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艰苦创业

国法不容:大邱庄风波与禹作敏获刑 作者:邵夫兵 编


一、艰苦创业

●外地的姑娘不愿嫁到大邱庄,为了生命的延续,大邱庄人采取的办法是,本村闺女不外嫁,勉强维持着人口的繁衍生息。

●农民住上了现代化的楼房或别墅,人均住房面积达40多平方米,部分家庭还拥有了小汽车等。

●大邱庄的科技顾问团名单中,汇集了中国各领域的第一流专家,其中有高级职称的就达224人。

大邱庄人发誓拔掉穷根

1974年,禹作敏担任了天津市静海县蔡公庄乡大邱庄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从1949年算起,在20多年的时间,到禹作敏担任大邱庄党支部书记已经是第十一任了。

大邱庄村自建村以来,可谓历史悠久,但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穷”字。有一首民谣生动地描述了大邱庄的贫穷:

老东乡,老东乡,喝苦水,吃菜帮,糠菜半年粮;宁吃10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

当时在大邱庄还有一句歇后语:“砖头砸死人不偿命——没有。”整个村庄住的都是土坯房,找不到半块砖瓦。

外地的姑娘不愿嫁到大邱庄。为了生命的延续,大邱庄人采取的办法是,本村闺女不外嫁,勉强维持着人口的繁衍生息。

禹作敏兄弟4人,他排行老三。他只利用冬闲时间读过几个月的私塾,与他一块上学的伙伴大都识不了几个字,而禹作敏却能读书、看报、写文章。

禹作敏从1954年开始当干部,公社化时当大队会计,虽没有学过会计业务,但算盘却拨得哗哗响,表现得很有能力。后来,调到十一队当小队长。

1963年,华北地区洪灾,为了保卫天津,保卫津浦铁路,中央下令分洪,淹掉大邱庄所在的团泊洼。禹作敏带领十一队社员不但安全有序撤离,还在逃难中揽了一个给附近造纸厂运送稻草的活。干完这批活一结算,每个劳力分了400元钱。

后来,禹作敏带领群众回到大邱庄后,又领导大家开垦水淹过的荒地种庄稼,当年多收了6万斤粮食,增加了几万元的收入。

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作敢为的禹作敏,最终被推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

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禹作敏,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让大邱庄早日拔掉“穷”根。

1974年冬,禹作敏带领全村男女老少迈出了改造大邱庄面貌最为原始的一步,即整地修路。模仿大寨陈永贵的样子,禹作敏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带领大邱庄群众一干就是3年。仅仅凭借土筐和铁锹以及老幼相加也不过4000人的力量,累计动土竟然达到410多万立方米,硬是把7000多亩高洼不平的盐碱地,改造成了横平竖直的肥田沃土,甚至还修了7条比京津公路还宽还直的大道,以及几十条能走马车和拖拉机的小道。

1977年初,全国兴起了思想解放的热潮,禹作敏对大邱庄的道路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禹作敏在大邱庄附近的团泊洼游荡了整整3天,第4天,他敲钟集合了全村的村民。

禹作敏对乡亲们说:“乡亲们,这些年你们跟着我受苦了。现在,我既不埋怨上边,也不埋怨下边,一切责任都由我一个人承担!大伙儿如果还信得过我,就让我再干3年。第一,我要让大邱庄变个样,让大家过上富裕日子;第二,让村里的光棍都搞上对象,成上家。如果大伙儿信不过我,现在我就下台!”

几千人鸦雀无声,长久地沉默。终于有人喊了一声:“干,俺们跟你干!”

掌声,经久不息,大邱庄人信任他,拥戴他,大家愿意跟着禹作敏干。

大邱庄靠实干变首富村

军令状立过之后,禹作敏要动真格的了。

禹作敏决定先从领导班子抓起,他召开领导班子会议。

禹作敏说:“要是有人觉得当干部吃苦受累不想当了,可以声明退出;怕跟着我禹作敏犯错误受牵连,也可以声明退出。我的大主意已经拿定,非改不可。我是共产党员,念的是共产党的经,要走的也是社会主义的路,既然大邱庄的群众信得过我,让我来领班子,大家就要和我一条心,走一条路,丑话说在前头,新搭起来的领导班子一人一把号,都吹我的调,不吹我的调,一个都不要!”

