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宿山寺

啸天说诗四:此情可待成追忆 作者:周啸天 著


宿山寺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这首诗写作者夜宿山寺所见所感,其造境大于写景抒情本身,是中唐五律中不可多得的超诣之作。

“众岫耸寒色”二句,以群山衬托佛寺所处之高。“众岫”即群峰,是以仄仄换平平。“耸”字极炼,作及物动词常见构词有耸肩、耸听、耸危冠等,宾词总以具象的为主,而“耸寒色”这样的说法,在全唐诗中仅此一例,其实是“耸翠壁”的更感性的说法,强调山色的温度很低,非常新颖。“精庐”即作者所投宿的佛寺,“向此分”是说坐落在这群山冷色之中,而“分”的意思是分得、占得一席之地,下字亦尖新。

“流星透疏木”二句,写作者仰望星空之所见。人们仰望星空,心中都不免会产生康德所说“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之感。何况作者看到是流星,甚至是流星雨,从树枝的间隙中划过,情景异常生动。“走月逆行云”,诗中的月亮也在动,但动法与流星不同,一是速度缓慢,二是月与云的相对运动。一首歌唱道:“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是说月的移动本来不易觉察,是云朵的飘浮,使月产生运动的感觉,此即相对运动。清人沈德潜点评道:“顺行云、则月隐矣,妙处全在‘逆’字。”(《唐诗别裁集》)这两句写景可圈可点,已伏高出尘世之意。

“绝顶人来少”二句,写山顶与世隔绝之景,颇具理趣。上句说山寺远离市尘,或是说地势险绝,故人迹罕至。但这句话的意蕴、即能指,却不止于此。用王安石的话说便是:“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高松鹤不群”,更耐人寻味。松、鹤的搭配,在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物的叠加,是耐寒、脱俗和长寿的象征,此其一。汉语成语本有“鹤立鸡群”一说,意即卓尔不群,羞与鸡鹜为伍,此其二。而这里的“鹤不群”,更是与高山、高松联在一起,意思是在此地,鹤亦不可多得,此其三。语本杜诗“王乔鹤不群”,而青出于蓝。本来这个句子更顺的造法是:“松高鹤不群”,只是因为上句已作“绝顶人来少”,作者又觉得不可更改,遂造成略带拗峭的句子。其含意是一样的,近于广告语的“山高人为峰”,却更饶诗意。一旦读者接受了,也就不可更改了。

“一僧年八十”二句,写山寺中人(高僧),将诗意推向极致。在如此高山之上,有如此一个高僧——伴松养鹤之人,享如此之高龄(“年八十”),不是“山高人为峰”是什么。还有“一”字代表的“不群”——松不群,鹤不群,人亦不群,怎一个“高”字了得!末句一跌“世事未曾闻”,并不是孤陋寡闻的意思,而是与世无争,即“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陆游)的意思。如此山寺、如此人,若非作者来此一宿,则何能见之,又何能写之。诗人襟怀意趣之不俗,亦意在言外矣。

此诗炼字精妙,“高松鹤不群”为篇中最警策之句,“高”字、“不群”字,都有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通于推敲的精神。五律有此一联,就可以站住脚。何况此诗通体浑成,无可挑剔。《唐诗别裁集》录此诗,尾批道:“长江(指贾岛)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句,风格颇高,惜通体不称,故不全录。”即是通过反例,对这首诗加以表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