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化与文学:视角、立场与方法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作者:吴格非,蒋栋元


全球化与文学:视角、立场与方法

何成洲(1)

内容提要:随着当代全球意识的崛起,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成为不同民族文学共同关注和反思的对象。这些反映不同主题和思潮的文学在全球流通过程中得到彰显,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产生本土化的流变。这种世界文学的新形态,改变了跨文化交流的路径和方式,既反映世界历史进程,同时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讨论全球化历史进程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以下几点:文学作品反映全球化的场景、进程和问题;文学作品能够生产和修正全球化的话语叙事;文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和阐释全球化,同时全球化的理论和概念也为文本分析提供新的视角;文学的生产和传播过程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化;当代文学;文化身份;世界文学

Title:Globalization and Literature:Perspectives,Viewpoints and Methods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global consciousness,some universal problems and phenomena have become the objects of concern and reflection in different national literatures.The literary works that reflect diverse themes and thought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when they circulate in the world,and there have been localized transformations across cultures.The new mode of world literature has affected the routes and methods of cross-cultural dialogue,which is not just a reflection of the world historical process,but has made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atter.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literature with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this paper will mainly explicate on the following issues.First,literature and literary studies reflect the scenes,process and problems of globalization.Second,literary writings are able to produce and revise the narrative of globalization.Third,literary studies are useful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globalization,and in the meantime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globalization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on textual analysis.Finally,the prod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its circulation are increasingly affected by globalization.

Key Words:globalization;contemporary literature;cultural identity;world literature

Author:He Chengzhou is professor at English Department,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anjing University.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European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各国文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与此同时,全球化带来若干问题,不仅受到本土化的抵制,甚至引发“反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错综复杂,随着全球意识的崛起,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成为不同民族文学共同关注和反思的对象,其中主要包括:生态与环境危机、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少数族裔的身份和权力、女性主义等。这些反映不同主题和思潮的文学在全球流通过程中得到彰显,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产生本土化的流变,一些普世的命题被批判性接受和反思。这种世界文学的新形态,改变了跨文化交流的路径和方式,既反映世界历史进程,同时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需要理解和解释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比如:全球化概念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对文化政治和文学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全球资本和市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西方的理论概念,比如性别、族裔、流散、生态、后殖民等如何传播并本土化,是强化了还是削弱了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我们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批评反思诸如主体性、他者性、世界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当代文学呈现了什么样的全球化主题?文学研究的跨国民族主义转向与传统的民族文学研究范式是什么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视角、立场和方法等不同角度来思考全球化与文学和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首先,有必要梳理一下全球化的概念以及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

一、全球化的文化纬度

如何理解全球化?这方面争议颇大,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首先是指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社会和经济变化;其次,它指针对全球化话题而不断涌现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再有,它是指有关的话语、叙事和图像(Connel and Marsh,2011:xiv-xvi)。虽然全球联系和全球视野早就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但“全球化”这个术语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使用,直至80年代后开始流行。约翰·汤姆林森说:“可以确信的是全球化,虽然是个使人恼火的术语,却抓住了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界定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状况。”(Tomlinson,2007:148—149)

当代世界的全球化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需要加以理解。首先,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推动全球化、全球意识和全球联系的历史进程是一些结构性的力量,比如:数字技术、市场化等。虽然去全球化或者抵制全球化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全球化的类型,进而影响全球化的形态,比如:以市场主导或是以官方为主导,以欧洲为中心或是多元文化的全球化,等等。其次,全球化不只推动同一性,而且催生差异性和多样性。全球化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对不同社会中不同人群影响程度不一样。全球化没有终止文化的多样化,当文化相遇时,众多新的文化形式产生了,比如世界音乐、混合烹饪。再次,全球化不排斥本土化、区域化,它们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纯粹的本土化也是有问题的。最后,就学术而言全球化是跨学科的,具有多面性。全球化不属于哪一个领域,而是多元重合,在不同学科中的内部产生关联。与全球化相关的每一个概念都要综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比如生态、环境、流散、混杂等。

全球化是一种多维度的进程,同时产生于经济、政治、环境、文化以及技术制度化等各个领域。但是人们通常认为全球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是全球连接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这样的后果是忽视了每一种维度之相对重要性而导致的。就文化来说,人们倾向于强调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认为全球市场的发展,比如消费品的分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鉴于此,文化全球化被理解为“美国化”或“西化”,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它内在的复杂性被轻视了。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92)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提出的西方民主的普世性是一个例子。他认为西方式自由民主的全球融合正在进行,未来可能出现政治、社会、文化的全球同一化,而这实际上可能成为历史的终结。20年过去了,福山的预言似乎并没有成为现实。

