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1章 著名的基督教家族

天语物道:李政道评传 作者:赵天池


第01章 著名的基督教家族

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义(1844—1904),祖籍上海浦东区,清朝时归属江苏省松江府南汇县。李子义自幼在上海追随来自美国南部的基督教传教士吉姆斯·蓝柏(James Lambuth)(1830—1892)。19世纪60年代,李子义被蓝柏派往苏州府并定居下来。李子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伯莲,二儿子李仲覃,即李政道的祖父。爷仨在苏州城内的天赐庄发展了宏大的基督教会、医院、学校和慈善事业,后代名人迭出。苏州天赐庄李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基督教家族之一。

img

曾祖父李子义

img

曾祖母闻氏

南监理会西风东渐 建福音堂曾祖受教

李氏家族与美国基督教南方监理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South)密不可分。源于英国的监理会是美国众多的基督教流派之一。19世纪30年代,美国监理会分为南北两个派系,北方宗派称美以美会,南方宗派称监理会。监理会本部设在美国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市(Nashville)。1939年,监理会与美以美会重新融合,定名卫理会。

监理会在美国之外的传教事业始于中国上海,属于上海和江浙一带美国基督教四个主要流派之一,在上海开埠之后不久即派遣牧师团队来发展信徒。李政道的高祖父和曾祖父李子义与监理会的渊源始于这段时期。

清朝末年上海称为上海县,隶属江苏省松江府治,县城位于现在的上海市南部十六铺一带。县城由城墙环绕,面积只有两平方公里。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6月英军攻占上海县城。8月,英国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英江宁(南京)条约》,上海县被定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1843年11月,英国驻中国领事正式宣布上海开埠,在上海县城北设立英租界,允许英国人购买租赁土地经营商贸。租界设在洋泾浜河北岸面积约830亩的荒滩,紧邻黄浦江出海口。很快英租界东区的黄浦江滩涂就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商港,也是英国奸商向中国倾销鸦片的主要基地。随着上海英租界的设立,先是英国传教士,随后美国传教士也来到上海,以英租界为基地开拓传教事业。

1848年,美国监理会派遣戴乐医生(Charles Taylor)携妻子和神学士秦右(Benjamin Jenkins)夫妇来上海。这是美国监理会首次向国外派出传教士。两位传教士和夫人所乘坐的小型帆船克林恩号,1848年4月从波士顿港口出发,越过大西洋经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停靠在香港。戴乐夫妇于1848年9月到达上海。秦右牧师因夫人远航期间患重病在香港滞留半年,1849年5月才到达上海。戴乐夫妇抵沪之后,先在上海老县城东王家码头租房居住,后在英租界南的洋泾浜南岸上海县城北门外东北方数百米处(今延安东路和福建东路),购地建造了二层的房舍,作为住宅兼宗教活动场所。

早年来中国的传教士多兼具有医学和教育学背景。他们入境随俗,使用汉名、学汉语、办义学授课、免费施诊,兼负传教、慈善、医疗等多重职能,在学生和病人中发展宗教信徒并培养华人传教骨干。戴、秦夫妇的中文老师是旧式文人刘竹松和妻子。戴乐医生来华不久在给美国母会的汇报信中说,他和夫人除去学习中文之外,还由刘竹松陪同乘船行走于苏南城镇乡村,讲道并散发印制的宣教传单和书籍。

1849年,戴、秦二位用美国教会款项购买了住所附近的土地,建造了一座占地大约一百平方米的小型教堂,取名监理会福音堂(Mission Chapel),成为美国监理会在华传播“福音”的第一个基地。1850年1月,戴乐和秦右正式登台布道。这时刘竹松夫妇正式从佛教徒转信基督教,戴乐牧师在福音堂为他们举行隆重的受洗仪式。为了便利洋泾浜河南的上海县城与河北的英租界民众来往,由戴乐牧师主管的监理会出资建造了一座木桥,时称戴乐氏桥或监理会桥,也称桂香桥,位置在今福建中路和福建南路连接处。福音堂落成的同时,戴、秦夫妇利用住所和福音堂房屋办了一座男生寄宿小学和一座女童学校,这是监理会最早在华开办的学校。学校由刘竹松任国文教师,戴乐牧师和夫人分任圣经、英文和其他课程的教师。学校由美国母会资助,属于救助贫困流浪儿童的性质,不但不收学费,还补贴零用钱。

1852年10月,监理会派遣的牙科医生耿惠廉牧师(W.Cunningham)携妻子到达上海。而秦右因妻子旅途中所患病情加重,不得不携带妻子和六个月的孩子返回美国。不久戴乐牧师也因夫人病重与耿惠廉黯然握别。监理会在中国只剩下耿惠廉夫妇打理。

1853年3月,太平天国攻占南京。9月,上海小刀会趁势武装起义占据上海县城。清军在法国军队的炮火支援下,进攻上海县城北门,监理会桥成了战场。牧师们的住宅和教堂被从城墙上打来的炮弹损毁,耿惠廉医生也受了伤,传道终止,学校停课,学生都随父母逃亡。耿惠廉写信给美国母会汇报,并在美国报纸上刊登消息,对号称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国运动多有批评。

