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
红帽子
在国有铁路的主要车站,帮上下车乘客搬运行李的人。明治时期,山阳铁道有这项服务,工作人员从大正中期开始戴红帽子,于是被冠以“红帽子”的称呼。
红帽子是俗称,这个职业的正式称呼是“行李搬运人”。和海外的车站、酒店等地帮客人搬运行李的搬运工一样,红帽子将行李从车站的入口送到候车室,再送上车,或者反方向运送。他们不是车站工作人员,只是被允许在车站内做买卖的普通人。其组织叫作红帽子行会(或行李搬运人行会),由拥有红帽子股份的个体营业者组成。
这项职业始于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的山阳铁道(现JR山阳本线),车站将其作为一项服务引入。姬路站、冈山站、尾道站、广岛站、宫岛站、德山站、三田尻站均有这项服务。
当时“红帽子”的装扮是不戴帽,穿号衣和细筒裤,脚上穿草鞋。号衣的后背写着大大的“荷运夫”三个字。酬劳是一件行李两钱。这项服务渐渐在日本的主要车站推广开来,市面销售的时刻表上都标识了有红帽子服务的车站。
大正中期以后,红色帽檐贴上了白色的“赤帽”二字,工作人员开始穿藏青色的双排扣西服和短裤。二战后红帽子正面贴上了“随身行李搬运人”(战后用银线缝出“PORTER”字样),工作人员穿藏青色单排扣西服、及膝裤、黑皮鞋。昭和二十七年,大阪府湊町站(现JR难波站)还有女性“红帽子”。
旅客可以打电话指定到达车站的时间,请站台工作人员联系红帽子。他们在车站内的办公室等待,听到车站广播和旅客的联系就出动。红帽子很令人信赖,他们搬运过天皇家族的行李,也搬运过美国总统、演员、歌手等名人的行李。
但是,随着新干线的发达,当日来回的旅客增加,高速公路的发展及快递业务的兴盛,人们的随身物品日渐轻便,利用红帽子的旅客日渐减少。平成十二年在上野站,平成十三年在东京站,平成十九年三月在冈山站,红帽子服务相继被废除,日本车站中的红帽子彻底消失了。
Data
【东京站的红帽子人数】32名(昭和48年),17名(昭和54年),4名(平成13年)
【酬劳】随身行李每件25日元(昭和34年),200~500日元(昭和50年代)
大阪站的“白帽子”
昭和3年11月,“白帽子”在大阪站诞生了。与红帽子搬运行李相对应,“白帽子”由女性担任,照护幼儿和病人。因为由陌生人照顾幼儿会带来不安,将病人抱起需要男性协助等,不久这项服务被废止。
参考文献:《承载着回忆的东京站·最后的红帽子》,山崎明雄著,荣光出版社,2001年。
《与汽笛共同存在的四十年》,大角钺,载《中央公论》1933年5月号。
赶马人
以马驮运行李或人为生的人,又称牵马人、马夫、赶驮子。战前汽车还未普及,尤其是去山区,多付钱找排子车运行李,并用马拉着走。
赶马人是牵着马运送人或行李的劳动者。二战后,汽车在城市中随处可见,而山区还是很少。山路还未铺设整齐,小路居多,多用马或牛拉排子车进行运输。同样的搬运工作,用马的称为赶马人,用牛的称为赶牛人。不依靠牛马,只用背架搬运的人称为背山工。赶马人也称作马夫,有时也叫作赚脚力费的。有人进行个体经营,自己养马来运输。也有人养很多马,雇赶马人经营运输业。运输费称作脚力费。马大多为驮马,相较在农业等领域中使用的马,体质略差。
马夫早在律令时代(七世纪至十世纪)就已出现,他们搬运进纳给朝廷的贡品。到了江户时代,交通量增加,普通行李的运输也多了起来,马夫、牵马人、赶驮子的称呼也逐渐出现,非常活跃。信浓、甲斐等山岳地区河川湍急,不方便运输,农民们逐渐开始将运送行李作为副业。在元禄时代,赶马人成为一种职业,被称作“中马”。到了近代,随着马车形式的发展,出现了运货马车。马夫开始用运货马车搬运大量的木材、装米的草袋、酒桶、酱油桶等。而中国山地、东北的三陆沿岸地区到内陆地区更倚重牵牛的赶牛人。
