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维简介

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王维 作者:马玮 编


王维简介

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别号“诗佛”,祖籍山西太原祁县。他既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流传至今有400多首诗歌。

一、王维生平

王维的父亲做过司马一类的小官,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给儿子取名为“维”,字“摩诘”,合起来就是维摩诘,维摩诘乃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即为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王维在青少年时期即显示了出众的文学才华,十几岁就成了知名度很高的诗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他也因此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入仕之后,王维被任命为“太乐丞”,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职位,品级虽然不高,但却是个为皇室宫廷宴乐培养乐队伶人的职务,经常与王公贵族接触。这一时期的王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诗作之中充满了昂扬意气、勇敢精神、爱国之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

好景不长,因为手下的伶人在排练狮子舞的时候,误用了皇家专用的黄色,王维受到了入仕之后的第一次挫折,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王维在济州度过了四年的贬谪时光,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辞职离开济州,在洛阳附近的淇上住了二年;开元十七年(729)赴长安,在长安又闲居了几年。初到长安,他即开始师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顿教又称作大乘顿教,是佛教的一支,主张不立言句,只辨真性,为顿修顿悟之教。王维这个时候开始精研佛教,说明精神上比较苦闷,要寻找解脱之法。

这个时期,他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开元十六年(728)赴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阳,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虽然王维劝孟浩然归乡隐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泯灭。在他34岁那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二年(734),他专门到洛阳去,献诗给当时的中书令张九龄,对自己做了毛遂自荐。张九龄很欣赏王维的才华,次年便任命他担任右拾遗,这是一个谏官,他的政治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有一次,当时朝中的中高级官员们举行了个聚会,王维虽然官不大,但也参加了。这次聚会大有东晋有名的兰亭集会的意味:曲水流觞,把酒吟诗。之后,又让王维写了一篇序。这说明王维已经融入他们之中了,当然,是相同的政治主张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张九龄罢相,被贬为荆州长史,历史上著名的奸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上了宰相。王维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举动,写了一首《寄荆州张丞相》,慷慨激昂地唱出“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的豪迈之语。当时李林甫集团正在清算张九龄的政治盟友,满朝文武都不敢替张九龄说话,王维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其性格中豪侠重义的一面。这年秋天,他被李林甫赶到了边塞,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他在河西生活了不到两年的时光,出发的时候写了一首《使至塞上》,表达那种被放逐的苦闷。但是,在发过牢骚之后,王维在边塞倒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远离了朝廷的是非,他的心情逐渐开朗起来;另一方面,边塞生活的建功立业情怀也感染着他,那直线般的狼烟,还有在长河尽头圆而大的落日,给了诗人无限的灵感。一年多的边塞生活,诗人留下了四十多首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充沛、格调高昂、意境雄浑、笔力苍劲的边塞诗。

从边塞回到长安,已经是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王维任监察御史。两年后迁殿中侍御史。他四十岁这年冬天,“知南选”,按唐代官制,岭南地区的官员升迁不由吏部直接负责,而由朝廷派官员前往实地考察任用。“知南选”就是这么一个考察、监督官员的职务。得到这个职务,王维还是很高兴的,他自长安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算是南下出了一趟长差。在南下的路途中,因为经过襄阳,他高高兴兴地去拜访老朋友孟浩然,却意外地得到老友的死讯。王维黯然神伤,写了首《哭孟浩然》,并根据回忆,画了一幅孟浩然的画像,挂在刺史亭中,这个亭子也由此而改名“浩然亭”。

从南方归来的王维彻底地可以“独善其身”了。他出资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蓝田买了一份产业,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个地方因为水系发达,山峰格外秀媚。经过一番苦心经营,长长的辋川山谷被修成一个可耕可牧、能渔能樵的大园林。素有林泉之癖的王维悠游其中,其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描写山村景色和农家田园生活的名篇。其中与好友裴迪相互应酬的诗作收入了《辋川集》,另有一首未入集的《山居秋暝》则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他先后做过左补阙、库部郎中,品阶虽稍高了点,但仍为侍从闲官,总不得意。这样过了10年的光景,王维50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崔氏去世,他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服满后,又做了几年的文(吏)部郎中。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反。王维这一年五十五岁,转任给事中。第二年六月,安禄山兵陷潼关,攻入长安。唐玄宗带着他的爱妃、儿孙逃了出去,王维扈驾不及,为安禄山叛军所俘,被带到了洛阳。他被囚禁在菩提寺中,环刃交加。他本想逃出去的,“服药取痢”,而且导致失声,伪称瘖疾。可是他虽然官位不高,名气却大,那时候已被称为“天下文宗”,所以安禄山需要用他来装点门面。在刀剑的逼迫下,王维接受了给事中的伪职。有一次,安禄山在凝碧池寻欢作乐,一位宫廷乐师雷海青忍不住内心的愤慨在演奏中把乐器摔碎,向着唐玄宗的方向恸哭,结果被残忍地杀害了。裴迪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王维,王维听后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一首《凝碧池》(原名《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中,他的政治态度极其明确,是站在大唐这一边的。这首诗当时在暗地里流传,竟传到唐肃宗那里,也因此救了他一命。两京收复后,所有接受过伪职的官员一律受到处分,但是王维的弟弟,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王缙,当时已做到刑部侍郎,他上奏朝廷,愿意自己削官,为哥哥王维赎罪。再加上王维曾写过这首表明心迹的诗,于是唐肃宗法外开恩,没有给王维定罪,只是降职为太子中允。

