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求学之路

就恋这把黄土:刘东生传 作者:白晶 著


第一章 求学之路

1、深铭国仇

在沈阳一条还算繁华的小街上,一位既瞎又聋的老人正慢吞吞地拖着有些跛的双脚蹒跚而行,正好挡住了经过的日本兵。颐指气使的日本兵,对着老人恶狠狠地痛骂了几声。随之一声枪声响彻了小街,震惊了在附近居住与行走的人们。

路旁一所小学四处透风的破旧的教室里,一位姓林的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枪声响起时,正在板书的他停在那里,回过头来。学生们看到他满脸严肃,眼睛里一扫往日望向学生时的慈爱,变成了充满仇恨的凌厉。

他用苍劲的笔体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教室里很静,有位男生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心潮难平,他紧咬下唇,小拳头攥得很紧。他知道那声枪响,一定又有我们无辜的同胞遇难了。

林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个句子出自谁人之口?”

话音未落,这位紧握双拳的男生第一个举起手来。他站起身,用充满稚气而又非常坚定的声音说:“他是宋代名将岳飞的警句!”

林老师点点头说:“他有一首最著名的词,你可知道?”

话音刚落,这位男生铿锵有力的声音再度在教室里响起: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林老师点头说:“岳飞,少时勤奋好学,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因父丧还乡守孝。当金兵大举入侵中原,面临国破家亡时,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并为之浴血的信条。同学们,你们现在还小,但我真心希望你们把‘精忠报国’这四个字铭记在心,以‘勤学’‘笃行’为操守,以报效我们伟大而又多难的祖国!”

林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便齐刷刷地响起朗朗的童声:“精忠报国”“勤学”“笃行”。那位心潮澎湃的男生与同学们一样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长大报效我们灾难深重的国家。

这位男生不是别人,就是刘东生。

童年时代的刘东生

1917年11月22日,刘东生诞生在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家庭中。刘家的先祖本在明朝军队服役,随燕王扫北而到北方,驻扎在天津卫,并在那里安家落户。刘东生的祖父、祖母生有四个孩子,刘东生的父亲排行最小。

刘东生的父亲名刘福瑞,字辑五,母亲叫赵白直。父亲5岁时丧母,由姐姐带大。他从小失学,早年曾随祖父在一家药店里做工;长大后,由于生活所迫,加入了闯关东的队伍。他先到大连,后来又来到沈阳皇姑屯,在京奉铁路上找到一份工作,全家才算安定下来。京奉铁路是英国人管理的,许多要职都由英国人把持。在那里做事,会说英语的国人会很受重视。父亲便边钻研业务,边学英语。由于在工作中表现得聪明能干而且好学,在刘东生上小学时,父亲已在皇姑屯车站担任了副站长的职务。

从自己身上,刘东生的父亲看到知识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让自己了解许多未知事物,而且还能改变人生的境遇,何乐而不为呢!他很重视对子女们的教育,家境虽然不宽裕,而且还常常捉襟见肘,但他还是把家中其他开销降到最低,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们创造学习的机会。而在他的孩子们中,刘东生的聪慧与悟性是最为突出的。

刘东生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已教他习字背诗。在他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便想尽一切办法,让他进入了当时在沈阳很有名气的奉天省立第二小学。这所小学的校长姓郭,他不但重视教学,更注重德育,常常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

在奉天省立第二小学的隔壁,有一所日本人开办的“寻常小学”。比起第二小学,这所学校可谓教学设备精良,像室内运动馆等一些在当时国内少见的教学场馆及设施应有尽有。但他们却对到校学习的学生进行反华教育,这使一壁之隔的二小师生气愤填膺,对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的少年儿童大肆进行奴化教育的可耻行径恨之入骨。

郭校长见状,便不失时机地对本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没有国怎会有家,没有家国,怎会有民众的美好生活!不仅如此,他下决心要把学校办得更出色,与日本人办的小学竞争。他常常激励学生们为祖国的富强而奋发学习。该校的任课老师们在教学中,不仅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也在有形无形中把帝国主义统治下国家与民众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不幸与屈辱告诉学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要想活得有尊严,不被人欺辱,不但要掌握知识,更要懂得自强不息的道理。

在第二小学这个充溢着浓郁爱国思想与奋发学习氛围的环境中,刘东生像初生的幼苗,接受着阳光雨露的普照与洗礼。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爱国激情、良好的道德品性及奋发有为的思想,已如种子深深地扎下了根。