马夫活跃的原因在于行商的存在。例如,富山收获了一种鱼叫“飞”,行商找马夫把鱼运送出去,翻越飞騨山脉送往长野县。这条路就叫“牵马道”。
马夫所属的团体称作“部屋”。从大正到昭和初期,东京深川的伊藤部屋、砂川的因泥部屋较为出名,但收入不稳定,劳动力流动性大,许多人身份不清。其中优秀的马夫人称“金筋”。规模大的部屋客户稳定,规模较小的部屋还得开拓客户群体,非常辛苦。二战后,随着山区道路的修整,摩托车、卡车开始在山间行驶,马夫日渐减少。
Data
【昭和4、5年前后的主要交通工具】运货马车37万台、二牛车94000台、卡车500台、三轮车300台、摩托车1400台、小汽车0台
途中脚力费
指马夫在赶往批发商那里取货的路上,顺便帮行人搬运行李,以此赚取脚力费。
参考文献:《爱媛人与物的流动(爱媛的记忆—“故乡爱媛学”调查报告)》,爱媛县生涯学习中心,2008年。
《近代日本职业事典》,松田良一著,柏书房,1993年。
日元出租·轮出租
这两个词都有出租车的意思。日元出租是汽车,轮出租是自行车。现代社会中用四轮汽车当出租车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二战前后,出租车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汽车做出租车始于明治四十五年的东京有乐町。人们在车上设置收费表,将之称作“街头等客汽车”,主要以新桥、上野为据点进行营业。一英里收费六十钱,之后每英里增加十钱。后来东京站及地方上也开始普及,但出租车收费体系各不相同。到了大正十三年,大阪出现了均一收费一日元的出租车。两年后,东京也出现同样的出租车,人们将其称作“一日元出租车”,简称“日元出租”。
而轮出租是昭和二十二年二月在新宿发明的。二战后燃料不足,汽车无法发动,所以在自行车的后部安装了车体。车体是经过改造的两轮拖车,外罩用铝板制成。把意为自行车的“银轮”与“出租车”这个词相结合,产生了一个合成词“轮出租”。轮出租可搭乘两人,营业初期收费为两公里十日元(在十月涨价),考虑到当时公共汽车和东京电车才收费五十钱,属于高级交通工具。后来逐渐在日本普及,地方车站常设若干台。没有客人的时候,就成为妓女的揽客工具,拉着她们和客人在剧场周围转圈,十五分钟收费二百日元。
其实早在大正初期,就有类似轮出租形式的人力车出现。昭和十年代,因为战争局势,汽油消费管控更加严格,逐渐不能开车了,因此有段时间轮出租极为盛行。
二战后,地方上也有“福利车”或“人力出租车”。据说福利车的名称有“复活的人力车”的意思。实际上从事福利车运营的人,多数是随着出租车的出现而失业的人力车车夫。二战后经常可以见到抱着出诊包、行色匆匆的医生搭乘福利车的景象。
但是,伴随着二战后经济的复兴,四轮出租车逐渐成为主流,自行车改造的出租车随之销声匿迹,只有秋田等地直到昭和四十年代初期仍然存在。
使用福特A型四门箱式小客车的日元出租。
人力轮出租。轮出租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图中的客室使用了铝板。安置客室的车体由两轮拖车改造而成,自行车改造的是普通款。它们和东京电车、卡车等一起行驶在马路上。
Data
● 日元出租
【乘车费用】大阪、东京市内1日元(大正13年~昭和元年),70钱(昭和16年),100日元(昭和39年)
● 轮出租
【乘车费用】2公里20日元,每公里增加10日元(昭和22年10月)
【运营数量】全国13000台(昭和23年)
【日薪】300~400日元(昭和24年)
轮出租的起源
正如著名广告词“光从新宿开始”那样,在新宿开黑市商铺的关东尾津组参考了大正时期的人力车,利用铝板制的车厢发明了轮出租。这便是这类车的起源。
