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有句结论性名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始就制定下“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奉行文以靖国理念,使得大宋王朝终结了晚唐五代以来武夫专权的局面,让文化迅速走向繁荣。
在唐诗三百年兴盛的压力下,宋词别开生面,一反唐诗追求的规整,以其长短句的抑扬顿挫,将人们最为复杂的世间情感渲染,融入曲调,便于吟唱,为喜爱风花雪月的宋人平添生活乐趣,而这乐趣加强了宋词这一独特文学形式的表达,让佳作频出,名篇传诵。
其实,词在隋唐早已有之,曲在词先,《敦煌曲子词》即为例证。填词作诗——一填一作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诗词文化。唐诗限于格律,无中生有;而宋词制于曲牌,有中生无。某种意义上讲,宋词更像一种文字游戏,在有限空间内发挥无限的想象,让同一词牌展现完全不同的艺术风貌,所以就有了豪放派、婉约派,有了阳刚与阴柔之美,有了恢宏大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有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凄凉寂寥的心境。
宋词可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为社稷更为江山;也可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心声也有哀怨。宋人在其三百年间,依宋词而活,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把国家的枯荣兴衰,都通过宋词表达,传唱民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以致宋亡八百年来,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宋词来了解宋朝的。
唐诗由于格律之限,多善于表达情绪,不长于表达情节;而宋词的长短句及曲牌的优势,可以让情绪与情节兼顾。所以宋词中表现的小景比比皆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词侧重的情节,上接唐诗之不足,下启元曲之绚烂,由情绪—情节—故事,一路走来,让世俗的需求变成大众的消遣,成为酒后茶余的谈资。其实,文学本身具备双重属性,一是钻入象牙之塔,二是沦为市井文化,这无所谓高低,有所谓宽窄;就低攀高,出窄向宽可算一条通衢。
《全宋词》编纂晚于《全唐诗》,荟萃宋代三百余年能搜集到的词作约两万首;凡两宋词人一千三百三十余家,常用曲牌超过一百个。这数量对于一般读者则高山仰止,令人却步。喜早年有上彊村民者,劳心戮力,费精耗血般地探讨增删,编得《宋词三百首》,效法《唐诗三百首》,让诗与词双璧生辉,成为国人不可不读的经典。
《宋词三百首》作家榜经典文库版由姚敏女士重新译注,是喜爱宋词的读者的福音。
是为序。
戊戌冬至
-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