在沈阳郊区,有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子。近处是大片农田,远处的小山包上被白桦树以及叫不出名字的灌木丛所覆盖。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河,像条长长的透明的银带蜿蜒而下,给这个小村和这里的人们平添了灵性。刘东生的家就坐落在这个小村子里。与大自然长久的亲密接触,他的身心得到丰美的滋养,他的思维也常常如天马行空。他喜欢无边无际的遐想,更喜欢对未知事物的探求。这对他多年后毅然选择地质专业,天天与自然对话、与远古对话,作了最好的启蒙。

每到夏天,刘东生最爱做的事就是和小伙伴们到河边玩。捡贝壳、捉虫子,玩民间流行的五龙棋(这种棋是最简易的围棋),他们还会在河边找漂亮光滑的卵石。有一次,他看到一块较大的卵石身上飘着许多白色的云影,下端影影绰绰的翠色很像掩映在山石间的桦树林,在林木间还飞有几点不大的白色,就像鸟儿在林梢飞翔,让他很喜欢。

刘东生把石头搬回家,放在屋外的窗台上。每当从那里经过时,都会望一眼。心想,我把一座美丽的大山搬到了家里。他为这种想法兴奋了很久。古人云,“天空在山中”,山在我家中,那无尽的天宇离我也近了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石取自水湄,便有了灵性。他想,自己若是那图案上面的小鸟有多好,能更高更远地展翅飞翔,再把更多的智慧与仁爱奉献给世界和人间。这么一块山石,竟给了小东生那么多丰富的联想和启示。

这天,刘东生随父亲到城里办事,看了一场露天电影。这部影片激起了他探寻世界的兴趣。那是一个探险故事,有一个人到西部四川及西藏地区去旅行,经历了千辛万苦,去寻找一个心中的梦想。为此,他穿行在雪域高原、崇山峻岭间,骑牦牛,住帐篷。高原上的花开得那么圣洁,那里的天空那么高远而神秘,这一切都勾起了刘东生奇异的遐思,他幼小心田所掀起的涟漪久久地荡漾着。

这种宁静的生活总是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所践踏。刘东生徜徉其中的心境一次次被粉碎,让他认识到现实的残酷。

刘东生11岁那年,一件震惊中外的事件在他父亲工作的皇姑屯车站附近发生了。

1928年6月4日凌晨,作为副站长的刘东生的父亲刘辑五正在站上值夜班。以往列车班次不太多,可出事之前的几天,进出站内的车次突然大增起来,一列一列地频繁通过。刘辑五心中也觉得蹊跷,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刘东生的母亲也已耳闻了车站那边反常的喧闹,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心里一直惦记着值班的丈夫。深夜,几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炸惊了母亲,也惊醒了睡梦中的刘东生。为丈夫极度揪心的母亲,假装镇静地把孩子们搂在怀里,而她心里却再难平静。

这次爆炸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特务经过精心策划,对他们一手扶持起来的奉系军阀首领“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所下的黑手。这便是震惊世界的皇姑屯事件。爆炸地点即在刘东生父亲工作地点皇姑屯车站通向沈阳城的老道口。这里是英国人控制的京奉铁路(今沈山铁路)与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今哈大铁路)的交叉路口。南满铁路桥与下面的京奉铁路呈立体交叉,平时南满铁路桥上有日兵巡逻,出事前几天戒备异常森严。日本兵对张作霖的活动早已掌握,就连他经过这里时所乘的车次、车厢都了如指掌,所以张作霖命丧黄泉全在日本人的掌控之中。所幸,刘东生父亲的工作地点离爆炸地点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有惊无险。

铁路线修复前,刘东生不能正常乘火车到校上课了。闲来无事,他便偷偷地与小伙伴们去了皇姑屯车站的大修厂,目睹了张作霖乘坐过的那截车厢残骸。包厢顶上被炸开的大口子,触目惊心,这让小东生的心中有了一种撕裂开来的感觉,而那夜一声声的巨响,仍在耳边回荡。那时,他虽然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却也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凶残行径。

皇姑屯事件激起了国人的抗日热情。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将军为报国仇家恨,在处死杨宇霆、常荫槐后,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刘东生所在的小学,升起了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在学校老师对事件来龙去脉与背景的讲述中,刘东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更是到了极点。只是他还太小,他知道自己不能上前线打日本鬼子,能做的只有卧薪尝胆,更加发奋地学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