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安石

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图说宋词三百首 作者:徐峙 著


王安石

王安石(1022~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神宗熙宁年间,曾两任宰相,实施新法,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诗文均独具一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作虽不多,却一扫五代绮靡旧风,亦足名世。后罢相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有《临川先生歌曲》存世。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满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碧。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

①故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是南朝旧都,故有是称。②肃:肃杀。③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条白色的绸带。④门外楼头: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说的是隋朝大江韩擒虎率大军压境时,陈后主还在和宠妃张丽华一起寻欢作乐。⑤《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的艳曲《玉树后庭花》,后人把它视为亡国之音。

赏析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后所作。上阕集中写长江秋景:晚秋时节的长江澄澈似白练一般,夕阳的余晖为它投下色彩斑斓的光影;翠峰如簇,绵亘千里,点点帆风樯影,闪烁在粼粼的波光之上;西风掠过,拂起酒肆高挑的青旗——作者笔下的景色虚实相生、远近相形、浓淡相映,视野开阔而境界壮伟,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和心胸之广,不愧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手笔。下阕则由写景转入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中。“念往昔”三句追忆六朝相继短命而终的往事,道出了六朝覆灭的原因,充溢着强烈的历史兴亡感。昔日繁华竞逐的六朝旧都,如今只剩下碧草萋萋,寒烟渺渺,令人感叹不已。然而,这悲恨荣辱之事,是否真的引起后人注意了呢?宋朝又能否避免重蹈六朝的覆辙呢?这才是作者所要探索、追思的地方,也是他想要通过这首词提醒人们的东西。看看那商女,至今还在唱那亡国的《后庭》曲,就是为时代敲响的警钟。作者以清遒的笔力,展现了一个肃朗的境界,上阕雄健而下阕冷峭,充分地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于岁月之流逝、家国之忧患以及世事之变幻的思考和感叹。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负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注释

①千秋岁引:即“千秋岁”添减摊破而成,又名“千秋岁令”、“千秋万岁”,双调82字,仄韵,也有84字、85字、87字等词。②砧:捣衣石。③楚台风: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④庾楼:晋朝时庾亮曾与众僚佐等武昌城南楼饮乐。⑤华表语:《搜神后记》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仙得道,化鹤归来,落在城门华表柱上,唱了一首劝人出世的歌。

赏析

这首词反映了王安石在激烈的政治漩涡中所产生的功名误身、急流勇退的思想。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哀婉凄清的秋光图。“寒砧”是离愁别恨的象征,“画角”是军伍中悲凉之声的代表。旅居客馆,已经使游子抑郁难挨,而秋夜中传来的“寒砧”、“画角”之声,更加使人心意难平。“入寥廓”则道出了秋声的悠远哀长,以及空间的辽远空旷。开篇三句以凝练的笔墨,写出了人们耳中所听到的秋声,营造出岑寂冷峻的艺术氛围。而眼中所见之燕子归海上,大雁落平沙,都寓有久别返家之意,自然激起了游子客居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于是很自然地过渡到“楚台风,庾楼月”的忆旧中。

下阕即景抒怀,道出了感秋的原因。名利的缰索,束缚了自由的身心;琐俗的世情,耽搁了自在的生活。“当初”几句,表面上是追忆、怀念往日的欢会,空负情人的期约,实际上却是表达自己对无羁无绊的平常生活的向往,抒发自己对政治生涯的厌倦之情。末句一笔宕开,说梦回酒醒的时候,每每思量此情此景,实际上是历尽沧桑后的一种人生彻悟,蕴含着浓郁的人生体验。全词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的空灵回荡,如镜中之像,若隐若现,却又情真意切,悱恻动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