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女谣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这是一首谣体的拟民歌。与胡令能《小儿垂钓》一样,属于童趣诗。彼诗写的是一个小男孩垂钓,此诗写的是一个小女孩放牛,各有意趣。
“巴女骑牛唱竹枝”二句,写夏天傍晚,一个巴地的小女孩沿江放牛。“巴”指今重庆市一带,“竹枝”是当地的民歌,“藕丝菱叶”暗示季节,是荷花结藕、菱叶茂盛的时候,“江”指长江。唐诗中写到骑牛的诗,诗题一般为“牧童”或“野童”,说到小女孩放牛的仅此一例。但在巴地,这种现象生活中应该是有的,可见民风的淳朴。从儿童角度,反映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侧面。而根据生活经验,牧童骑牛悠闲时,常吹短笛为戏;而女童天生喜欢唱歌,这是符合小孩性别特征的。因为夏天白昼较长,沿江放牛吃草,可以走得很远。“傍江”田野的小路还是多多,迷路的事也不免发生。
“不愁日暮还家错”二句,写小女孩心中有数,不怕迷路。“日暮”表明天色已晚,这时“还家”,则有迷路之忧。然而小女孩很自信,并不发愁。末句是交代为什么,也就是不迷路的理由:“记得芭蕉出槿篱”,这就是识别的表记。“槿篱”指用木槿(一种落叶灌木)枝条做成的篱笆,木槿入夏开花,花有红、白、紫等色,煞是好看。而“芭蕉”是人家院坝常见的植物。小女孩记得她家门前是什么样子。这句陈述,兼有写景的作用。模拟小女孩天真烂漫的口吻,既可以理解为作者替女孩代言,也可以理解为小女孩回答路人的问话。作后一种解会,此诗更有情节性,也更富于生活趣味。
清人袁枚谈此诗的趣味道:“宋人《渔父词》云‘归来月下渔舟暗,认得山妻结网灯’,又云‘不愁日暮还家错,认得芭蕉出槿篱’,二语相似,余寓西湖放生庵,夜深断桥独步,常恐迷路,望僧庵灯影而归,方觉二诗之妙。”(《随园诗话》)也就是说,诗中包含一种生活经验,非过来人不觉其妙。不过,此诗还有一种别趣:“芭蕉出槿篱”,本是川江一带农家常有的景物,不具备唯一性。用来作为识别标志,可能发生误判。唐代成都诗人雍陶《城西访友人别墅》写道:“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写的就是类似情况,标志本来有的(“枳壳花”),由于出现雷同,最后还是走了冤枉路。“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