚至不假文学润色直接大幅粘贴,我的解释是张想让历史自己说话——但问题是她找来的“历史”说话靠谱么?又比如,像所有张爱玲的作品一样,她在《少帅》中也使用了大量“碍语”(不能明说,有隐喻的话)——可问题又来了,这本书她是用英文写作的,本意是进军美国市场的,美国读者能看得懂那么多“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么?

而更让我不解和纠结的,还是本书中大量露骨的性爱描写。

写性爱当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张爱玲也不是没有写过,但把大段大段的性爱放在《少帅》这么一本以政治、历史为底色的小说里,就显得格格不入了,而且一边读冗长、乏味的历史材料和张爱玲通过角色发出的政治宣言,一边读巨细无遗的性交过程和性器官特写,真的会让人不断走神、出戏。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张爱玲到底希望我们更关注什么?是张爱玲的历史观?还是性爱之于人性?

张爱玲说过:“历史如果过于注重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为了小说。”这正是她笔下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最好的注脚。张爱玲自己也承认,自己对张赵之恋都是“道听途说”,可见当事人更加私密、更加不足为外人道的床帏之事,都是小说家本身的艺术加工与主观联想了。此书(张爱玲只写了十章中的七章)动笔于1963年,彼时故事中的两位原型人物皆被软禁于台湾,而张学良更还没有与原配于凤至离婚、与赵四小姐结婚,书中大量且虚构的性爱描写怎么看都极不妥,都对当事人极不公平。

老实说,《少帅》中多处性爱都写得迷离甚至让人不适,另外还伴有怪诞的梦境。据冯晞乾分析,张爱玲这么写的源头可能是受了荣格《人及其象征》的影响。我们知道,很多作家穷尽一生,其实写的就是一本书,一本以自己为主角的书。张爱玲的很多作品都有自己的经历与经验的影子,有时她更是会把自己的故事自然不自然地写进小说,写在自己塑造的角色身上。这也许就是荣格所说的“人格阴影”。

冯晞乾称张爱玲在这本《少帅》中是“神游于军阀间的爱丽丝,也是迷倒大英雄的洛丽塔,更是被历史成全婚姻的赵一荻(赵四小姐)”。这话其实说得还不够彻底。应该这样说,虽然张爱玲把原本姓张的少帅改姓陈(书中的少帅叫陈叔覃),但其实,这位少帅也还是姓张的,张爱玲的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