参考文献:《昭和:二万日的全记录 第10卷 电视时代的开幕》,讲谈社,1990年。
《昭和:二万日的全记录 第8卷 占领下的民主》,讲谈社,1989年。
《昭和:二万日的全记录 第1卷 昭和的期待》,讲谈社,1989年。
《写真物语:昭和的生活4 都市与城镇》,须藤功著,农山渔村文化协会,2005年。
码头装卸工人
在货船和港口间装卸和运送货物的人,是对港口劳动者的别称。在没有特殊设备的昭和时代,从货船上装卸货物时需要很多体力劳动者。
装卸工人是指装卸货物并进行运送的劳动者,以及此类劳动者团体。在北九州市,他们也被称作“GONZO”。二战前船舶停靠在港口附近,从船上仓库装卸货物,搬到驳船上运上岸。这称为船内货物装卸,由码头装卸工人进行。在陆上等待,从驳船上搬运货物上岸的人称为陆上装卸工(也称沿岸装卸工)。在北九州若松港,煤炭装卸工利用小木船来到大船边搬运煤炭。
码头装卸工人的特点是与批发商结成老板与下属的独特关系。从大船上卸下货物搬至陆上是需要超过十人的团体作业,因此要有统领这些人的小头目、小组长。这个体系上至批发商,下到转包人,形成金字塔状的构造,批发商下面是大主管、中层监管,再下面是众多的转包人。负责现场搬运的小头目及小组长率领的团队是体系中位于下层的转包人。无力雇佣码头装卸工的最下层转包人则通过职业介绍人招募打零工者。有这样的上下级关系,所以有时会出现劳动者的酬劳被榨取的现象。
以经济高速增长期为例,日本的六大港口(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关门),平均一个港口就有将近两百名码头装卸人员,多数从属于中小企业,不当竞争也时有发生。
码头装卸工人的工作属于残酷的体力劳动,而且是在海上进行,因此伴随着危险,酬劳虽高却无法保证前景。常常可以看见浑身潮水气息的粗野男人聚在一起干活的景象。二战后出现了集装箱,美军转让的叉车和起重机等逐渐成为码头装卸的主力,驳船日渐减少。到昭和四十年,码头装卸工人的工作还以体力劳动为主。随着港湾的修整,大型集装箱船的增加,码头装卸转变为操作大型起重机等以机械为主的业务。由将大型车辆搬运至货船上的绞车司机(操纵起重机),负责下指令给车辆挂上钢丝绳的作业员等,一共十人左右进行船内货物装卸。现在的码头装卸工人都称为“港口劳动者”。
Data
【工资】码头装卸工人的平均日薪为536日元(昭和30年),1102日元(昭和38年)
女性工资为男性的7成左右,月收入4000~5000日元
【劳动天数】每月15天左右,从早上7点工作至傍晚5点
【全盛期的驳船数量】2000艘(平均每个港口)
系在港口的货船四周围着许多驳船,进行货物的装卸。驳船底部较平。
描写码头装卸工人的名作
描写码头装卸工人生活的小说有火野苇平的《花与龙》,讲述曾为北九州若松港煤炭装卸工头目的父亲玉井金五郎的生平,详细描绘了当年那些粗野的码头装卸工人干活的场景。
参考文献:《昭和39年度运输白皮书》,运输省。
《横滨港物语港湾人记》,横滨开港150周年纪念图书刊行委员会,2009年。
《生活之歌 码头装卸工人》,《朝日周刊》,1951年8月19日。
助推手(推车小工)
站在陡坡下,在人力车夫拉着大板车上坡时,在车后帮忙推车,借此获得报酬。从业者几乎都是无家可归的人,住在带米自炊的小旅店,过着乞丐般的生活,靠帮忙推大板车获得一天的酬劳。
东京市内的推车小工,多站在吾妻桥、两国桥、千住坂本王子道、板桥街道、目白、新宿、汤岛、九段坂下、赤坂见附坂下、新桥、日本桥等行人众多的地段,看到人力车夫及运蔬菜去市场的农夫,就上前招呼,帮忙推大板车获得酬劳。
