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玉灯密码

青玉灯密码 作者:顾聆森


青玉灯密码

王宁

初识聆森先生,是在 2001年恩师俞为民先生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当时我提交了一篇关于王骥德《曲律》的文章,会议间隙,一位敦厚长者走过来,对我说:我是苏州的顾聆森,你就是王宁?然后提到文章中的一个细节问题。转眼之间,快二十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境,我记忆犹新。

2002年博士毕业后,我进入苏州大学文学院的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与昆剧有关的研究工作。随着越来越多地与昆曲亲近,与聆森先生的接触也逐渐多了起来。从最早向他借阅难得一见的《晋昆考》,到后来一起撰写“昆曲与传统文化丛书”,编著《中国昆曲艺术》,以至近期的《江苏戏曲文化史论》,多年的合作,我们已经变成了忘年交,故每每在正式场合,在给朋友介绍的时候,我都会说:这是我的忘年交,研究员顾老先生。

敦厚而不失个性,是我对顾老最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动和记忆尤深的则是先生多年以来孜孜以求的勤勉和执着。不论研究还是创作,或有新作,或出新见,顾老总是不断给我以欣喜和惊奇,在苏州和顾老一起的十几年里,我和先生一起分享了诸多“奇文共赏”“疑义与析”的快乐。而这,也构成了我记忆中最宝贵最真切的一笔。

如果非要从角色定位的话,我想,顾老首先是一位学者。

他的昆曲研究早已经蜚声海内外,诸多论著也频频被昆曲研究者征引。诸如《昆曲与人文苏州》《沈璟与昆曲吴江派》《李玉与昆曲苏州派》等专著均已享誉学界。据我不完全了解,顾老除有和南京大学吴新雷、俞为民二教授联合主编的《中国昆剧大辞典》之外,另有八部专著以及数百篇昆曲论文出版发表。说著作等身,实不为过。正是由于在昆曲研究方面的特殊贡献,他荣膺文化部授予的“优秀昆曲研究专家”称号。

其次,顾老是一个“当行”的编剧。他编写的几个昆剧在江苏省昆剧院上演时,我曾多次应邀欣赏,有时还带上研究生一同“尝鲜”,深感其创作传统而不保守,当行而又富有文采,兼并了才人和学者之长。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写小说完全是先生的副业,纯属玩票性质。但即使像我这样一个与先生走得很近的人,如果不是因为看到摆在眼前的几本武侠小说,怎么也不可能将昆曲研究专家和武侠小说作家二者统一到聆森先生身上。但世事就是如此奇妙,这二者不仅结合了,而且结合得很美妙,也很完美。

除了这次结集的两部小说外,先生还出版过《三剑情仇》《孤岛落魂》《情狱钦案》等小说。本集中,关于武则天与狄仁杰以及正德皇帝的故事,原本也听先生多次聊过,这两部小说不仅集历史、悬疑、武侠为一体,而且故事好,情节曲折,我也曾推荐将之搬上影视舞台,后来由于适逢“限古”,没有遂愿,但我相信,真正的具有价值的故事肯定会流传的,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在我少年和青年之时,武侠小说曾经风靡中国。当时我几乎追踪阅读了金庸先生的全部武侠著作。与很多“大雅”的学者排斥武侠小说不同,我是极力推崇武侠小说的,甚至还尝试写过。我一直顽固地以为:武侠的一个重要的意义正在于生命的“扩张”,在于通过一个虚幻的世界来飞腾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和达至的梦想。在此意义上,武侠小说很像中国龙,是中国人梦想的图腾,也是人类美丽的梦乡。阅读聆森先生的武侠小说,我再次感受到了自身的灵魂和现世被拉伸和放大的快慰,正如有的论者所言,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流下自己的眼泪”,而好的武侠作品则可以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伸张我们梦想的身躯和臂膀,完成精神和灵魂的飞腾。

在顾老的武侠小说里,我时时看到的是先生“敏捷”的身影和“不老”的心灵,上穷碧落,心游万仞,古往今来,嬉笑怒骂,时而意气昂扬,如云霓虹彩;时有块垒郁郁,有干云豪气。所以,我常常这样想:武侠这样的“强力”作品,必然属于且只属于生命力旺盛的人群,属于生活中的真正的强者。只有这样的强者,才可能融注火一样的激情,创作出炫目的文字来。也只有如此豪壮的生命,才可能跳脱世俗生活的羁绊,营造出阔大雄伟的梦想空间,真正翱翔在精神和灵魂的天空中,了无挂碍,若鲲鹏扶摇九万里。

顾老的作品是十分讲究故事性的。这也是我一直首肯和推崇的路子。在中国的文化场景和审美传统里,要想“接地气”,必须首先讲好故事。在这点上,顾老无疑是高手。我还记得几次和先生一起外出,路途上顾老会津津有味地讲起自己最近的作品。明清时期苏州本地的很多剧作家和文学家,其实都有“接地气”的特色,诸如昆曲“吴江派”和昆曲“苏州派”等苏州剧作家群体,都和民间文化联系密切。顾老曾经致力于苏州市民文化研究,故对此关窍十分熟稔,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手到擒来。本集中关于狄仁杰和正德皇帝的故事是在历史的影子中通过虚构旁生枝节,让情节穿越预设的迷宫,从而悬念丛生,跌宕起伏。正疑山重水复处,又见柳暗花明来。故事的结局也出人意料,耐人寻味,显示出作者超凡的“结构”功夫。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作者遵从了“草根”的吁求,竭力构造出了丰富优美的故事空间,但其文字却没有如一般书会才人那样粗糙随意,相反却显示出审慎的精致和文雅,从而达至了雅与俗的一统。或许是长期研究雅文化昆曲的缘故,顾老的武侠作品总可以看到作者“俗不伤雅”的心结,并尽可能赋予文学色彩。小说文字流畅且颇富文采,即使小说的回目,也讲究平仄对仗。亦雅亦俗,雅俗共赏。

文字就是生命,就是性格。阅读顾老的作品,我再次服膺了这样的断语。而且,我也深信:真正昂扬奋发的生命必将伴随着文学流传后世。在此意义上,只有诗意和激情是不朽的,因为她们寄寓了人类生命的本质。

我愿意和先生一道,以不同的方式,为诗意和激情讴歌:愿诗意永在,祈文学永生!

丙申之夏于姑苏三五斋

(作者王宁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