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次课,第一次见导师

遭遇异质文化:哈佛访学二 作者:焦小婷


第一次课,第一次见导师

我记错了时间,昨天早上九点半赶到Barker Center听每周一次的讲座,我到了才发现讲座是中午12点的。坐在空空的大厅里面,边等待边和朋友网聊。大约10点黑人小伙Crusta进来做多媒体准备,随后办公室秘书Krishina进来,确认新学期一切是否安排妥当。我的访学申请被导师认可接纳后,是Krishina一直负责跟我联络。她博士毕业,三十来岁,个头不高,有点胖,但长相可爱,尤其是说话的声音,甜得像天使,和她的身材极不协调。直觉告诉我,她是那种八面玲珑的办公室女性(女郎一词不太适合她的形体),但不易走近。

今天的讲座是由导师Henry Louis Gates Jr.主持。导师Gates教授是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黑人文化及文学研究,也写传记和小说随笔。当今世界范围内做文学研究的,没人不知道他的盛名。他的主持内容和国内的开场白没什么区别,先是“Long time no see.”式的问候,接着是对本学期系列讲座和今天主讲者的简单介绍。

从不远处看见他拄着手杖(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不算严重)走进大厅(其实也不算大,能容纳六七十人)的那个瞬间,只觉得他是从我的书架上走下来的,很梦幻,内心小有波动。本来约好周五去见他,没想到提前见到真人,体验了一把小粉丝追星的心理。

讲座结束后,他再和周围的人一一打招呼问好。我等人少时走上去,激动地前言不搭后语地介绍了自己,没想到他善良慈爱地给了我一个拥抱,还在脸上亲了一下,主动让旁边拿着大炮一样相机的摄影师来了张合影。得寸进尺的我,也趁机让旁边的人用手机留了影。随后才恍然大悟,以后有的是见面机会,何必在那时那刻大庭广众之下凑热闹?分明是追星的节奏么!有点过。

这次讲座的题目为A Love Supreme,是对一位英年早逝的黑人爵士乐作曲家John Coltrane(1926—1967)系列作品中博爱主题的解读。主要观点总结起来,即“每个音符都有爱”,期间穿插播放了创作者几个著名的音乐片段。尽管我对如何解读音乐艺术的理论高度知之甚少,但我想说,经典的音乐可以走心穿肺,短短的几分钟,你会感觉精神抑或是心灵在被拔高,被洗礼,被抚慰。愉悦的同时,仿佛被带入一个奢靡、豪华、隆重的场景里,促发你幻想不断,浮想联翩,梦想连连。

这大概算是音乐的魅力吧!没有国界,没有隔阂,更没有歧视,人人都可以心扉大开,尽情吸纳其中的精髓,摄取专属于自己的精神养料。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片刻的陶醉和迷离,绝无夸张。

说说这里的听众。年轻人反倒不多,听众基本都是校园内圈子里的教授们,主讲者是哈佛名人、黑人爵士乐研究的开拓者,著名学者Ingrid T.Monson,也有个别学生是慕名而来的,或站在后边,或沿两侧空地席地而坐。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们,如此有兴致地听讲座,讨论起来如此热烈而兴趣盎然(尽管有些话题严重跑偏),鼓起掌来如此持久卖力,都让我这个旁观者感触良多。学术成就的取得,大概不仅仅是把自己框定在狭小的空间里单打独斗,也需要纵横恣意地触类旁通。如此这般,思维才可以发散,风马牛也会相及。

午饭照样是三明治,便捷是第一,味道居于次。饭后在图书馆完成大使馆注册,我去学院前台处取回正式的银行卡。想想今天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坐公交回“府”。

晚饭后,刚搬走的室友回来拿东西。这是一个可爱的印度女孩,26岁,化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在哈佛的实验室工作。我问了两次姓名,还是记不住绕口的印度人名,罢了。聊了近一个小时,但印度英语实属考验我的听力。她姊妹两个,妹妹在美国读大学,尽管家庭条件不错,但两人都很幸运地申请到奖学金。明年准备攻读哈佛的博士。让我想起了当年在英国访学时认识的那个印度女孩Shengi,印度裔女孩难道都这么健谈、可爱、幽默、智慧?

晚上朋友王悦过来小坐。她是去年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访问学者,专业也是美国文学。她去年是和还在上高中的女儿一起来的,中途改变主意,想让女儿在美国参加高考,因而申请延续了一年。9点多送完她回来,我疲惫不堪,眼皮打架,腿疼腰酸,真的是……(就是不提那一个字!)那些还没回的邮件,先待在电脑里吧。明天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