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翰林院里年轻的庶吉士

山之巍峨:林则徐传 作者:郭雪波 著


一 翰林院里年轻的庶吉士

嘉庆十六年(1811)的春天,京城格外妖娆,桃红杏白柳叶绿。

金榜题名,就这春时节。

林则徐,榜列第七十四名,复试一等,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

终于被赐为进士,时年他二十七岁。苍天不负有心人,苦尽甘来。

林则徐是殿试二甲第四名,可在皇宫保和殿里唱名,但不引出班。唱名结束后,一干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进士们,在鼓乐声中向皇上行三跪九叩礼,中和韶乐奏显平乐章。典礼完毕,恭送皇帝乘辇还宫。

新进士林则徐,终于亲眼见到传说中的皇帝。

不知他内心中的感觉如何,不外乎激动万分之余战战兢兢。这也算是他们林家几代人所期盼的场面吧,皇榜题名,那会儿夫复何求。

接着是,礼部尚书用云盘奉举黄榜,置放在“彩亭”之中,并在礼乐仪仗下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在长安街上张挂三日。同时,引领新进士从左出昭德门,从右出贞度门,一甲三人则随榜亭从午门正中出。这里当然没有林则徐的份儿,他只是二甲四名。不过他已很知足。外边燃放的鞭炮礼花,京城民众争阅皇榜的喜庆气氛,从未见识过的这大热闹场面,已使他心潮难平,眼含着热泪南望故乡,恨不得生双翅飞去把喜讯报知老父亲和家人。

繁缛礼节的最后,是朝考。

林则徐凭朝考第五名的成绩,被选为庶吉士。算起来在这次全部上榜的百人以上进士中,包括前边一甲三人,他的排列应该在第八位。

接着是紧张而忙碌的应酬,更是少不了拜谢各位师长。

这次会考,他的座师是文华殿大学士董诰、户部尚书曹振镛、阁学文幹、兵部右侍郎胡长龄,房师是翰林院编修沈维矫,朝考读卷老师宋镕。

座师,是指举人进士们对会试主考官的尊称。

房师,是举人、贡士对荐举自己试卷的同屋考官的尊称。因乡试、会试中分房阅卷,应考者的试卷须经某一房的同考官选出,加批语后推荐给主考官或总裁,才可录取。

一甲的进士状元、探花、榜眼,则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

另外从二甲、三甲中再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的进士,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入庶常馆。二甲三甲,加一起有上百名进士,林则徐脱颖而出选进翰林院庶常馆,实属不易。

翰林院庶常馆,其实就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库。

自此,林则徐在这所人才库里充任被收存培养的人才,很是怡然自得。他的“北漂”生活,开局还不错。

从十四岁中秀才到二十岁中举人,是七年,再从二十岁到二十七岁中进士,又是七年。他正好一步步印证“辨才须待七年期”这句惊世名句,诗王白乐天在地下也可抚须而乐,自觉说得真准。

咱先说说这庶常馆。

清初设庶常馆,隶内弘文院,是为新进士深造之所,沿明制而设置。每年殿试后,选德才兼优之士为庶吉士,再入馆学习,名曰馆选。庶吉士又称庶常吉士,故称其学馆为庶常馆。庶常馆设满、汉教习先生二人,由吏部开列翰林院掌院学士、内阁学士,题请皇帝“钦派”。或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小教习若干人,由侍读学士以下各官内选用。分别训练庶吉士满、汉文课程。提调二人,供事一人。提调由掌院学士在编修、检讨内派充,掌庶常馆的行政事务。

庶吉士,要在馆内学习三年,学习满文、翻译及汉文之经史、词、诗等。期满,由庶常馆教习先生奏请皇帝“御试”,分发任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在馆学习期间,每人每月给廪饩银四两五钱,到户部领取。器用什物,到工部支取。

入翰林院庶常馆,自然是先“派习国书”。国书就是满文。让新来者学习满文,这是规矩,也是满族统治者的需要。对此项学习事,林则徐心里有些打怵,想掌握另一民族的文字和语言谈何容易?

从他给回福建的恩公张师诚的一封信函中,便可洞悉他那会儿的心情:

……则徐虽远隔绛帷,然无日不以老夫子之所厚期者三复铭心,以求无负。……辰下滥厕清华,弱鸟高巢,恐非终据。本拟即行旋里,趋待门墙,偏经派习国书,辞不获已。兹事已起炉灶,工既什佰,费更浩繁,习此者无不畏难,而则徐尤多棘手。日内即在都门就傅,粗尽数月功夫,秋后请假回南,只得于同乡前辈中藉资讲习。以钝根人学新样枝,其势定难建功,将来散馆一关,深堪惴惴!……则徐滞迹都中,诚有不能奋飞之憾。

