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5 从美国教职的求职经历谈起

星火闪耀时:“科技创新,星火燎原”清华大学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十周年纪念文集 作者:《星火文集》编委会 编


2.5 从美国教职的求职经历谈起

程寰宇(清华大学航院 “星火二期”)

【作者简介】

060-02

程寰宇,2006年入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星火二期”学员。2011年获美国西北大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目前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科学与力学系及材料研究所的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柔性电子和瞬态可溶解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造。

一年前,我作为工程科学与力学系(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Mechanics)的一名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正式入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or PSU)。回顾自己当年的求职历程,感慨万千。受清华大学“星火组”的征稿要求,故将这段经历简要记录下来,分享给像我一样在学术道路上探索的学弟学妹们。

我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致力于研究柔性可穿戴式电子和瞬态可溶解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造,研究成果包括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在内的50余篇论文,并担任近40家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我教职申请的方向是机械工程或材料系的教职。

我开始找教职是在博士毕业(2015年6月)前的一年,大概是从2014年8月底开始准备的。接下来,我将就自己的申请之路谈谈体会。

时间表

2014年9月初—11月,根据美国高校申请的deadline(Penn State是11月15),逐个提交教职申请。

2014年11月—2015年4月,陆续收到面试通知,并逐个参加初步面试,电话或Skype(Penn State在12月底)。

2015年2月,Penn State的校园面试(onsite)。

2015年3月,收到口头offer。

2015年4月,接受书面offer。

选校

按照惯例,每年的秋季,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会发出招聘信息,一般从网站上就可以查到。当年我申请的时候,因为是博士的最后一年,所以心里就没有那么自信,因而广撒网式地海投了上百所学校。结果收到了不少的电话面试和校园面试,导致整个冬天马不停蹄地参加面试,身心俱疲。结果也还是比较幸运,拿到意料之外的教职。

准备申请材料

需要准备的材料大致有:申请信(cover letter)、学术简历、研究计划书、教学计划书、推荐信。至于代表文章,大部分学校不需要,有些学校需要的就请附上。大部分内容都是通用的,可以申请不同学校。但对于不同的学校,需要根据招聘要求,对研究计划和教学计划书再做针对性的修改。

研究计划书和教学计划书需要针对每个申请的学校做内容的调整,因为这是涉及和申请职位是否匹配的重要材料。在文书中,要将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申请职位的要求尽可能地联系起来,要说明自己将来做什么,要体现出自己的计划性。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同,一定要仔细了解学校招聘的方向要求,不然很多学校都会因为方向不匹配,直接排除申请者(我广撒网的学校里至少有80%以上应该都是不匹配的,所以都没有面试的机会,因而时间和资源都被浪费了。后来想想,其实刚沾边的方向就不需要投,毕竟不匹配太明显了。但当年自信心不足,为了有个职位浪费了不少精力)。

申请信(cover letter)要说明几个问题:你是谁,学术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申请这个职位,将来准备做什么。因为限制在一页的篇幅,所以尽可能语言精练,不要有太多赘述。

学术简历是申请者的名片,往往初试看重的就是这个。如果简历内容太差,估计直接被排除的可能性是最高的。因为简历的条目都是相对固定的,内容决不能造假,拼的确实是硬实力。但仍然不能疏忽小的语法错误,以及拼写问题,尽量注意小标题的言简意赅。

推荐信是最没有办法控制的,但选择合适的推荐人也是一门艺术。在确保他们写的推荐信是积极有利的基础上,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他们的学术网络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强有力的推荐也是很值得斟酌的。一般来说,推荐人选择自己的老板、合作者等。至少准备3封推荐信,有些学校会要求4~5封推荐信,所以如果能够准备5封的话,是最稳妥的。有的时候,推荐信可以说比简历更重要,万一评审人员和推荐人认识(信服推荐人),那么极有可能给申请者加分,甚至直接通过初试。