到了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王维转任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高官职,可惜这时候他已经五十九岁了,而且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创伤,不可能再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了。第二年春,王缙为蜀州刺史,一直不能回长安任职,王维上《责躬荐弟表》,表示愿意尽削己官,放归田里,使弟弟得还京师。

公元761年,王维离开人世。

二、诗歌特点及影响

王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艺术世界。他自幼聪颖,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十七岁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简朴、不加雕饰、没有丝毫做作却又浑然天成饱含真情的诗作,千百年来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位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当然,不仅如此,还有《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简简单单的二十字,却有不简单的效果。那无尽的相思,正蕴在“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有限的文字中。这首诗造就了红豆,从此,红豆成了相思的代称,就连大才子曹雪芹都不能免俗:“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还有传唱至今的《渭城曲》,那优美的旋律徘徊于脑海中,不自觉地就唱了出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对友人的款款深情深深地感染着歌者,真让人羡慕被送别的友人元二,能得到这么纯朴这样深厚的友情,夫复何求?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还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还有“相逢意气为君饮”,还有“纵死犹闻侠骨香”,还有还有……诗人用他的如椽之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中的经典,让我们在那一幅幅优美风景之中,得到无法比拟的艺术享受。

诗歌创作方面,王维最拿手的还是“本行”——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从魏晋以后开始兴起,但直到盛唐时代才蔚为大观。孟浩然与王维首开山水诗派,孟浩然比王维稍长,他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与孟浩然相比,王维在创造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上,在对自然山水美景的细致品味上,在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上,在山水诗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要突出许多。可以说,王维既是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诗人,又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宗。中唐的“韦柳”(韦应物和柳宗元)诗派,直到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无不承其余泽。李白的山水诗以气势取胜,具有叛逆精神。杜甫的山水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博大精深。王维的山水诗则意境空灵,充满禅趣,耐人寻味,虽然没有李白、杜甫诗歌中的那种震颤人心的思想灵光,但在艺术风格上极大地丰富了盛唐诗苑。不读王维的山水诗,就不能洞彻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这样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才气不仅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卓有成就,而且他还擅长书法绘画,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画史上,王维以南宗画派开创者的身份名垂青史,更以文人画的始祖而倍加受到后世文人的称道。米芾素颠,然而对于王维之画却不吝一分赞美;秦观才子,睹王维之画几日,竟觉病愈……还有苏轼,在看过王维和吴道子的画后,觉得吴道子的画虽妙绝,“犹以画工论”,而王维则得之于象外,如“仙翮谢笼樊”。连苏轼这样的大才子,都“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虽然如今我们可能无缘再睹原作的真面目,只能看到几幅可能还是赝品的作品,然而,从留下来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画不但画技高超,更当之无愧地做到了画中有诗。元好问、黄子久等人都曾观画而诗,写出“江云滉滉阴晴半,沙雪离离点江岸”“归来一笛杏花飞,乱云飞散长天碧”的佳句。

盛唐时期,迎来送往的活动十分频繁,几乎每个人都不安于现状,这也使得分别成为日常之事。但是王维更特别一些,在他现存的诗歌中,送别诗达到了七十余首。单从数量上看,很少人有这么多的留别诗。而这些诗无论是情感的浓度,还是艺术的高度也都很难有人与之媲美。友人落第,他写诗送别;友人贬谪,他写诗送别;友人归山隐居,他还是写诗送别……在盛唐的整个社交体系中,王维就是一个很注重交往、很有人缘、也很重感情的人。

王维的送别诗还有一种特殊情怀,他最善于也最习惯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悬想”,不仅想人之所想,而且能启发和诱导人往那上面想,具有直逼人心的情感震慑力。他的这一类诗一般只是淡淡的别愁,而却把憾意渲染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憾意”,最能表现丰富而微妙的人际关系,最能传达让人愁肠百结的缠绵和深沉的情感,使我们在千百年之后,仍如置身于诗人所创造的画面和情境当中,久久不愿离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