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乡 刘川
一个几乎不存在的小镇
十月里
静静地
晒满烟叶
金黄、硕大
有奇特的香味
街上没人,一个人影子也没有
太阳似乎一整天
都不动一下
只有被我注意得多了
才移一下位置
这是什么地方
一个以烤烟为主业的小镇
人都在哪儿
我去过吗
每次抽烟
我都问一下
手里的烟卷
里面
有人吗
刚在北京见到了刘川,九年前,他见过我胖子时代的尾声,所以见到已经反弹了不少的我还是觉得瘦了;九年后,一个少年已在我眼中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汉子。见到他时我已经选定了本诗,并且将我的感受当面告诉了他:本诗跳出了刘川惯常的套路,将现实写得如此的超现实,充满神秘、奥秘、微妙——这些可不是调味品,而是现代诗性本身。
老死 第广龙
人老了,痰多
死了,就不给这个人世
吐痰了,有的人
是被最后一口痰,噎死的
2014年
在重庆《红岩》诗会上,我在“盘峰论争”15年后,再一次当面领教了“知识分子”对于“原创”二字的厌烦(实为恐惧),我也毫不客气地当面提出了质疑。我曾以“天高”比自己翻译的外国大师,也曾以“地厚”赞《新世纪诗典》作品;我倡导“洋”,也呼唤“土”,何谓“地厚”?何谓“土”?就是产生于本土大地独特现实的原创作品,以本诗为证。
人间 东岳
外面在下雨
我在敲打键盘
楼下老冯家的鹦鹉
在喊老冯吃饭
2014年
久违了,东岳!自2012年2月1日推荐《梨尸》至今——从他的3.0到4.0,中间相隔了857天。毫无疑问,这是个人轮次间相隔最长的纪录,其间,他错过了两本书,掉了六个轮子,这还是在投了数十次稿的情况下发生的。他确实应该反省自己的写作,但在今天,我只有祝贺:与那些流失者相比,这是光荣的纪录,也请原谅愚兄之心狠!
在长城上吃什么 闫永敏
我明天去北京看长城
我兴冲冲地对同事说
你最好带些吃的
长城上的东西不便宜
我带馒头
和咸菜
你一定要在长城上
丢人吗
我开玩笑的
我带牛奶和面包
我已经习惯了在每半个月一次的选稿中,那最让我兴奋的一两首“大杰作”既不是《新世纪诗典》开办前的“著名诗人”带来的,也不是《新世纪诗典》开办后的“满额诗人”或“高额诗人”带来的,而是出自《新世纪诗典》不断涌现的“新人”之手,本诗便是。本诗可以继续回答王家新等“知识分子”:我们非但很有原创力,我们还有了讥讽假洋鬼子的智慧。
清晨访问已故诗人的博客 杨艳
我是在搜一首
很喜欢的诗时
毫无防备地
进入他的博客
打开的瞬间我就在那
留下了足迹
心里有点发毛
有点后悔
没有先离线再去看他
我想清除足迹
就怕已经来不及
他的头像
那张在天安门前的照片
一直微笑地看着来往的路人
就像在天堂里
俯视着博客的动静
我甚至觉得
再多停留一会儿
他就要关注我了
2014年
闫永敏和杨艳来自同一批自由投稿的发现(现在回想起来这真是含金量颇高的一次读稿)。她们的2.0、3.0也在同一批(就像私下约好了一样),前者是感觉、语言俱佳的天才,后者是潜质很大的“最快进步奖”得主,杨艳越写越会写,已经深通“后口语”之道,就像本诗,题材来自网络(属于新题材),每一个细微的感觉都写得恰到好处。
做爱做到一半 祁国
突然懒得动
就趴在上面看起了报纸
看报纸其实也没什么意思
只是想找找上面的错别字
在四月的江南小镇锦溪,第三届“美丽岛”中国桂冠诗歌奖颁奖礼朗诵会上,作为组委会主席的祁国最后一个朗诵,激起了最多的笑声,他朗诵的就是本诗。我看到一些诗人出访归来,在发言或散文中说自己的诗赢得了外国观众怎样热烈的掌声云云——凭我之经验,这没啥可吹的,外国观众给每个人都备有足够热烈的掌声,真正厉害的是笑倒一大片。
与谁同醉 卧夫
远处的那朵花也许并不光彩
诗也与我钩心斗角
于是我违心地弃权了
我并没告诉你我经常有点冷
我知道如果我那样说了
你会问我为什么不多穿一件衣服
躲在阴影里横吹笛子竖吹箫
其实我还有点饿呢,比如现在我就饿着肚子
但是我还必须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