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星火”之道,志同道合
——访“星火计划”优秀导师沈渊
采写:方之澜(清华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本科生)
【人物介绍】
沈渊,2001年入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现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星火计划”学术指导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定位与导航、网络信息安全、统计推理、信息论等。2014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015年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他们就像千里马,你给他们指个方向,他们就能自己找到水,而不是需要你拽着他们去找水。”提起自己的学生们,沈渊总难掩其欣赏之情。
结缘“星火”
早在沈渊入职清华大学之前,他就已经对“星火计划”颇有耳闻。“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花120%的精力去做。”沈渊这么解释“星火”学员的“天才”表现。他还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他的导师曾经说过怎么评价一个学生——你对一个学生建议做一二三件事,最差的学生会说,第一件事我就搞不定;稍微好一点的学生会把一和二试一下,虽然最后没做出来,但是好歹也尝试了;再好一点的,会把一二三件事做完,问老师下一步怎么做;最好的学生会对老师说:“老师,一二三件事我都做了,一我觉得你的建议对,二三我觉得不太好,但是我做了四五六,你看看我做的行不行?”“而‘星火’的学生,往往属于这最好的一类。”沈渊说。
当然,“星火”的学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2014级的学生张寒虽然在推导公式能力上并不算顶尖,但是她的动手能力非常强。“科研这条路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我们数学系的,肯定和生物系的、和人文学院的不一样,而且对一个人的科研素养的培养,不一定要放在同一个模式里去。”沈渊老师尽力去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独到的一面,在比较适合他们的方向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在不同的dimension上发挥他们的potential”。
当然,这些学生身上自然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沈渊总结下来有三点:第一是极强的motivation,即对做科研的内生的动力。第二,自己要有做科研的能力。第三就是很强的毅力。“你需要对未知有非常强烈的好奇,还要有毅力能把一件事做下来。因为科研跟做作业不一样,不是今天布置一个题目,明天就能交上来的。”沈渊老师说,“等你到了做科研的阶段,它就是以月为单位,甚至以年为单位。你对一件事情的投入,会经历很多很多曲折的过程。你也有可能会失败,最后才可能得到一个结果。”
参与“星火”
当被问及“你觉得你和你的学生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吗”这个问题时,沈渊连连摇头,倒反过来问记者:“你知道国外‘导师’的英文怎么说吗?”
接着他开始解释:“导师有两种,一种是supervisor,我监管你干活;一种是advisor,我只给你提供建议,听不听由你决定,能不能做出来也由你自己掌握。”沈渊老师觉得,“星火计划”的同学能力都非常强,完全可以用advisor的视角来交流。当然,advisor和advisee也只是初级阶段。“一开始毕竟你是本科生,我的建议你得多听听,因为新手上路对事情的把握不太行。慢慢地等你有了经验之后,我们之间就是平等的colleagues的关系了。”
沈渊给过他指导的学生大大小小的建议,但是这一条他觉得尤其重要:要尽可能转换前人的视角,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做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他提到,他的学生余天呈曾经过来问他,为什么自己的成果出得这么慢。沈渊解释:“我不是要在前人做到10000的基础上,来推进一点点,做10001,而是要从问题本身来考虑这件事。”他甚至拿“钉钉子”这么一件事情作比喻:“比方说我要钉个钉子,我用棍子试一试,发现不行,我又用杯子试一试,我再拿个水果来敲一敲。但是更好地research是分析钉子的形状,怎样去打它,它才能更好地往下走,最后慢慢发现应该用这种东西去砸它更有利,于是你做出来一个新的东西叫锤子。”
在沈渊对学生的培养指导中,他努力培养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养成这种看待问题的方法和视角,“磨刀不误砍柴工,看起来成果比别人少,但对你未来做创新性工作会打下很好的基础”。
当然,在与“星火计划”的学员的相处过程中,沈渊自己也获益匪浅。他说,他最期待的就是指导完学生,出成果后,学生能告诉自己一件原本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他饶有兴趣地持续关注着学生们的科研发展,关注着他们的挫败和收获,“就像你看电视剧一样,情节出乎你的意料会比较有意思,”沈渊说。
定位“星火”
每年的“星火计划”中,也都会有最终没能坚持做学术的同学。沈渊老师觉得这非常正常。“你18岁的时候能想到30岁干什么吗?我对本科生说最重要的是找到方向,不是GPA刷多高,不是参加多少活动,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后半辈子想要干什么事。”
所以,当提到“星火计划”的目标的时候,“志同道合”这几个字,他尤其提了好几遍。他觉得“星火计划”创造了这么一个环境,让这么一群有志于做学术、做科研的学生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这些探索和努力,“星火计划”的同学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是否合适,至少比不去尝试的同学多了一次机会。
此外,它还增加了互相之间的交流,因为跨学科的东西自己学的话会很累。“多跟各个系的学生横向交流,一方面开阔了思路,另一方面碰撞之间会有奇妙的想法。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通过这个机会能够开阔视野,不光是自己专业的视野,还是跨学科的视野,这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