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保罗·杰的观点值得我们关注。首先,他认为经济和文化的纬度同样重要。“尽管我一直强调我们要区别文化和经济条件及其进程——一方面是符号、再现和想象,另一方面是物质和经济关系现实——但斯蒂格利茨最后指出,如果我们不认可全球化的经济及文化纬度的同时性,那么就无法理解或者控制全球化。”(Jay,2010:9)与此同时,他也强调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有时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济和文化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意识到文化是伴随商品交换而进行交换的。人文学科中全球化研究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文化形式(文学叙事、电影、电视、舞台表演等)是商品,从而颠覆了文学属于纯美学范畴且超越商品、经济,甚至历史世界的旧观念。我们已无法明确区分纯物质的、发生在商品经济中的交换,和纯象征性的、发生在文化经济中的交换。的确,两种形式的交换总是互相重叠(它们变得越来越难以区分),这应该成为全球化综合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Jay,2010:9)经济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是当代全球化的一个特征,也是我们在人文社科领域认识和分析文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全球化时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身份认同的变化。“文化身份”主要包括:性别、阶级、宗教、种族和民族以及国籍。一般认为,全球化消解了文化认同,可是全球化也许是制造和扩散文化身份最重要的力量。“身份并非是被全球化蹂躏的那朵脆弱的花儿,相反被看作是可以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向心力相抗衡的本土文化不断上升的活力。”(Tomlinson,2007:161)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流散的问题。全球化时代移民数量不断增长,他们的身份认同却更加多元。由于电子媒体的快速发展,流散群体与母国之间的交流频繁且深入,他们与母国的联系与以前的移民相比更加紧密。“遍及欧美的多元文化主义争论风波证明,国家无法阻止其少数人口与更为广泛的宗教或种族之间的联系。这些以及其他例子表明,认为独立的公共领域必然是民族的,这种时代应该结束了。流散的公共领域本身就是多样的,它们是后国家秩序的大熔炉。”(Tomlinson,2007)

全球化与世界主义有着复杂的关系:全球化对于普世主义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全球化不一定带来普世的价值,而且可能因为推广某一种具有霸权地位文的化价值观,比如美国的价值观,从而引起冲突和抵抗。西亚和中东地区的动荡与此有莫大的关系。刘康(2002:3)在《全球化/民族化》一书中说,“挥之不去的民族主义、文化、宗教的冲突,在全球化时代将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世界主义需要有批判性,一方面消除偏见和自我中心主义,另外一个方面要重视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化和声音。

长期以来,文化全球化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文化全球化被认为具有三个层次:与物品在全球扩散同步,观念也在全球传播;来自不同区域和文化中的人在交往当中形成新的规范和知识;以全球作为认识参照的新的思维方式。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一种世界文化,影响和作用于任何地区和民族的文化(Lechner,2006:258)。学术界对文化全球化有几种不同的解读: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反对西方霸权;二是社会学的视角,讨论全球政策和治理的挑战与机遇;三是,文化研究的视角,一方面,不同文化碰撞、交流会带来相似性,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全球的相互依存中形成文化多样性。“文化全球化包含多重流动的意思。由于这些流动有不同的速度,在具体的社区当中以一些独特的‘混杂’或者‘融合’的方式交汇,它们因而产生全球文学差异的新形式。在‘全球人文’的多样化当中,文化失去了自己的疆界,在不同程度上卷入流动的漩涡和全球联系的网络。”(Lechner,2006:261)正是在这种联系和互动当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建构自己的特色。杨义在《现代中国学术方法通论》中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在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当中,中国学术是如何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对现代中国学术而言,世界视野敞开的是天,文化还原落实的是地。天地交泰乃是超越文化霸权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文化态度,由此可以引申出现代化中国学术在应对全球化中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杨义,2007:8)

全球化在文化等不同领域的探讨对于文学研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是,究竟如何思考和辨析全球化与文学的关系?在这一方面,西方的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过持续的探讨,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全球化进程与文学

在英语世界,关注全球化与文学关系的相关研究也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迈克尔·摩西斯在《小说与文化全球化》中讨论欧洲和第三世界的小说创作如何反映了欧洲的现代性历史进程以及现代性的全球扩张在非洲和拉美产生的影响(Moses,1995)。但是该书对于全球化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没有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历史进程做出讨论。

