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陕西这儿好风光——旅陕札记撷英

青云一握:梁适作品自选集 作者:梁适 著


灵魂的慢速度

陕西这儿好风光——旅陕札记撷英

一日长安

长安,也就是西安。这座城市,年轻与古老并存;包容与开放并兼——这是她美丽的原因,也是一代代西安人为之骄傲的资本。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造就了这座丝绸之路起点的美丽城市。我对西安,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我确信我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我知道,西安有三宝嘛:城墙钟鼓贾平凹。当然,美食我没有概括进去。

其实在陕西七天,留在西安的日子一共只有三个晚上和半个白天的时间。但正是这些零碎的时光,拼凑出了一日长安的印象。

第一天到西安,下了飞机,因为某些事情耽搁,晚上十点多才到酒店。远远的,我们看到了绵延着的古代辉煌的城防建筑——明城墙。城墙把西安包围起来,以城墙来界定你的位置是城内城外。这古老的城墙啊!你依旧在这片大地上矗立,守护着这美丽的长安城。我相信西安市民一定对这城墙有着特殊的情感:如果说西安城是养育他们的母亲,那么古城墙就是默默守护着他们的父亲。我们住在西门外,刚好经过城墙。

陕北归来之后,我们回到了西安城。住的酒店离著名的美食一条街——回民街很近。而当时我们还没有吃晚饭,于是商量着去回民街吃。西安城的结构是四四方方的,就像“田”字一样。田字的中心汇集处就是西安的代表性建筑——钟楼。与钟楼相隔不远处的就是鼓楼。这次去回民街,免不得看看钟楼的。导游跟我们说,钟楼最漂亮的时候,是她的夜晚。一眼看去,灯火灿烂,映亮了半片天。琉璃砖瓦仿佛笼罩在一层佛光中,极其神圣、庄重,也极美、极婀娜。第二天我们仍去回民街寻美食,回来半路中差不多快九点了。九点钟的时候,西安城里大街小巷的喇叭都响了起来,然后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我数了,刚好九下。是钟楼在打钟呢!要说这钟楼有多厉害,里面可放着“天下第一钟”景云钟。每年春节联欢晚会播报的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声音呢!这也是每一个西安人所自豪的事情吧。不过景云钟现在已经被撤到博物馆保护起来了,放在钟楼上的是一个复制品。

钟鼓楼距离现在都已经有八百多年的悠久时光。西安城的现代一面,那就更是丰富了。夜夜的灯光灿烂,西安城里的著名夜景——永宁门夜景,就是现代科技与古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同样的,著名的开元商城、西安地铁,都在不断方便着人们的生活。像西安这样规划得四四方方的城市,在中国只有两座,还有一座便是北京。结构合理自然有利于城市发展。我曾惊鸿一瞥永宁门的夜景:永宁门外是护城河,吊桥挂上,高大的城门建筑在辉煌中延伸着她的飞檐。虽是一眼惊鸿,却至今难忘。

最后一天,我们一大早就起来去登城墙。在城墙上,我看见了一群群的外国游客,他们也在感受着中国的文化。也许对外国人而言,最为吸引他们的,就是中国五千年灿烂而又神秘的文化了。城墙上到处都有说明牌,而且都配上了英文。我突然感受到了西安的开放和包容:她有着海纳百川的磅礴气势,在唐代的时候就接纳了数不胜数的外国友人;如今亦然,而且把包容的胸怀延续了下去。在西安的几天,我每天都会碰到外国友人。有时是在回宾馆的街上,有时是在钟鼓楼的广场上,有时是在西安地铁站中……从这些小细节中,我都能体会到西安的开放与包容。

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西安城里很多店家的招牌都是贾平凹先生手书的。虽然这次去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手书招牌,不过贾平凹先生的小说确实很好看。就像我去陕北的时候盼望着能够见到路遥先生的故居似的。这片深厚的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属于黄土地人的文学作品:它们都是最美的黄土的赞歌。

一日长安,过往千年。我就用这句断语吧。这篇拙劣的文字,也就是我给整部札记的序言了。西安的魅力无穷,我所展示的不过冰山一角罢了。希望你们也能通过我的文字,更加喜欢西安这座富有魅力的城市。当然,不要忘了:西安,也是一座“堵城”!

2017年8月25日

完稿于海宁

黄陵所闻

用过午餐之后,再行车半个多钟头,就到了黄帝陵。

导游所言此陵原名桥陵,因桥山得名;但为避唐皇陵之名,遂改为黄帝陵。此乃天下第一陵也。《沁园春·雪》所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中的汉武帝,与此陵有着莫大干系。车沿着沮水河溯源而上,至黄陵。买票排队之事,一一不在话下。

先至卵石滩。地上卵石如星辰无数,大小不一,镶在草丛里。于大门口合影,上轩辕桥。桥下水之清,可数水底之石也,浑然不似沮水河般黄浊。波光倒影,弄银倚阑。黄帝陵建于半山,入陵后,左手边即为一棵古柏。据传为黄帝亲手所栽,故名“黄帝手植柏”。古木参天,郁绿葱茏。其枝干虬曲,如巨龙缠绕;高处的枝干已经死去了,所以不生一叶,但仍未朽坏。而低处的另一半却仍然生意盎然。生死共存于一树,实属奇事。