今后的路子该怎么走?禹作敏比别人想得多,看得远,他得出结论:光靠土里刨食不行。

禹作敏说:“旧社会的地主,凡是单纯种地的,都是穷地主,只有在大城市有买卖的,才是大财主。大邱庄要想富,就得办工厂。我拿定主意了,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豁出去了!”

大邱庄有一个叫刘万明的,人称“刘万能”,解放后在天津一家冶炼厂当工人,后提拔为设备科副科长,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返乡务农,还当过生产队长。此人声誉不佳,但人很精明,不仅懂冶炼技术,而且在天津的同行中有一批熟人。

于是,禹作敏就委派刘万明考察项目。

刘万明知道搞冷轧比热轧成本低,能赚钱,就向禹作敏建议办个冷轧带钢厂,禹作敏立即拍板支持。

禹作敏就用刘万明做了技术员,请村里的技术能人刘万全做厂长。

禹作敏依靠大队贷款3.7万元,又从集体积累中拿出5万元,还向附近社办厂借了两万元,社员自筹一万元,把砖瓦厂红砖折合了两万多。禹作敏就这样东拼西凑地办起了冷轧带钢厂。

禹作敏还发动老百姓先打了一部分苇子,就用这些苇子建厂房。他又从天津冷轧带钢厂买回一台被淘汰下来的冷轧机,后来又仿造了两台,3台冷轧机就是当时全部的硬件设备。冷轧机经过两个月的试工,产品最终合格。

1978年10月,大邱庄第一个工业企业,即大邱庄冷轧带钢厂正式投产。

这个厂为天津金属材料厂进行来料加工,当年就收回投资,除还清乡亲们的集资款外,还有30万元的盈利。

后来,这个厂又自制了淬火机、裁剪机,并用3万元的资金、45天的时间自制了一台龙门吊车,这台龙门吊车在冷轧带钢厂用了10多年。

受到带钢厂成功的刺激与推动,其后数十年间,在禹作敏的有力指挥下,大量工业企业扎堆儿在大邱庄出现,管理模式也日臻成熟。

1981年,大邱庄高频制管厂成立;1982年,大邱庄印刷厂、大邱庄电器厂相继开工投产。

1983年,为扩大规模、便于管理,同时为能享受到国家对初创公司税收政策的优惠,禹作敏得到有关人士指点,成立了大邱庄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并将建立分厂的权力下放到各厂。不但总公司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而且,总公司之下所建分厂也为独立法人企业。

大邱庄依托冷轧带钢厂、高频制管厂、印刷厂、电器厂盈利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各个工厂下辖的分厂以“滚雪球”的方式越滚越多,越滚越大。

1987年,禹作敏将上述4个总厂改制为4大公司,1992年,他又将4个公司分别改名为尧舜、万全、津美、津海4大集团。

同年,在禹作敏的主持策划下,大邱庄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投资近10亿元,在村西北建立起“百亿元工业区”,目标是全年完成产值100亿元。

禹作敏除对工业进行拓展外,在农业生产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说法,将农民掌握的土地一律集中耕种,鼓励有能力者系统承包。

1982年,大邱庄的土地承包大户马德良与妻子何文丽,甚至将大邱庄的农业生产承包经验,成功介绍到了法国。

1983年至1985年,禹作敏先后将大邱庄农业专业队改组为农场,强化“统包结合”的土地管理策略,全部耕地改由4个组承包,不惜重金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全村农业劳力在1985年直线降到112人,后来甚至降到8人。

自1979年到1990年,禹作敏共向农业投资近4000万元。到1990年底,大邱庄共有各种农业机械2577台,粮食总产350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1.5倍,比1949年增长9.4倍。

截至1992年底,大邱庄共有工业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1.2万人,固定资产总值1.5亿元,利润4.7亿元,比1981年增长300倍,工业总产值40亿元,比1981年增长835倍。农业公司的产值达到4.5亿元。

在1992年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上,大邱庄的社会总产值、人均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均高居第一位,这个华北平原盐碱地上的讨饭村一下变成了“中国首富村”。

这个村里的农民住上了现代化的楼房或别墅,人均住房面积达40多平方米,部分家庭还拥有了小汽车。

大邱庄以人才抓发展

禹作敏经常说,大邱庄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发展事业,事业培养人才。大邱庄发展初期,最缺乏的是人才。

禹作敏十分重视领导班子人选。他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烂都烂在干部上。”

禹作敏挑选进领导班子的,必须思想好,而且肯干、能干的。同时,他对选拔干部的标准又加上了几条“土政策”:不孝敬父母的不要,不能教育好子女的不要,怕老婆的不要。

禹作敏认为,对父母都没有人情味,对别人能好吗?连子女都管不好,能管好别人吗?怕老婆的人进了班子,受不住枕边风让老婆涉政怎么能行!

