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行

啸天说诗四:此情可待成追忆 作者:周啸天 著


山行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项斯之有名,是因为前辈杨敬之《赠项斯》有一句:“到处逢人说项斯”。杨还说:“几度见诗诗总好”,或许就有这一首诗吧。这是一首览胜纪行之诗,题一作《山中作》。

“青枥林深亦有人”二句,写山行见到山里人家。“青枥”即栎树,一种落叶乔木,树干奇特苍劲,树形优美多姿,这是一种有观赏价值的树。先说“青枥林深”,初不觉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便有人了。这种发现,神似武陵人对桃花源的发现。一个“亦”字,是意想不到的口气。清人赵臣瑗说:“看他起手先作波折,全妙在‘亦有人’之一‘亦’字。盖‘青枥林深’,自外望之,初不意其中有人也;及行到深处,则见流水一渠,数家分汲,始知不是空林,故曰‘亦有人’。若论文理,此三字本该在‘回峰影’之下,今偏要插在‘一渠水’之上,正是其笔势跳脱处,后人最所宜学。”(《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山当日午回峰影”二句,承上“林深”写山中正午的景象。上句“山当日午”,太阳并不当头,而是偏南,人在群山之中,亦常在“峰影”之中。而一个“回”字,则表明时间的推移。下句“草带泥痕过鹿群”,其实作者并没有见到鹿群,只是从溪边草丛所带的泥痕,看出鹿群活动的迹象。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写法,根据的是作者的生活经验,或山中人的告知。清人金圣叹说前四句写山,“三、‘回峰影’写伫看甚久,四、‘过鹿群’写更无行迹。看他只是四句诗,乃忽写无人,忽写有人,忽又写无人,真为清绝出奇之构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蒸茗气从茅舍出”二句,承上“数家”写山中的人气。两句分别抓住山民暮春时节的农事活动——烘茶与抽茧来写。上句写烘茶,不直接写山民如何捡茶、分茶、炒茶,等等,却通过茅舍升出袅袅炊烟和所嗅到茶的香味予以暗示;下句“缲丝声隔竹篱闻”,也不直接写山民如何煮茧、退蛹、抽丝,等等,却通过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予以暗示,有睹景知竿之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山里人家安宁和乐、顺其自然的生活的歆羨之意。

“行逢卖药归来客”二句,写路逢采药人,正好拉他做向导,以尽游兴。金圣叹说:“后解写行。若将焙茗缲丝,解作山中清事,即随手再下数十余联,岂得遂毕。须知今是入山闲行之人,一路迤逦,无心所经,犹言焙茶一家也,缲丝又一家也。既而药客追随,行行遂深,写尽是日心头闲畅也。”(同前)也就是说,尾联本可写诗人走进山村,然而不然,却写在卖药归来人的引领下,作者走向更加神秘幽深的去处——“岛云”指被云雾缭绕,像水中岛屿一样的山峰。

不过,关于尾联还有一种解读,即赵臣瑗说:“五六之‘蒸茗气’‘缲丝声’,则又是已逢药客相随深入处之所见所闻,却先偷笔倒写在前,此乃唐人一定之法,后人所未知也。”(同前)说是“一定之法”,却不一定。然“诗无达诂”,这种解读,可谓别具会心,亦可供读者参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