关于文学与全球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当代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文学不仅反映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而且深化对于全球化的认识和知识建构。同时,全球化影响文学的创作、流通和接受。此外,文学研究本身也受到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全球化正在改变文学的学科边界、知识结构和理论方法。

2001年,美国《南大西洋季刊》出版特刊《小说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小说》,这是严格意义上关于全球化与文学关系比较早的论述之一。“[本特刊]试图理解……文学与全球化的现象之间错综复杂的本质关系……不仅仅要思考例如全球化主题如何在小说中得到反映这样的问题,而且要思考文学在无数全球化的‘小说’话语的叙述建构中的作用。”(O'Brien and Szeman,2001:604)尼科·伊思瑞尔在《全球化与当代文学》一文中也认为“当代文学中全球化的主题无处不在,这一点也不奇怪”(Israel,2004:4)。文章举了《撒旦的诗篇》的例子,指出该作品出版后在全世界引起的轩然大波表明了文学在内容、传播和接受等不同方面与全球化紧密相关。

詹姆斯·安尼斯莱(2006)的著作《全球化的小说》肯定了小说对于认识和理解全球化的积极意义。“本书的目的不是通过阅读这些小说来证明全球化的存在,或者认为它们关于全球化真实物质状况的细节作出如实表达,而是利用分析各种文本来提炼认知全球化话语的方法……对近期美国小说的研读和对全球化进程的种种再现方式的考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所关心问题的形态和特征,这与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阐释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目的既不是颂扬也不是指责全球化,而是找到一些途径,或许通过它们去阅读当代小说,能增加对全球化话语的认知和理解。”(Annesley,2006:6)文学始终是社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和阐释者,阅读当代文学能加深我们对全球化时代社会变迁的理解和把握。

苏曼·古普塔(2009)著的《全球化与文学》是迄今为止对全球化与文学的关系做出最系统研究的一部著作。该书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有如下比较全面的界定:“一、某种实践……关于小说如何反映全球化主题。二、有时,文学文本及对它们的阐释被用来支持或阐述政治和社会理论家们在全球化方面的观念立场。三、试图在文学研究和全球化研究的术语与表述(如文本、文化、身份)之间找到能相互贯通的可能性。四、很多学术研究努力使全球化观点适应已发展完备并被人熟知的文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后殖民和后现代文学及文艺理论已经证明,文学学者在寻求拥护和介入全球化的讨论中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和空间。五、人们已经投入值得关注的努力,从而将全球化理解为一个表明文学研究自身体制或学科追求的过程。六、也即最后一点,一些学术目光也投向了文学的产业化,即学术研究之外的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或者更宽泛一点,世界上书籍的买卖。”(Gupta,2009:65)由此看来,关于全球化与文学的讨论不仅仅是后者可能再现前者,也不是前者影响和决定后者,而是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文学的全球化和全球化的文学性。

前面提到文学的产业化,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苏曼·古普塔认为“显而易见,全球化影响了文学的‘生意’——商业化的‘生产’……与此同时,因特网(网上书店,比如亚马逊网)也为人们获取文学作品提供方便,在世界边远地区的购买者也能得到各种各样的作品……拿英美的大学来看,在过去的15年中,文学方向的学生所阅读的当代书籍来自更加广阔的地域范围,尽管那些书大体上还是由一小群受过西方教育、用英文写作的作者所发表的”(Gupta,2009:3—4)。确实,全球化给文学的阅读和研究带来便利。但是,全球化对于传统的文学阅读产生冲击,比如,电子图书的流行。J.H.米勒对于这种变化有一种悲观的态度,他认为网络空间里文学作品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作品与历史语境的分离。至于网络将文学作品与形形色色围绕这些作品的视觉和听觉素材并置在一起,米勒觉得这样做会误导读者,而作品与图书文化的割裂可能会导致“文学的终结”(Miller,2002,引自Gupta,2009:76)。

