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
南朝乐府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1]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2]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3]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4]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5]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6]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7]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8]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释】
[1]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2]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3]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怜”,爱。
[4]莲心:和“怜心”谐音,即怜爱之心。
[5]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6]青楼: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7]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8]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江水一样悠长。
【赏析】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虽然我们不知道故事的经过,不知道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但这个故事一定和“西洲”有关。故事中的男子去了“江北”,因而才有了女子的“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而全诗也就由此展开。
相思之情贯穿全诗始终,但诗中的地点和时间却在不断转换,仿佛若干组镜头剪辑拼接而成。每一组镜头都不离女子的行踪,转换自然流畅,画面优美生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的“蒙太奇”手法——
第一组镜头:重游西洲。全诗一共十六联三十二句,前四联构成一组镜头。第一个镜头是女子重游西洲,折梅寄北;第二个镜头呈现了女子的形象,虽然没有直接展示女子的容貌,但是从“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清丽可爱的江南女儿;第三个镜头则从西洲转到了女子的居处环境。同时从这三个镜头中的物象也能看出季节的转换:“折梅”是在初春,穿“单衫”大约已到春夏之交,“伯劳”是一种鸟,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也暗示了女子孤单的处境。
第二组镜头:南塘采莲。从第五联到第十联,亦有三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是女子推门而出,无时无刻不盼望着心上人突然而至的她,脸上自然浮现出失望的神色;第二个镜头是女子乘船进入荷花丛中,红艳艳的荷花高高立出水面,遮没了女子的身影;第三个镜头是荷花已谢,女子在采摘莲蓬,时而俯首,时而仰望。这三个镜头贯穿了整个秋天,“莲花过人头”是早秋,“弄莲子”是在仲秋,“鸿飞满西洲”已是深秋景象。这一组镜头中女子的动作或弄莲子或望飞鸿,都在传达着对心上人的深深的思恋之情。“莲子”谐音“怜子”,即“爱你”之意;“莲心彻底红”则象征着爱情的忠贞;“望飞鸿”的目的是期待着“鸿雁传书”,然而却没有传来心上人的音讯。
第三组镜头:登楼远眺。从第十一联到第十四联,由两个镜头构成。第一个镜头是近景,女子登楼远眺,终日徘徊,终日思念;第二个镜头是远景,江水滔滔,天地阔远,心上人似远在天涯。
第四组镜头:梦萦西洲。最后两联,组成最后两个镜头。女子带着无尽的思念与愁绪入眠,她相信心上人也会同她一样愁绪满怀,也在深深地思念着她;“吹梦到西洲”,不仅是希望吹她的梦到西洲,也是希望吹他的梦到西洲。这最后一个镜头,需要读者自己的想象来完成:梦中,她一定能在西洲与心上人相会。
缠绵不尽,婉转而又含蓄,正是古时江南女子的情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