他们平日总是脏兮兮的打扮,双手揣在怀里,站在路旁等待人力车夫,根据车夫的委托,在车后助推十町、二十町的距离。尤其是上陡坡,仅靠人力车夫很难拉上坡,这时推车小工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推车小工经常几人站在一处,因此一有委托,就竞相争抢工作,还在价格上互相竞争。
他们没有家,许多人冬天住在浅草带米自炊的小旅店,夏天就睡在上野公园、浅草公园的长椅上,甚至在墓地、神社的地板下面过夜。因为贫穷,也有人吃不上早饭,拂晓时分就站在市场附近或批发店屋檐下找活干。找到工作的人去饭馆,找不到的就继续站到天黑。到了下午,工作逐渐减少,那一天吃饭就成问题了。
这个行当也有组织,根据人力车经过的数量和委托的情况,一般会定下这里站十人,那个地方站五人。即便出现人员缺口,也不是谁都能填补的,必须要有介绍信。
大正末期至昭和初年,日本各地随处可见推车小工,不过随着货车的兴起,人力车夫和推车小工的工作日渐被替代。例如,从本所四目的腌制品市场到神田多町的蔬菜市场,拉车过去需要一日元五十钱,而开车过去,一辆货车可以装运五辆大板车的货物,运费为五日元。因此大型货物的运输渐渐被汽车取代,推车小工只能推些不上不下的货物,收入自然减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Data
【日薪】35岁的工人平均挣65钱(明治末期),多的时候数小时能挣50~70钱;大正时期,月收入平均为12日元(一个月劳动20天)
【费用】推1里路挣6钱(明治末期)
*早年日本1里相当于中国的8里
推车小工的经历
成为推车小工之前,多数人曾经营过大商铺,或是技能颇高的职人,只是由于生活放荡,最终堕落到被家族放逐。
参考文献:《明治行商图鉴》,三谷一马著,立风书房,1991年。
《日本的下层社会》,横山源之助著,岩波文库,1949年。
《底层的生活底层的底层的再底层》,《神户新闻》,1922年4月26日。
助推手(列车)
在国铁等交通工具的运输高峰时段用力推那些被挤出来的乘客的后背,将他们塞进车厢的人。以昭和三十年十月新宿站招募学生兼职为开端,也称作旅客调整员学生班。
助推手的工作是在国铁等交通工具的运输高峰时段,遇到乘客被挤出车外,则用力推他们的后背,或拼命推行李,让车门关闭。与其说这是一项职业,不如说更像学生的兼职。这是国铁最初的大学生兼职员工。
助推手诞生于昭和三十年十月二十四日,因为经济高速增长,列车车厢的拥挤程度大增,仅靠车站员工已无法妥善处理。这便是其诞生的背景。
国铁让旅客调整员学生班来承担这项业务。助推手通常是用双手推乘客的后背,但车内十分拥挤时,光靠手是没有效果的。这时助推手会背向车门,双手抓住左右车门用力蹬地,依靠后背的力量将露在外面的乘客推进车内。只是交通高峰时段的乘客都怒气冲冲,被人强行推挤或拽出车厢,会出现谩骂或殴打助推手的情况。有时甚至出现在推挤乘客的瞬间,助推手自己也进了车厢,车门就这样关上的情形。
一般每节车厢配一个助推手,不过随着季节变换,助推手的人数也不一样。冬季乘客穿上了厚厚的外套,拥挤程度随之加重,会需要比往常更多的助推手。他们确认乘客都进了车厢后,通知乘务员。在车门关闭后,确认乘客的身体、衣服以及行李都没有露在外面。如果有露出来的,再塞进车厢,有时需要用双手拉开车门。
这个职业是日本独有的,曾以“push man”之名登上海外的报纸。私铁上也能见到助推手的身影。国铁上的助推手从昭和六十年六月一日开始逐渐废止,变成由车站员工负责。
Data
【平均每天的助推手人数】
冬季130人,夏季60人(昭和30年前后,新宿站)
怎么推也没办法……
这项服务有一个特点,不是一见到人挤出车外就推,有时他们会制止那些怎么推都上不了车的乘客,偶尔还会将露在车厢外的乘客拉下车。这称作“剥屋”,是助推手的“副业”。
参考文献:《新宿站站台上的“助推手”—昭和每日》,见每日新闻社主页,2015年3月24日。