商业化对文学,尤其是纯文学的负面影响已经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刚去世不久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曾谈过她的一些经历。在她成名后,很多出版社找她,希望能出版她的作品。为了试探出版界是否惟“名”是从,只为获得高额回报,莱辛将自己的新作品用一个伪造的名字投稿,结果屡被出版商拒绝。在全球化时代,出版行业跨国公司奉行利益驱动原理,这意味着所有出版业的发展——包括文学出版——相应地导致了某些纯文学的萎缩,如创新实验文学。谢弗林在《图书的商业》一书中说:“接受新观点和新作家需要时间。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可能要等上若干年才能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从而让出版商觉得出版他的书是有利可图的。甚至从长远来看,市场也不能给一个观点所具有的价值作出合适的评价。显而易见,有过成千上万本伟大的书从未取得商业利润。因此,这种新的办法——决定只是出版那些能马上带来经济回报的书——会轻易导致巨大数量的重要著作的消失。”(Schiffrin,2001:104)

如何着手研究全球化与文学的关系是令人困惑的,利阿姆·康奈尔和尼克·马什在他们主编的《文学与全球化读本》一书的导言中提出他们的建议:“首先,从一系列试图理解全球化的学科中选择理论书籍;其次,了解一些试图运用这些视角从事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再次,阅读一系列应用这些视角作为批评实践的文学文本。”(Connel and Marsh,2011:X)这个建议的要点仍然是要将理论探索和文本批评结合起来,相互启发,深化我们对全球化与文学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其中,近年来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是世界文学以及它与全球化的联系。

三、全球化与世界文学

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传统的地域和文化上的疆界被打破。南斯特尔·噶希·坎克里尼说过,解域就是“文化与地理领域和社会地域之间的那种‘自然’关系的丧失”(引自Tomlinson,2007:153)。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体验不再那么依赖于场所,因为场所逐渐为“距离”所渗透,即为全球化关联结构之融合所渗透。全球化与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的方式紧密相连,全球化时代文化“符号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被生产,对其生产和再生产几乎没有什么资源限制”(Jay,2010:9)。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具有了全新的特点,世界文学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而且在生产与传播方式上更加趋同。然而,世界文学的丰富性并没有消减。世界文学仍然是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这一点没有改变(张旭东,2006:3—7)。相对于狭义文化全球化的单一向度,有中国学者提出“复数的世界文学”,指的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对世界文学的解读可以是不同的(高建平,2011:26)。

弗兰克·马勒蒂在《世界文学猜想》一文中提出世界文学是“一体的但又是不平等的”(one and unequal),也就是说世界文学是一个体系,但是不同文学之间的影响和互动是“不对称的”(Moretti,2000:55—56)。他同时指出,研究世界文学需要有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我认为是我们重新回到世界文学这一古老追求上的时候了:毕竟,当前我们周围的文学毫无疑问的是个全球体系。实际上,问题不是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怎么做。它对于研究世界文学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怎么做呢?”(Moretti,2000:54—55)通过对文学进行历史的考察,他发现一个规律性的东西,那就是普遍的文学形式(通常是欧洲)与地方经验和现实的复杂结合。他说,“世界文学确实是一个体系,但却是一个变动的体系……如果说1750年以后小说在世界各地的兴起是西方欧洲模式与当地现实的妥协,那么,本土现实在各地是不同的,就像西方影响在各地也非常不均衡一样”(Moretti,2000:64)。马勒蒂的“世界文学猜想”给我们的启发是,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的关联性迅速得到加强,但是地方的特色也能够更加显现。

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认识世界文学,以及如何从事世界文学的研究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这一方面,美国学者大卫·达姆拉什在世纪初以来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分别是《世界文学是什么》、《如何阅读世界文学》等。大卫·达姆拉什在《世界文学是什么》一书中提出,世界文学包括“所有超出源文化界限而在其他文化流传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以翻译形式还是源语言形式”(Damrosch,2003:4)。他认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数量众多,难以把握,其研究的重点因而转向对“流通和阅读方式”的关注。当一部作品在外国文化中传播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接受上的偏差,但是其他文化中的不同视角也会丰富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学的交流是文学保持活力一个前提。达姆拉什引用歌德的话说:“如果没有其他文学的滋养,任何一种文学都会有枯竭的那一天。”(引自Damrosch,2003:5)

英语和英语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特点有比较大的代表性。保罗·杰在《超越学科:全球化与英语的未来》文章中说:“流散英语的扩张极大地加强一种感觉,当代书写是在一个后民族的、全球的潮流中创造的,是在全世界被改编、翻译和再传播的去疆界化的文化产品。”(Jay,2001:44)他还认为全球化时代英语文学的内容、边界和形态也会产生变化。他在《全球事务:文学研究的跨国民族主义转向》一书中认为,英文书写将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混杂性。“这一过程的确在英语的全球生产中发挥了作用,越来越多地受到南亚及拉丁美洲书写(一种形成于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拉丁传统)、美国黑人文学以及美国流散社区(亚洲人、波多黎各人、多米尼加人、南亚人、非洲人等)特有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所谓的‘英语’文化完全是一种混合物,它建基于不同文化传统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流之上,从而越来越难以找到一种不受来自英美之外的资源和话语快速融合的控制和影响的主流西方话语。”(Jay,2010:66)这解释了为什么时下人们会用复数的英语(Global Englishes)描述英语和英语文学在全球的状况。