在发展初期,禹作敏大胆起用了两个有历史问题的人才:刘万全和刘万明。

刘万全,干过炉匠,会搞电气,人称“刘万能”;刘万明,解放前干过伪军,解放后在钢厂搞过业务,后来被下放回家种地,交际能力出众。起用两个能人,冷轧带钢厂一举成功。

张延军20多岁时,在生产队的猪场当饲养员,为了摸索新的饲养技术和方法,喂死了200多头猪。禹作敏肯定他的事业心和创新精神,起用他组建电器厂获得成功。当年建厂,当年收回投资,并赢利25万元,第二年挣了92万元,第三年挣了220万元。

宗族矛盾历来是中国农村的一个大问题。

大邱庄有40多个姓,门户大的有张、李、禹、刘、马5大家。势大压人,户大欺人是历来的传统。

以前是一姓掌权,其他姓组成在野派,不断制造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禹作敏在自己统一指挥的前提下,让各姓都有人进领导班子,哪一姓的人出了问题,由哪一姓干部出面解决。这个办法果然灵验,大邱庄乱七八糟的矛盾减少了许多。

禹作敏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各公司的领导人一经任命,就给予相应的责、权、利。对他们的工作不加干涉,支持他们发挥才干。在住房等生活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收入按照创造效益的1%提成。这种选拔使用人才的做法,正适应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除了重视领导班子建设,禹作敏同样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他主持制定实施了一项长达10年的“借脑工程”,他要聘请3个1000名,即专家学者、经营人员、国际友人各1000名。到1992年,除了外国朋友和华侨的数量只有200多名以外,其余两项均大大超过了计划。

大邱庄的科技顾问团名单中,汇集了中国各领域的第一流专家,其中有高级职称的就达224人。正是他们,把大邱庄变成了高新技术成果应用的实验场。

农业表面上只有8个工人,可在他们背后,有一群制定植保和施肥方案的农业大学教授。来自北京、黑龙江等地的农业科学家,给大邱庄带来了当时国内最适应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和农业机械的配套优化组合,带来了几乎全部全国最好的农业技术。

大邱庄津海公司有座新建的钢管厂,来自上海的高级工程师引进了一项国内最新的焊接技术,产能提高一倍。仅此一项,津海公司年利润增长1000多万元。

大邱庄的现代化养猪场,聘请的顾问是我国畜牧学界元老级人物,即著名养猪专家许振英教授、李炳坦研究员,还请来了高级畜牧师吴显生和高级兽医师巴云等。因此,大邱庄养猪场年产生猪由一万头提高到了两万头,1991年跻身全国7大机械化养猪场之列。

在国家级生物化学专家陈佑才等主持下,大邱庄研制出了“饲料BE酵母剂”,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当时是我国饲料工业界唯一的。这项成果为大邱庄一年带来纯利3000万元。

大邱庄人才引进涉及到各个门类:技术的、管理的、教育的、医学的等等。大邱庄人才引进可谓不拘一格,外地的、本地在外工作的、地方的、军队的、年轻的、退休的、在职的、离职的。

大邱庄能吸引人才的原因,在于它独特的人才生态环境。

大邱庄出台规定:凡是定居在大邱庄的高级人才,每人可以居住一所200多平方米的二层别墅式小楼,高档电器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村里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在本村发展中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有特殊贡献的,奖励一辆小轿车。

对技术人才的奖励,有时远远大于对企业经理的年利润1%的奖励额度。两个内地研究所来的高工,对大邱庄一家机械厂进行了技术改造,使之增加收入4000万元,禹作敏做出每人奖励100万元的决定。

大邱庄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简单化”,就是“没有那么多的闲事”分散精力,能够专心搞科研。因为在大邱庄,衡量人才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产力标准。

禹作敏的说法是:“来财必有才,有才财必来。”财与才在大邱庄是一个意思,也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大邱庄人过上全新生活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翻番,背靠集体经济模式腾飞起来的大邱庄,对村民生活也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索与改革。

富裕起来的大邱庄人对生活要求水涨船高,他们首先推倒了土坯房,建设新住宅。禹作敏不让外地在建房方面的弊端出现在大邱庄。

大邱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既整齐美观,又方便实用。一户一个庭院,一排坐北朝南的主房,外加门楼、厨房等附属设施,水、电、暖气、煤气、电话等一应俱全,全部免费使用。