提交申请

首先,因为每个学校的申请截止日期不同,所以提醒申请者,千万把控好时间,最好提前一两周提交,以保证不会手忙脚乱。我建议把申请材料分门别类,每个学校的材料完整且准确匹配。万一出现材料前后不一致,或者应该给A校的提交错给了B校,结果就悲剧了。

其次,如果材料内容比较多,建议把重点内容或者关键词标亮或者斜体加粗,让评审人员更能抓住重点。提交时,也可以尝试联系评审委员会的人或者系主任,如果他们对你感兴趣的话,可能会更重视一些。我当时申请的时候,联系了个别学校的相关人员,没有直接认识人那么有效,但或许起到了一些作用,这个就不好评说了。不过it doesn't hurt,还是值得试试的。

此外,再说一下美国学校录取的程序。美国大学现在因为僧多粥少,因而录用教授的系统也比较严格。一般的程序是经过最初一轮的海选,把方向对口、学历经历出众的人筛选出来。第二轮是将初选的求职者,安排其电话或Skype面试。通常是申请院系教授委员会成员一同或单独面试。经过此轮轰炸后,根据每个求职者的表现,评审委员会会给出相应的分数,按照综合分数的高低,选拔出几名(通常是1/5的机会)最终有可能录用的应试者。最后一轮是校园现场面试。学校会安排进入第三轮面试的佼佼者,去学校现场进行1~2天的现场考察;会要求应试者进行研究汇报,课程试讲,评审组一一面谈,会餐聊天(“审问”)等环节。进入此轮的求职者,因为面试安排满满当当,神经高度紧张,经受着身体和精神双重考验。我从递交申请到结束所有的面试,前前后后经历了将近大半年的时间。

面试心得

面试大概折腾了半年的时间,真是感慨颇多。刚开始收到面试通知的学校,有可能是不太心仪的学校,但有时也可能是你的dream school。不过因为面试初期,我们都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所以每一次面试(无论是电话、Skype,还是现场面试)都是精心准备,从仔细研读学校里每个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等到排练回答各种问题。但随着受邀面试的学校越来越多,我发现可以提前准备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比如两三个学校在一周校园面试的时候,有时也只好在飞往学校面试的飞机上才有时间准备。可想而知,那段时间的辛苦程度。不过熟悉了流程和材料之后,准备起来也快了很多,也就熬了过来。此外,幸运的是宾州州立大学的录取结果发放也比较早,这便使我可以放心地拒绝其他保底的学校。

此处想要提醒即将申请教职的师弟师妹们,校园面试一定要安排好时间,及时补觉调休,不然身体真的会吃不消。在2015年2月密集的面试中,我曾经有在一周的时间内经历过从香港面试回到芝加哥后直接飞Penn State面试,面试完飞回到芝加哥夜里短休后第二天凌晨再飞下一站面试的连续作战经历。严重的时感差甚至让我在面试的时候,几乎快要困得闭上眼睛。还好通过一些眨眼休息和“锥刺股”,才没有在面试的时候失礼。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想起当时看着对方嘴巴不停地说,我的大脑快要空白的场景。

面试期间,有三个小插曲,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趣闻是我在接受第一个学校面试Skype面试的时候,有一个委员会的成员因为不在现场,也是远程Skype打进来面试我。他认真地问了我好多很尖锐的问题,比如未来的科研计划具体是什么,没有之前大课题组的资源如何开展工作,等等,因此我对此人印象颇深。后来,因为我的方向不是很匹配他们学校的未来发展要求,而没有进入下一轮。之所以说这是趣闻,巧的是我在入职PSU时,竟然发现他也搬家来了PSU。在PSU成为同事后,我们年底一起参加系主任家的节日聚会。聚会上聊起我当年在他们学校的面试,他不仅对那边吐槽多多,同时也感慨地说幸亏当时没有进一步面试,不然很有可能因为他们offer给得太早而错过PS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