三轮出租车
三轮出租车盛行于昭和二十四年的大阪。当时四轮出租车的费用为八十日元,三轮出租车便宜,只需五十日元,费用约为四轮出租车的一半,因此也称作“半出租”。
自行车后部安装载客座位的“轮出租”也称作三轮出租车,不过这里主要指由三轮汽车运营的出租车。三轮汽车依靠三个车轮行驶,车轮的位置通常是前一后二。在海外,从汽车制造之初就有三轮汽车,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首次出现在日本,和摩托车的形状比较相似,后方有货架,用两个车轮固定。进入昭和时代,三轮汽车不断发展,逐渐摆脱摩托车车型,在摩托车基础上进行改良的三轮汽车一时很流行。当时带引擎的三轮车常常像轻便卡车一样用作运货车,其中以大发汽车公司生产的迷你三轮车为代表。不过这些车很少用来载客。
昭和二十四年,大阪出现了三轮出租车,在三轮汽车的货架处加装简易的载客厢体,也称作自动黄包车,引擎声非常响亮。
虽然是代替四轮出租车的交通工具,但可以搭乘多位乘客,加上与当时四轮出租车八十日元的车费相比,五十日元的车费几乎是它的一半,十分便宜,因此也称作“半出租”。三轮出租车经常行驶在中京、京阪一带。它使用明和汽车公司744cc的“Akitsu”引擎,比四轮车转弯半径更小,在狭窄街道中行驶更方便。
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高速发展,三轮汽车在昭和三十年代离开大众视线。因为有无法快速行驶、转弯时容易摔倒、技术革新不如四轮车等缺点,三轮出租车一直未能摆脱四轮车的代替品的印象,很快消失了踪影。
三轮出租车或许可以说是昭和风景的代名词,至今仍可以在东南亚、南亚、埃及开罗等地看到它的身影。泰国和开罗等地称其为“tuktuk”,是一种平民的交通工具。在泰国,“tuktuk”的原型正是日本使用过的迷你三轮车等三轮汽车。
Data
【费用】50日元(昭和20年代,大阪)
【年生产数量】三轮车3827台,小型四轮车998台(昭和21年)
小说中的三轮出租车
花登筐的小说《了不起的男人》以大阪山善商社的创业者山本猛夫为原型,提到了他将三轮汽车改造为小型三轮出租车,开创新事业,从而引起广泛话题和关注的趣闻。
参考文献:《昭和:二万日的全记录 第10卷 电视时代的开幕》,讲谈社,1990年。
《Nyle.com:(33)三轮出租车》,《每日新闻》,2014年10月16日。
人力车夫
利用排子车等运输货物的人,也称作信使快递。二战后,随着两轮拖车和卡车的出现逐渐销声匿迹。
人力车夫是拉车运输货物的劳动者,他们使用排子车帮人搬家、运送商店货物等。到了近世,城下町日渐修整,道路变宽了,运输的货物也逐渐增多,因此排子车改良为两轮车,可以搬运更多的货物。从近世到昭和时代,这种车在关东称作“大八车”,在关西称作“排子车”。大八车的车轮大,底盘用竹板编制,可运输大量的货物。其原名为代八车,意为可以代替八人完成工作。排子车适应大阪狭窄的街道,车体较小,底盘用木板制成。搬运工在关东称“人力车夫”,在关西称“搬运工人”。
二战前,搬运重物用大八车,搬运小型货物用小车,根据用途分别使用不同的车子。大八车搬运行李或是运输书店的书、牛奶铺的奶瓶时,会在小车上放个带盖的长方形箱子,将书和奶瓶放在里面。
人力车夫分受雇于搬运栈的(长期雇佣)、临时雇佣的、从北陆出来打工的、自己有车单干的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身体强健。以日本桥为中心,直到万世桥,用大八车装载两百八十公斤的货物,一天可以往返六七回。长期雇佣虽然稳定,但要扣除车子的租金,占一天收入的两成或两成半。车夫运输的货物,深川一带多为谷物,神田、芝、浅草一带多为砖瓦、木材、薪柴等。后来出现了在大八车上安装前轮,用马拉的货车。