全球化对世界文学的挑战还体现在西方的文学研究理论被普适化这一问题上。文学研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被同一化,这与西方批评理论、术语及实践被广泛运用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地区和文化的文学研究都被西方批评话语所笼罩。英语在文学研究中的统治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到加强。“卡普兰以女性主义对本土的重视反驳了这一欧洲中心主义倾向,旨在颠覆全球化理论家所谓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权力关系(她与斯蒂格利茨之间的一致性是惊人的,后者强调在经济事务中将主权归还给地方和国家,使之从全球化中获益)。对卡普兰来说,阿德里安娜·里奇和钱德拉·莫汉蒂等批评家所说的‘地方优先’要求我们将地方文化视为抵制全球化的场所,并强调在西方学术消费中,全球化的文学研究通过自身规范化词汇的疏导,使世界文学避免被殖民的危险。”(Jay,2010:68)中国的文学研究现状也不容乐观,不仅外国文学研究在消费西方的学术理论,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也基本如此。理论概念常常决定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认识模式,完全西化的文学研究体系对于我们的创新思考和民族文学的传承产生复杂的影响。

对于全球化历史进程与文学进程的关系,本文强调了以下几点:文学作品反映全球化的场景、进程和问题;文学作品能够生产和修正全球化的话语叙事;文学研究有助于阐释全球化的理论概念,同时全球化的理论和概念也为文本分析提供新的视角;文学的生产和传播过程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对于从事全球化与文学研究的学者,我们认为他们需要关注和积累一些相关知识,比如:全球化的理论著作,全球化与文化的研究成果,文化研究的诸概念(如他者性、生态批评、性别身份、后殖民、流散、世界主义,等等),以及全球化与文学的专题研究成果。

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包括外国文学研究,要有中国学者自身的批评立场,这就要求我们对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心态、西方文化理论的普世主义提出批评,结合中国文化的经验,吸收中国思想的成就,坚持中国学者的文化立场。在理论方法的运用上,我们既要借鉴西方理论的成果,比如后殖民主义批评,同时也要保持距离,尤其不可以不加以辨析地应用西方理论。全球化时代,西方理论的传播加快,我们需要警惕西方理论话语的新殖民。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Annesley,James.Fictions of Globalization.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6.

Connell,Liam and Nicky Marsh.Literature and Globalization:A Reader.London:Routledge,2011.

Damrosch,David.What Is World Literature?Princeton:Princeton UP,2003.

Fukuyama,Francis.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New York:Free Press,2006[1992].

Gupta,Suman.Globalization and Literature.Cambridge,UK:Polity Press,2009.

Israel,Nico.Globa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Literature Compass,2004(1)20C 104:1-4.

Jay,Paul.Beyond discipline:Globalization and the future of English.PMLA,2001(116):32-47.

Jay,Paul.Global Matters:The Transnational Turn in Literary Studies.Ithaca:Cornell UP,2010.

Lechner,Frank J.Cultural Globalization.IN:Robertson,R.and Scholte,J.A.(eds.)Encyclopedia of Globalization.New York:Routledge,2006:258-263.

Moretti,Franco.Conjectures on world literature.New Left Review,2000(1):25-64.

Moses,Michael Valdez.The Novel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Culture.Oxford:Oxford UP,1995.

O'Brien,Susie and Imre Szeman.Introduction:The Globalization of Fiction/The Fiction of Globalization.special issue of 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2001,100(3):603-626.

Schiffrin,Andre.The Business of Books.London and New York:Verso,2001.

Tomlinson,John.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Analysis.IN:Held,D.and McGrew,A.(eds.)Globalization Theory:Approaches and Controversies.Oxford:Polity,2007:148-168.

高建平.全球化与中国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刘康.全球化/民族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杨义.“格局观”的全球化与“建设论”的人文学[M]//严平,编.全球化与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15.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 作者简介:何成洲,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11&ZD137)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化与全球化”之阶段性成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