足见,国文不好对付,像林则徐这样的聪明人都叫苦,尤其出生在南国闽地,说一口福州语的他那根舌头实在不给力,无法适应生成于长城以北大东北的属通古斯语系的满语(又称阿尔泰语系中的满——通古斯语)。然而,再难也得硬着头皮啃,要不然处境会危险,“散馆御试”过不了关,朝廷也不给你安排事做。

苦熬苦学数月,入秋了。北方的大雁开始南飞,勾起了林则徐浓浓的思乡情。

庶常馆里,还有漫长的三年苦读时间,等于现在的读博士后。于是,他请假回老家,一是拜见父母,二是需要把家眷带来北京,可说是陪读吧。请假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假期不耽误学满语,身边带着教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如同当今自学英语,回老家还可搞个小“满语角”。

得到恩准了。他如同笼里放飞的小鸟,一路南下。这是当年十月二十五日,重阳节过后的事。

又是一通喜庆贺宴。从京城衣锦还乡的皇榜进士、朝考庶吉士,少不了一场场的热闹筵席,宾朋应酬。林氏祖坟冒青烟,多少代出一名光宗耀祖的人物,远亲近邻都要过来讨一分喜庆。当地名流绅士、学友故旧,更是以攀交林则徐为荣。

老父林宾日喜悦自豪的心情更不必说,吸着烟锅,抚摸着腿边的爱鹤,悠悠地自言,当初给儿取名“则徐”,如今“凤凰已起飞”,何等深邃,何等有前瞻性!

最高兴的人,自然是妻子郑淑卿了。女怕嫁错郎,男怕干错行。她是毫无疑问嫁对郎了,自己的老县太爷父亲果然眼光了得,十岁便把她许配给此人,看得果然够远。郑淑卿生在贵阁,书香门第,从小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她爱好也颇多,酷钻碑帖,擅长书画,吟诗作赋都有天分,还懂得医理药学。跟夫君有着诸多共同语言,相濡以沫,感情很深,相互间有说不完的掏心话。林则徐在这期间,正好与妻子切磋棋艺诗文,一起观摩书画字帖,其乐融融,充满了生活的乐趣,也趁此排遣一下这多年为准备赶考付出的辛苦,以调养身心。

更实际的是,陪他研习那头疼的国文。

那些个发小儿们,一帮学友士子们,自然不会让他天天躲在家里陪爱妻和老人了。郊游踏访,品茶饮酒,聊聊皇城乐子事,传授一下会试经验,这些都是少不了的。何况他又是个谦和而热心之人。这期间,正好发小儿好友梁章钜从南甫回家,聚集巷里诸多“名流觞咏”,请到自家夹道坊南新开的紫藤吟馆,林则徐自然是座上宾了。林则徐在《题梁芷林方伯藤花书屋图》诗里回忆说:“夹道坊南君徙居,寒藤夭矫学草书。”“飞觞我亦坐花醉,但少奇句酬溪藤。”

显然,这帮浪漫青年,文人才俊,玩儿得可是不亦乐乎。

时间是经不起过的,尤其好时光往往转瞬即逝。

时间很快到了一八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林则徐假期时间到了,刨去路上花费的日子,在家也就待了不到半年,不过他很知足,感谢皇上恩典和庶常馆师长们宽限许允。

离别的日子到了,伤感的文友们“皆以诗宠行”,把酒话别。

游光绎诗云:

昔贤俱自重,名士岂空豪。我老无遐想,临岐首重搔。

梁章钜更是题诗四首,其一云:

当代清华选,通才易冠场。

挥鞭增意气,为尔一轩昂。

杨庆琛吟曰:

宵旰伫英豪,星霜敢惮劳。皋夔期位业,枚马继风骚。

从这一首首诗中,可以读出朋友们文采横溢,对他寄望很高,没有什么羡慕嫉妒恨,有的只是浓浓的情和真诚的祝愿。来日方长,青年豪侠,只要执意奋斗,人人都有展现抱负的机会。

秋水清清,船家悠悠。

林则徐偕妻子郑淑卿,洒泪挥别老父母和朋友们,提箱拎包地从福州洪山桥出发,租船一路北上了。

走了一个多月,第二年元月初,才抵达杭州。逆水行舟,缓慢而艰难。

杭州号称人间天堂。隋炀帝杨广开运河,就是为游江南,玩苏杭。

乐天翁白居易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啊,古今文人骚客,几乎把人间所有美好词句,都献给了秀丽的江南苏杭。

林则徐自然是在杭州且做逗留。妻子郑淑卿头一次来这里不说,更难得的是有位故友正好也在这里。他就是恩公张师诚之子张应昌,字仲甫,号寄庵,本是钱塘(杭州)的祖籍,生于湖州。清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任内阁中书,道光初年因病辞职返乡,闭门不出,致力于《春秋》之学,历经三十余年完成《春秋属辞辨例编》八十卷。

