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猴王拜师求道

西游记风情谭 作者:马瑞芳 著


美猴王拜师求道



美猴王享受众星捧月的快乐。《西游记》喜欢将动物世界拟人化,让动物模仿人类活动。猴群居然有宴会,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坠下泪来”。原来猴王忧虑死亡,想求长生不老之术。部下通背猿猴告诉他:天下唯三等人不服阎罗王管束:佛、仙、神圣,而他们住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美猴王决定云游天涯海角,寻仙访道。

美猴王寻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艰苦寻找过程。在吴承恩那个时代,人们相信天圆地方,但吴承恩描写石猴寻仙问道,经过两大洲、两大海,又似乎写亚洲、美洲、大西洋、太平洋,暗合地球是圆的概念,好玩!

美猴王扎了个木筏在大海上漂漂荡荡,从东胜神洲来到南赡部洲,弃掉木筏,跳上岸来,看到有人捕鱼、打雁、淘盐,这是人类求生存的活动,不是猴儿摘果子、捧山泉式求生存。此前美猴王还不知道宇宙间有“人”存在,他一见人,立即见贤思齐,弄个把戏,把人吓跑,然后拿住个跑不动的,剥掉其衣裳,“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入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他考察出,“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吴承恩借“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骂倒南赡部洲世人,南赡部洲是哪里?一个有长城的“洲”。除了中国哪儿还有长城呢?所以说,《西游记》像半空飘荡的风筝,它的“线”却拴在“中国”这块巨石上。不管什么“洲”都是神州,正如后来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不管什么国仍然是大唐一样。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以及《好了歌解》“……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与《西游记》“争名争利几时休”何其相似乃尔!学者常研究《金瓶梅》对《红楼梦》的深刻影响,其实,《西游记》对《红楼梦》影响更深。笔者曾在《趣话王熙凤》一书详尽剖析过:《红楼梦》核心人物王熙凤“是孙悟空的妹妹”;贾母常拿“猴儿”说王熙凤;贾府观戏常点西游戏……

美猴王在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待了八九年,宛如现今干部在基层“挂职锻炼”。不要小看这八九年,这是石头缝蹦出的美猴王彻底“中国化”或“封建化”的八九年,是花果山出身的美猴王在西天取经过程中能对明代社会现象洞若观火的前提。

然后,美猴王漂过西洋大海,到达西牛贺洲。看到座林麓幽深的秀丽高山,奇花瑞草,修竹乔松,听樵夫在唱“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和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樵夫唱词中用的是六朝小说“烂柯”典故,颂扬影响中国千年的《黄庭经》,歌词作者是须菩提。樵夫指点美猴王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找须菩提祖师拜师。

须菩提是如来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佛陀对须菩提所提问题做的解答。须菩提对“空”“般若”的理解最精深,佛陀称其为“解空第一”。而《黄庭经》是道家经典,须菩提开坛讲课,讲的则是“三教合一”,“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有论者认为《西游记》“混同三教”,将儒释道一锅煮了。其实不管什么教,关键在于经世致用,在于灵感汇于心,灵感聚于方寸之间。所以,须菩提住的地方必须得叫个“灵台方寸山”。“灵台”“方寸”都是“心”的别称,这又和王阳明的“心学”挂上了钩。

美猴王寻到灵台山,看到的是:老柏修篁、奇花瑶草、仙鹤凤凰、玄猿白鹿、金狮玉象。全部是祥瑞象征,既像世外桃源,又象征法力无边。须菩提给美猴王就身上取姓氏曰“孙”,生气时仍叫他“猢狲”,因是第十辈小徒,正当“悟”字,起法号“悟空”。从此美猴王有了在全世界流传至今的名字:孙悟空。

须菩提的门徒排列有禅机:“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个辈分连到一起是三句话:“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这正是孙悟空求仙学道的基本方针,也是孙悟空为人处世,不,该说“为猴处世”的基本法则。

