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靠海、敬海、祭海节

一路风景 作者:于保月


靠海、敬海、祭海节

——海边拾趣系列之十二

3月18日,当地渔民出海打鱼之前,都要杀猪宰鸡蒸面塑,将新渔网抬上船,在龙王庙前摆供,张灯结彩放鞭炮,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仪式。这一天,远近蜂拥而来的宾客如同过大年一般热闹。

老家青岛田横境内岛屿成群,山海相间,濒临鳌山湾、横门湾、女岛湾,分布着田横岛、三平岛等十六个岛屿,拥有两处共五千余亩的金沙滩。靠在海边,活在海上,老家的渔民们与海的感情特别值得一说。

这种感情从家乡的“祭海节”上可见一斑。

祭海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据专家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田横区域靠渔猎为生。因当时对自然认识程度低,对大海有着一种特别的敬畏心理,人们在出海捕鱼前都会向海神祈福求安。明永乐年间,祭海仪式初见规模,至民国初年,田横祭海形成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集体祭海活动。每年祭海的时间基本安排在谷雨前后,渔民们在修船、添置渔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就绪后,选个黄道吉日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

在老家田横镇周戈庄村,有一个延续了五百多年历史的祭海节相当有影响,每年都会吸引几十万中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3月18日,当地渔民出海打鱼之前,都要杀猪宰鸡蒸面塑,将新渔网抬上船,在龙王庙前摆供,张灯结彩放鞭炮,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仪式。这一天远近蜂拥而来的宾客如同过大年一般热闹。

每年祭海前的十几天,田横镇的渔家媳妇便开始忙着蒸面馍,这种面馍特别大,一个有三四斤左右。有寿桃、圣虫、斗等多种造型。寿桃面塑上装饰有双狮戏绣球、龙凤呈祥、喜鹊报春等图案。圣虫面塑形如龙状,绕多圈盘绕在莲花底座上,寓意财源广进。斗的形状如旧时盛粮的斗,在斗口处做上一条小圣虫,寓意有钱有粮,年年有余。这些面塑经食用色彩装饰后,成为颇具民俗特色的面塑艺术品。

临近祭海的日子,男人们便忙着选三牲,猪以大个黑毛公猪为佳,宰杀后刮毛,只留猪脖子上的一撮黑毛,然后用红绸布打成红色花绸结,装饰在猪头和猪脖子上。鸡要选个头大的红毛公鸡,鱼要用大个的鲈鱼。船长们都要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用黄表纸书写“太平文疏”。写这种文疏时要点上一炉香,给所祭祀的龙王、海神娘娘、财神、仙姑、观音菩萨五位神灵各写一份,寓意向诸神祈求平安丰收,对联要请村里书法最好的老先生来书写,那龙飞凤舞的字体,在老先生花白胡子的映衬下,更显得飘逸洒脱,魄力无穷。

祭海的前一天,渔民们会将海边的龙王庙打扫一新,这些龙王庙大部分是近些年重修的,老的在“文革”时期早就被拆了。人们在庙里悬挂大红灯笼,摆上香炉、祭案,张贴大红对联,披红挂彩。同时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架起一座牌坊式的松柏龙门,在其上悬挂匾额,挂满彩灯。各船渔把头们忙着将彩旗猎猎的渔船开到村前海湾,船头面向大海,一字排开,将渔具和网具摆放整齐,然后下锚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举行祭海仪式。

祭海节当天,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开始摆供。一束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迎风而立,一张张供桌上摆满了面塑圣虫、寿桃、鱼、各类糖果、点心等,桌前的红漆矮桌上,一头头黑毛公猪昂首向前,一只只大红公鸡精神抖擞。渔民们穿着崭新的衣裳,将要焚烧的黄表纸整理好,摆好香炉,将上千挂红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一切准备就绪。良辰吉时一到,当主祭人宣布祭海仪式正式开始一时间,鞭炮齐鸣,人们开始焚烧香纸,并把写好的“太平文疏”点燃鞭炮声中,船把头们开始往空中大把地抛撒糖果,有“谁捡的糖果多当年即交大运”的说法。一个个身穿古装的渔家汉子郑重地请出金光闪闪的龙王,磕头朝拜。一时间,悬挂在空中的鞭炮再一次炸响,渔民们信奉谁家的鞭炮响,这一年肯定财运大发。因此,每年祭海,渔民们在购买鞭炮方面是从不吝啬的,较着劲地显摆。有的千万响的鞭炮,会一连响老半天,震得人耳朵嗡嗡的,场面格外壮观热闹。

祭海节期间,渔民们还会请来戏剧团助兴。据说,自清代以来,当地人便把京戏作为正戏,祭海时都会请来戏班子,连唱三天三夜,让大人小孩过足了戏瘾。

祭海仪式结束后,以往渔民们都在船上聚餐,并欢迎客人来船上一同吃鱼、吃肉、喝酒,来得人越多渔民们越高兴,标志着人气越兴旺预示着祝福多多,好运连连。其实,这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齐鲁儿女豪爽、热情、厚道、诚实的品性。现在,这种聚餐方式改在家里进行了一是卫生,二是饭菜热乎,方便招待。而用来招待客人的主要食品,就是祭海仪式上使用过的三牲和鱼虾等。

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渔民们便正式出海了,满载着一年的期盼和向往,满载着家人的祝福和安慰,满载着地方经济振兴发展的大计与远景,向深海驶去,驶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