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国华水木·鼎实春秋:李国鼎先生九十寿诞忆录 作者:郝吉明 等主编


前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20世纪20年代,我还在读小学,学校有朝会之规矩,每日清晨必聚在一起,诵读这《大同歌》,大同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一个理想,当时听师长父母言及,懵懂之年,不知其意,但是这大同与这《大同歌》却是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中了。孙中山先生常常把天下为公作为自己政治抱负的一个志向,最初的三民主义之核心,也即是以进大同,后来学识渐进,才有所明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把21世纪20年代实现小康社会作为中期可预期目标的愿景。我隐约感到,这小康与大同之间存有某种内在之联系,但欲讲出个所以然,反倒有失语之感,遂琢磨起来。小康之意何谓,这小康与大同如何之神似形异,事隔半个世纪,中国之走向、民族之前途的问题,便随之展开呈现于眼前。

正不得其解之时,偶得周有光先生《朝闻道集》的册子,其中有一部分谈到这个小康与大同,我细细品来,实为我长久以来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矣。大同本来有乌托邦之意,古人欲复归上古三皇的理想政治,才有大同的出现,但是,这大同中超越的东西较多,理想的含义太大,是一个盛世之象,现在人对它也只是说说而已,实在没有勇气与能力去以进大同。而小康社会的来临,似乎为我们登入云梯提供了一个入口,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老百姓生活不易,为他们做些事情,让他们的生活好一点,也就是生活安定富康,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小康基于现实的社会导向离我们是贴心的与可触及的。小康到大同,是可以看成一个历史的过程的,路虽漫长,调子却是和谐的,因此,也就是有希望与有意义的。季羡林先生序二曾经谈到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究其原因,他终罢是相信人类的未来终归是越来越好的,所谓大同之域也绝不会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季羡林谈养生》)。人与人,抑或一代人与一代人是历史过程,像链条般环环相扣,你想走也走不开,想断也断不开;又似一场无休止的接力赛,每个人都在固定的跑道上持棒前奔,你的能力强一些,就跑得远一些,后面的人就快一些。人就是这样,既是可有可无的,又绝非可有可无的。

对我来说,人生之责任感,是我毕生的担当。

毕业之初,我作为陶葆楷先生的助手留校清华,与王继明先生一起,将市政卫生组建成了一个符合当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环保类型学科。解放之后,我们延续了原有的系别划分,在更多的年轻教师共同努力下,不断依据形势,持续发展,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阻力,最后形成了今天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雏形风貌。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像链条中的一环,奉献了微薄己力。也正是由于在环境系建系过程中,我做了一些工作,因此才决定回忆一些当时的事情,一方面归结历史,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多年来工作的一个纪念。

这本子中素材主要由我亲自提供,请两位同志听我赘述后整理所得,其中多有杂乱之处,细节也难免有不准确之处,我力求系统整理,但碍于往事尘封,再去寻找,力所难及,因此请读者见谅。

李国鼎

2010年9月于清华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