其实历史上有位真实的“悟空大师”,只是不姓孙,姓车。《刘荫柏说西游》引用《宋高僧传·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唐玄宗天宝年间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车奉朝出家,后来唐德宗赐名“悟空”,曾往天竺求学,在那烂陀寺进修三年。如此算来,历史上的车悟空大师是玄奘法师的师弟。

“悟空”二字有玄机,“孙悟空”是中国古代小说主角最有哲理性、带反讽意味的命名。曹雪芹把孙悟空的名字引进《红楼梦》,说过十六字,被看作《红楼梦》创作宗旨:“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大意是:佛教把现实事物看成虚幻假象,谓“因空见色”;对假象产生感情谓“由色生情”;用喜怒哀乐对待世界万物的“色”即假象,谓“传情入色”;对各种假象透彻了悟,知道世界归根到底万物皆空,谓“自色悟空”。回过头来看《西游记》:自从有“孙悟空”名字后,美猴王先闹龙宫、冥府、天宫,后西天取经,他哪一次遵守“万物皆空”?一次也没有!孙悟空面对的是先神后魔的血淋淋磨难,信奉的是金猴奋起千钧棒、斗则生存的哲学。确实悟空未曾“空”。我怀疑曹雪芹用“贾宝玉”暗示“假宝玉”的反讽式命名,也是从《西游记》学的。

孙悟空跟须菩提进修的课程开始时跟寺院小和尚相似,前六七年学的是:洒扫应对、进退周旋、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一言以蔽之:学习从凡人到修行者。后三年学“盘中暗谜”,所谓长生不老法和七十二变化等。总共学十年多。如果说,美猴王在南赡部洲的八九年可以对应九年义务教育,那么,灵台方寸山十年苦读简直可算从本科到硕博连读啦。这个刻苦认真的学习过程符合美猴王拜见须菩提时的话:“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

孙悟空好学深思且触类旁通,须菩提讲座,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孙悟空听得眉花眼笑,抓耳挠腮,忍不住手舞足蹈。

当师父问他要学什么道时,孙悟空却挑剔起来:

请仙扶鸾、趋吉避凶等“术道”?不学不学!

看经念佛的儒释道等“流道”?不学不学!

休粮守谷、参禅打坐等“静道”?不学不学!

采阴补阳、进铅炼石等“动道”?不学不学!

结果“惹恼”了师父: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接着是那段著名情节:孙悟空悟出师父哑谜,子时进入师父卧室,跪在师父榻前,听到师父渴望将真本事传真徒弟的吟诗: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金庸小说创造个“独孤求败”,《西游记》早就有个“独孤求徒”。祖师传授孙悟空“长生妙道”,其口诀简言之曰“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中种金莲”。这口诀真能长生不老?不能,看孙悟空斗冥府就知道了。

祖师向悟空传授躲避三灾利害之法,师徒关于猴儿形体的对话尤其搞笑:祖师说孙悟空“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孙悟空妙答“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于是,祖师向孙悟空传授“地煞数”七十二变化和“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

当孙悟空向师兄们卖弄变化时,受到师父训斥,告诉他: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学本领,而是知道韬光养晦、趋利避害:

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林庚先生在《西游记漫话》中提出:菩提祖师用市井智慧教育孙悟空。林先生剖析:“这些话听起来既无神仙家气味,也少佛家的色彩,说的正是市井江湖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江湖上的防身的手段。这修行学道之所,因此实际上就正是闯荡江湖的预科班。”此话有一定道理。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表现出来的有时甚至老谋深算的处世智慧,正是从这里来的。

孙悟空的同学们并不像他那样是来求长生不老之计的,他们只是要向师父学些本事,在江湖上混碗饭吃。当他们听到孙悟空要向师父学习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时,一个一个向孙悟空表示祝贺:“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看来孙悟空求师问道没有那么空灵,没有那么神秘,倒可对应到《红楼梦》那副对联:

世事通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看到孙悟空不知道收敛,菩提祖师就要他“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菩提断定孙悟空“你这去,定生不良”,宣布“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孙悟空发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无父母,无兄弟姐妹,无亲戚,好不容易找个师父,该是他在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了。但须菩提并不担当孙悟空未来的保障神,更不“一朝为师终身为父”,像许多师父一样先抱着徒弟走,再扶着徒弟走,然后牵着徒弟走,最后跟着徒弟走,他坚信“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这样安排自然有其道理,须菩提知道孙悟空不安分,倘若须菩提心心念念想着这个弟子,他就成了三界主宰的对立面;倘若孙悟空总惦记自己的师父,他遇到困难,就不会找观世音而找须菩提了。所以孙悟空跟师父一朝分手,永不相见。

《西游记》中须菩提是灵光一闪的人物,睿智明断的人物,孙悟空的灵魂多半是须菩提塑造的。须菩提欣赏孙悟空的聪明好学、不断进取。孙悟空从猴到人,从人到神,都依赖须菩提。

其实很多人在人生中都遇到过自己的“须菩提”,在关键时刻狠狠推了你一把,然后,相忘于江湖。须菩提是个优雅角色,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只知道付出,不要求回报。

孙悟空从灵台山修行归来,花果山小猴向他汇报:有位混世魔王常来欺负花果山小猴。孙悟空前往问罪,水脏洞魔王问手下小妖:水帘洞主怎生打扮、有甚兵器?小妖形容:

他也没甚么器械,光着个头,穿一领红色衣,勒一条黄丝绦,足下踏一对乌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

孙悟空这副形象,读者大概记不住,但这是他求师问道成功后的亮相。头戴盔、身披甲、身高三丈、手执钢刀、“雄如上将”的混世魔王瞧不起孙悟空“身不满四尺”,“手内无兵器”。而孙悟空自吹,虽然赤手空拳却“两只手够着天边月”。魔王也讲好汉作风,放下刀与孙悟空使拳。哪想到孙悟空“华山论剑”毫不讲章法,玩的全是偷袭战术,掏短肋、撞丫裆,几下将魔王打重。魔王挥起大刀砍,孙悟空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作三二百个小猴,将魔王抱的抱,扯的扯,钻裆的钻裆,扳脚的扳脚,踢打挦毛、抠眼睛、捻鼻子、抬屁股,“直打做一个攒盘”。孙悟空这才夺过刀来,将魔王一刀劈死,救回被掳的花果山小猴,抢回花果山石盆、石碗等“财产”,得胜还朝。

孙悟空得意地告诉小猴:我们现在有姓氏啦。我姓孙,法名悟空。小猴们说:“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

孙悟空初出茅庐第一战,玩的是什么战术?大概只能称“胡乱混打战”,玩的是“空手道+毫毛战”,不是多么光明正大,但充满谐趣。

“毫毛战”再次采用,是孙悟空为花果山群猴配备武器。孙悟空是个天生的军事家,有统帅癖。他剿了混世魔王,夺口大刀,然后就教小猴砍竹为标,削木为刀,扯起旗子,安营扎寨,俨然人世绿林好汉。又担心禽王兽王来伐,遂采取老猴的建议,到傲来国搞兵器。他念动咒语,飞沙走石,慌得三街六市关门闭户。孙悟空到傲来国武库中,拔毫毛变出千百小猴,将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尽数搬个罄净”。然后“径踏云头,弄个摄法,唤转狂风,带领小猴,俱回本处”。

孙悟空这套作为,除了念咒语、刮狂风、毫毛变“战士”的神奇外,像极了《水浒传》水泊梁山好汉安营扎寨、攻城略县、打家劫舍,怪不得有论者说后来孙悟空被天宫收编,是“农民起义被招安”了。

孙悟空未得金箍棒之前,似乎只有“猴毛”可使用。程咬金三斧子之后就没了法术,孙悟空如果第三次还用毫毛,大概读者就没了看下去的兴致,孙悟空必须龙宫寻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