复前行,则至碑亭。两旁各有两块碑,皆为名人所书。左为毛泽东所题,右为孙中山所写。亦有邓小平、江泽民手迹。出碑亭,左手有澳门、香港回归纪念碑,皆出名家。前则为祭祀大殿。大殿落成于1913年,仿古建筑。大殿四面由无数根柱子撑起,顶部则由内往外隆起,居中是一个大圆孔,象征着“天圆地方”。圆孔巨大,可以站下数百人;圆孔下有一尊黄帝造像,阳光透过圆孔落下,洒在其上。大殿外面两旁道路上,各有九尊大鼎。左边有一个大鼓,右边则是一座大钟。角楼对峙,钩心斗角,似有守护之意;旌旗猎猎,上书“黄帝陵”等字样。每年清明都有祭拜活动。

再下山,返回到古柏处。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对“轩辕足迹”。极其巨大,足有两米长,半米宽。甚至有人向其中投掷钱币,以求幸运和庇护。轩辕庙景区参观完毕,接下来去到的是黄帝陵景区。

拾级而上数百步,眼前忽然现出一碑,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马。碑左右各有两条道路,稍缓的那条是文官道,而陡峭的那条是武官道。沿着文官道而上武官道而下,则取“文武双全”之意。周围始终柏树环绕,据说黄帝陵共有八万余棵柏树,其中单是超千年以上的就有三万余棵,更不要提那棵“柏树之祖”了。这实在是一个奇迹了!到达后,眼前矗一碑“奠基”,碑后则有八个大字依着身后的山丘而绕:黄陵谒祖,祈福中华。

与汉武大帝刘彻有关的景主要有两处:一处为轩辕庙的挂甲柏,也是一棵年寿已久的古柏。相传汉武帝远征朔方之时曾将他的盔甲战袍挂于此树上,现在依旧能够感受到上面隐约透出的苍凉气息。另一处就在黄帝陵也就是在我们面前的这处小土丘,即汉武帝祈福的地方,名为祈福台。相传远征归来之后,汉武帝为了能像黄帝一样长命百岁,特意命众将士一夜之间垒成了这座祈福台。祈福台上去的台阶为77级,下来的台阶为78级,这就是七上八下的由来。因据传走一次能增寿一年,所以该台又被称为“增寿台”。

沿着山路而上,可以看到两边道旁的铁索上挂满了金锁,上面都刻着祈求平安的字样;数量之多,可谓是“祥云一片去悠悠,轩辕陵上金锁道”。接着来到了一座样式古朴的大阁,名曰“龙御阁”。犹如一把宝剑定在整个帝陵风水汇集之处。阁两旁对称生长着两株龙角柏,但一株已经死去了,却仍然未朽,依旧挺立。在汉武祈仙台就可以看到龙御阁的飞檐,透过隐隐的树叶光华看去,美不胜收。

后下山,结游而返。帝陵种种,深镌于心,铭记于魂。中华之根,自此而始;中华威严,自此而来。轩辕黄帝,共工颛顼;神农蚩尤,燧人伏羲。五千年浩荡,五千年风华,五千年积淀,五千年骄傲。历悠悠岁月而不衰,唯有我泱泱中华!

8月14日作,15日一稿

8月23日改毕

秦风唐月

去陕西,感受什么?主要三个朝代的历史:秦、汉、唐。这天旅游,主要是秦代和唐代的景观:一个是唐时的华清池景区,另一个则是秦代闻名海外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之风,来自于兵马俑翻飞的衣袂;唐之月,来自于海棠汤上夜夜的月圆。

先说这华清宫吧。进入景区后,先看到一尊雕像。雕像半裸,体格匀称风骚,两手手腕上各带一镯。粉面含春,粉唇未启,如含明珠。这就是杨玉环的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老先生在华清宫发现这几座浴池的时候赠送的,因为这半裸的造像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艺术终究胜于促狭,就像意大利的大卫像一样。

第一处是海棠汤,是当年杨玉环泡温泉之处。因其形状似一株盛开的海棠花,故名“海棠汤”;又因为是杨贵妃泡澡之处,又名“贵妃汤”。第二处为莲华汤,为玄宗泡澡之处,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修建给玄宗的,当作糖衣炮弹来迷惑玄宗。之后,玄宗就耽于享乐,“天子从此不早朝”了。莲华汤的下半部如同莲花,在道教中莲花乃至尊圣物,而玄宗晚年时就崇尚道教,故此设计也是相当符合玄宗的胃口的。莲华汤与其他几汤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是唯一一处至今仍然有水的,而且还散发着热量的温泉。第三处则是最重要的星辰汤,形状似天上的北斗七星,一端(照片上的左手边)是入水口,另一端(照片上的右手边)则是出水口。它的池壁凹凸不平,主要是因为星辰汤距离水源很近,如果修建的时候池壁平坦无比的话,水流过大则会把正在泡澡的皇帝给冲走(那就完蛋了)。而修建成凹凸不平的样式,还能形成“人工冲浪”的效果,相当于现在澡堂里水流冲击的按摩效果,可谓是奢华非常了。更重要的是,在古代这是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待遇。那么有哪些皇帝享受过星辰汤呢?随便列出几个: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如果你看得仔细,还会注意到星辰汤周围有一大圈的玻璃罩,里面装了些什么呢?是木头。这木头有什么特别的?如果我和你说,这些木头最早是秦代的,汉代唐代皆有,你会怎么想?多半是骗人的吧。毕竟我们都知道,木头是保存不了这么久的。但它们却做到了。据说是宫殿倒塌后,木头掉落浸入温泉水中。骊山的温泉资源丰富,因为它是一座从未喷发过的火山;也正是因为如此,温泉水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也正是这些微量元素,成功地保存了这些千年老木。是不是宛如天方夜谭?三大汤逛完之后,在星辰汤外有一个小池子,这个池子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来洗的:这里是太子洗澡的地方。那么这个汤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星辰汤里流出去的水。李治、李显、李旦等都在此洗过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