全村第一批共建设780个院落、5220间砖木结构的房子。村集体统一付款建造,分配给村民居住。房屋产权归集体所有,免收房租,维修由居住者和集体共同负责。

后来,大邱庄又建起了几十幢单元式的居民住宅楼,同时还建起了一群别墅式的“人才楼”。

这些“人才楼”本来是为招引进来的高级人才使用的,但这些高级人才很少入住,大部分并没有把家搬来。一部分村民由庭院式平房搬进了楼房,“人才楼”分配给了本村有重大贡献的人。

村干部们集中住在一个大院里,每两户共用一栋四层城堡式的小楼。有几十个空下来的庭院,免费分配给外来职工家庭居住。

在过去,大邱庄人祖祖辈辈吃的是下雨流到坑里保存下来的积水。现在,建起了8座水塔,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大邱庄的社会保障是从儿童开始的。一是发放独生子女补助,女孩比男孩更多。二是儿童医疗、保健一律免费。三是普通教育全部免费。

大邱庄的老年人保障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劳动保障、精神生活保障和丧葬保障。

大邱庄规定,凡在1978年开始办厂后工作,工龄满10年的村民,退休后可以领取原工资70%的养老金。工作不满10年的,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也可以领到足以维持自己生活的生活费,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特殊照顾。

大邱庄把果园果树下的土地划给老人耕种,收获归老人自己,还让老人负责街道的清洁卫生。这样让老年人有事干,身体还得到锻炼。

吸收老村干部、老复转军人组成道德委员会,专门纠正各种不道德行为,搞精神文明建设。

大邱庄村医院每年几次免费为老年人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治疗。老年人逝世后,村里发给丧葬费,并且建设了一个非常气派的存放骨灰的纪念堂。

大邱庄共有残疾人100多人,村里为他们参加劳动创造条件。村里办了两个福利厂,吸收残疾人去那里工作。

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和弱智人,则给予特殊照顾,派专人负责他们的吃、穿、住等日常生活。

大邱庄实行全方位的劳动保护,对因公受伤者,医疗费实报实销,并准予休假疗养。

大邱庄还投入较大力量维护社会治安。村里打架斗殴、偷盗扒窃等现象已经绝迹,但村里还拥有100多人的治安队伍,他们的任务是维护治安,保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防止外人来大邱庄捣乱。

大邱庄对村民的婚配非常关心,规定外来的新娘子必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为了解决40多个50多岁的老男人的婚姻问题,禹作敏召集了一个大会,号召人们千方百计为他们当红娘,并且规定每促成一个老光棍的婚事奖励9000元,出门说亲的费用村集体负担。这样一来,村里热心人四处活动,外出的业务员处处留心,不少老光棍都结了婚。

禹作敏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破除农民意识”、“观念更新”等口号,在大邱庄推行了一种全新的、向城市看齐的生活方式。

一是服装新潮化,提倡老年人穿新衣,干部、中青年穿西服。禹作敏带头穿西服、扎领带,而且给全村的每一位职工买了一套西服。宣布不穿新衣服的老年人不发养老费。二是组织老年人旅游,开阔眼界。三是清理回收旧家具,拆除土炕、土灶,统一供气供暖。四是鼓励夜生活。大邱庄建了好几个歌舞厅,禹作敏带头走进了歌舞厅。

禹作敏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因此,1979年,大邱庄工业刚刚起步,手里刚有了几十万元的时候,禹作敏首先想到的是办教育,向学校要管理人才、领导人才和技术人才。他们推倒了破庙,拆掉了土坯课桌椅,建起了新校舍,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1985年,禹作敏投资180万元,盖了一所4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人的学校和幼儿园大楼,并为学校配备了有200台电子计算机的机房和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在当时,可谓是非常现代化了。

在大邱庄,孩子从4岁进入幼儿园,然后上小学、中学和大学,全部学费、书本费都由集体负担。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得到奖学金,有的高材生还被送到天津市重点中学去“留学”,以使他们有更大的发展。

大邱庄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一直保持在100%,30岁以下的青年人消灭了文盲。

村里规定青年必须达到初中以上毕业才能工作,参加生产劳动也按学历高低定工种和报酬,全村形成了重视教育的好风气。

后来,大邱庄又与天津理工学院合办了理工学院大邱庄分部,设有机电、土建和企业管理3个专业,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