于是张应昌陪着他们夫妻二人,畅游西湖,上断桥,走白堤,观尽这里的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

辞别故人,继续前行北上。出吴越,不料租船上的船家老妪小女,突患重疾,又无法靠岸寻医,急坏了船家。这时妻子郑淑卿显露身手,以己所学医术诊脉望诊,调剂药物细心治疗,果然医好了船家小孩。老母女感恩戴德,口称遇着了活菩萨,为表达感激之情,把自家私藏唐代褚遂良法书《圣教序》《慈恩塔》精美拓本,毫不吝惜地奉赠给他们夫妻。此事传出后成为坊间美谈。

林则徐的友人同年登第的程恩泽,还为此题写了一首七言长诗,加以赞颂:

侬家愁病镇相仍,赤箭黄环两不胜。

颜怯医前低诉语,肩羞母畔瘦凌兢。

侧闻妙术夫人解,能察奇胲颖冲海。

春风吹起病桃花,两颊芙蓉发彩。

记:少穆太史同年偕嫂夫人自闽买舟北上,道出吴越间,舟妪携及笄女,女因多病,夫人药而愈之,因持此帖奉赠见意。泽心钦贤夫妇之渊雅多能,与此帖之得所归也,遂赋诗识其本末。嘉庆己卯(1819)冬月。

篷船继续上行,下一停留地是南京。这时已近阴历年关岁暮。

林则徐在南京,先去拜见仰慕已久的钟山书院著名桐城派古文大师姚鼐,接着又赶忙奔赴两江总督府,拜谒总督百龄。他是当年从公牍中发现自己并极为赞赏的另一恩人。林则徐是个讲究情义的人,不能路经而不入,这位老总督见晚生来看望十分高兴,本就爱惜人才喜欢则徐,执意要留林则徐在他督府过年。不好拂前辈美意,只好让妻子先行前往清江浦亲戚郑文轩家中,等候他。自己留在总督府,与老前辈讨论诗书文化、官场事务、社会问题等,倒也颇有心得,这期间还为百龄《平海集》题诗,又代写折稿书扇什么的做了不少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他与另一位比他晚一些的重要人物陈銮相识。

陈銮,字仲和,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道光二年(1822),副主浙江乡试,京官考核为一等。历任松江知府、苏松粮道、浙江按察使、江西江苏巡抚等职。修水利,建义仓,禁鸦片,颇获赞誉。道光十一年(1831),湖北沿江遭大水,他捐银数千两为家乡助赈。后升为两江总督,兼署江南河道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冒暑办公行阅,突然病卒,英年早逝。

二位雅士,一起陪老总督百龄度岁,十分投机,为寂寞官衙增添了不少文人气氛。对此,梁章钜在自己的《浪迹续谈》中有描述:

林少穆、陈芝楣二公,同在金陵百文敏公节幕度岁,署中宾朋颇盛,元旦清晨,齐至林少穆房中贺岁,见壁间贴“元旦开笔,领袖蓬山”一红笺。次至陈芝楣房中,见所贴红笺正同此八字,不谋而合,二公亦相视而笑。是年少穆即登馆选;逾数科,芝楣亦以鼎甲入翰林,遂为一时佳话。

“元旦开笔,领袖蓬山”!

啊,好一幅豪迈的字。

古今文人都有元旦开笔的传统。逢新春元旦作一幅字,拿红笺庄书两语,如“元旦开笔,百事大吉”“元旦开笔,入泮第一”“元旦开笔,归田大吉”之类,不一而足。文中提到的“蓬山”,也有典故。唐李商隐有名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传说东汉刘晨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结成一段奇缘,后因以“刘郎”指情郎。蓬山是海中三仙山之一,这里指意中人的住处。

林则徐和陈芝楣不约而同写出同样寄语,足见二人都豪气干云,胸怀大志。也是以此远大抱负激励他们自己,欲图超越李商隐等前辈文豪。

相聚短,离别长,古来如此。

林则徐拜别恩君百龄和诸公,直奔扬州,到宝应县上船拜见经此过路的漕运总督阮元,转递家乡鳌峰书院前任山长陈寿祺托寄的书信,然后才从淮安换乘车辆赶赴清江浦署中,与夫人郑淑卿会合。在清江又盘桓半月有余,从这里搭乘北上运粮船离开。

漫长的路途,终于在六月二日结束。在天津南登陆,于四日进京。

夫妻二人,暂住莆阳会馆。一路车船劳顿,终可歇歇脚了。

安顿完毕,就回翰林院报到,销假。

从此,又开始庶常馆内小小庶吉士的研读生活。

清规的繁琐,枯燥的翻书,能否锁住他欲飞的双翅,能否抑制他阵阵欲动的雄心呢?其实,人生轨迹早已注定的他,现在只是完成它的进程而已。

  1. 林则徐《馆选致张兰渚中丞白东启》,嘉庆十六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