二战结束后,在地方上还能见到用大八车搬运货物的景象,尤其是平原地区,商家常常会拜托人力车夫搬运酱油桶、酒樽、米袋等。人力车夫又被称作信使快递,因从客人处接受委托运到指定的地方而得名。
大八车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两轮拖车、卡车,人力车夫逐渐消失了踪影。现在还有摩托车快递(或自行车快递),在都市中穿过拥挤的车列和人群,尽快将货物送达。
关西拉排子车的人力车夫
洋气又帅气
将人力车夫用英文谐音念作信使快递(messenger),是在大正时代至昭和初期随大众文化发展出现的。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车夫运货与信使传送快递又有相似性,基于这层含义,特地使用了英语的发音。
参考文献:《明治行商图鉴》,三谷一马著,立风书房,1991年。
《近代日本职业事典》,松田良一著,柏书房,1993年。
蒸汽机车司机
燃烧煤炭,依靠蒸汽行驶的蒸汽机车是文明开化的象征。机车依靠机车司机和助手两人运行,他们需要掌握高超的技能。二战后,蒸汽机车逐渐被电车取代,于昭和五十一年消失踪影。
蒸汽机车以煤炭为燃料,行驶过程中不断喷出白色蒸汽。负责开车的人称作机车司机,添加煤炭补充燃料的称作司机助手。
机车司机从事着严酷的体力劳动,同时也要求有高超的技术,必须将列车到站时间的误差控制在十五秒之内。
二战前,成为蒸汽机车司机是少年们的梦想,他们尤其想拥有司机制服上的金色纽扣。报考者从高等小学毕业后,再参加学科考试和面试。报考人数非常多,不过录取人数只有几人,相当难考。考试合格后便去各地区的机务段就职,在那里先做清洁机车的维修员。通过擦洗蒸汽机车的各个角落,培养发现车上的缺陷、龟裂、故障等的眼力,甚至要记住机车的零部件及其功能。机务段的上下级关系非常严格,即便早一天入职,也是前辈,与年龄、学历、工作经历无关。
做了十个月的维修员之后,就有资格参加晋升为司机助手的升职考试。参加考试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参加铁道教习所司机助手专业的培训,二是直接参加考试。进入铁道教习所可以学习烧锅炉的技术,像如何高效地燃烧煤炭,提高蒸汽压力等。经过三个月军队般的严格训练,才能得到考试资格。
司机助手用铲子从取炭口铲出煤炭,投入投炭口,这称作“烧锅炉”。假如是上坡的机车,平均一分钟要均匀地添加三十铲煤炭。机车司机和司机助手间有严格的等级关系,助手绝对服从司机。
为了安全运行,必须在铁道教习所参加机车司机的升职考试,合格后才能顺利成为机车司机。从维修员到机车司机,平均要花费五至七年的时间。
进入昭和四十年代,柴油机车登场了。从四十年代末开始,蒸汽机车的身影陆续从各地消失,机车司机成了电车司机。昭和六十二年国铁民营化之后,司机的名称也变更为“驾驶员”。
Data
【月收入】机车司机55日元,司机助手45日元(另有业务津贴5日元),站务员30日元(昭和20年,关东地区)
司机助手“烧锅炉”,用铲子从后方的取炭口抄起煤炭,投进前方的投炭口。里面是正在开车的司机。
性命攸关的行驶
有时通过隧道要花五分钟左右,曾发生过机车司机和助手在密室状态下吸入煤烟,双双失去意识的事故。切开已故司机的肺部查看,因过量吸入煤烟,肺部漆黑一片。
参考文献:《活着》,佐久间忠夫著,2001年9月7日-2005年8月5日连载于《周刊MDS》,MDS新闻社。
《SL机车司机的太平洋战争》,椎桥俊之著,筑摩书房,2013年。
《您知道机车司机吗?》,载《ALL读物》1958年3月号,文艺春秋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