监理会在中国初创的传教事业因战乱而受挫,身在美国的秦右教士却一直在努力使监理会总部支持在中国继续传教事业。秦右夫人回到纽约后不久即病逝。1854年,秦右牧师和他新婚的妻子乘阿瑞尔号帆船再赴上海。与秦右夫妇随行的还有传教士吉姆斯·蓝柏、唐雅各(James Belton)、医生雷大卫(D.C.Kelley)和夫人们。1854年9月17日,他们在清军与上海小刀会攻城战的隆隆炮火中抵达上海,与耿惠廉夫妇会合。

唐雅各和夫人到达不久就患重病,1855年11月离开上海返回纽约后夫人即病逝。两年后雷大卫也因妻子病重返回美国,妻子回美国即病逝。监理会的美国牧师在上海的传教事业开始得很不顺利。除去小刀会和太平天国战火,以及当地政府民众排外情绪之外,当时西方传教士来华染病甚至病故的情况很普遍。疾病也重创了这些有奉献精神的虔诚基督徒。留在上海的耿惠廉、蓝柏、秦右夫妇坚持在洋泾浜福音堂传教经营学校,并用他们的医术服务于平民。能力极强的蓝柏牧师很快就成了监理会在中国传教事业的主力。蓝柏夫人接办福音堂的学校,同时又在上海县城内设立“培养书塾”,为贫苦学生传授谋生的技能。蓝柏夫人在回忆录中记载,她在自己家中招收了十二名女孩,由年轻教师授课。女孩可免费享受午餐,还领取点心费,散课时每人可领取十文铜钱,作为荒废家务之补偿。但这几所教会学校规模很小,课程也不正规。

小刀会起义的主力为定居上海县的福建籍人士。1853年起义被镇压后,上海县政府将福建人迁到县城北门外荒僻的洋泾浜。福建人中的郑姓是大姓,监理会桥的名称逐渐改称郑家木桥。监理会福音堂的名称逐渐演变为郑家木桥福音堂。据蓝柏牧师写给美国母会的信件,蓝柏和秦右夫妇在上海苦心经营数年,在忠实信徒刘竹松的协助下,追随者或者接受救助者虽然不少,但是仅有十几位符合标准的受洗信徒。为了保证教会的信誉,监理会接纳信徒的标准很严格。有资格受洗的信众除了要熟悉教义之外,还要求人品优秀、能力出众。

据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入华百年大会文集《监理会中国百年》(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1807—1907)记载,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义是蓝柏牧师到达中国之后最早的追随者。当时他尚年幼,就读于福音堂的男童学校。李政道的曾祖母闻氏也是女童学校毕业生。

img

从郑家木桥向西遥望东新桥,昔日繁华的洋泾浜是李政道曾祖父青少年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地方

在监理会牧师们初到之时,洋泾浜是黄浦江的支河,长约两公里,宽十余米,两边都是滩涂和农田。1849年,上海县城北到洋泾浜之间的区域成为法租界,与洋泾浜北的英租界隔河相望,郑家木桥成为英法租界之间的交通枢纽。依仗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借助鸦片和其他大宗商品贸易,再加上太平天国十年战乱,江浙皖各地难民大量逃入,英法租界逐渐成为繁华都市。洋泾浜也从不起眼的小河沟演变为热闹的街市。河边条石堤岸上装着铁栏杆,南北两岸修起了两条煤渣马路。英租界所在的北侧叫松江路,法租界所在的南侧叫孔子路。各种各样的中式庭院、西式楼房沿路鳞次栉比,中西人士居住其间。郑家木桥下商船停泊,桥上人来车往,衍生出的“郑家木桥小瘪三”这一曾经流行上海的俚语,就是描述流民、帮派和乞丐借英法租界警察不能越界执法而横行于洋泾浜两岸的盛况。洋泾浜在1914年被彻底填平修路,位置大致与现在的上海延安高架路吻合。

1852年离开上海回到美国的戴乐医生出版了《旅华五年记》(Five Years in China)一书,其中记述了1850年11月他身穿华服由刘竹松陪同乘小船,从上海出发沿苏州河西行穿越太湖,历时两天到达苏州府,游览了中国东南明珠苏州。三千年前,周朝高祖古公img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以苏州为都城建立吴国,自此苏州成为中国东南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是无数帝王将相、商贾士绅、文豪骚客的历史舞台,也是中国农耕、织造、工艺的源头之一。苏州城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苏州府,以及长州、元和、吴县三县的县衙门所在地,是二百多万人口的繁华大都市。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典雅,商业繁荣,民风淳朴,赢得了这位洋教士的赞叹和喜爱。当时英租界刚刚在荒凉的黄浦江边芦苇荒滩上设立不久,人烟稀少。此行对监理会后来决定向苏州扩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戴乐牧师离开苏州后,沿大运河北上一直到达了北京城。

1858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其中第二十九款是:“耶稣基督圣教,原为劝人行善,凡欲人施诸己者亦如是施于人。嗣后所有安分传教习教之人,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凌虐。凡有遵照教规安分传习者,他人毋得骚扰。”随后签订的《中美和好条约》第三款中也明确规定,耶稣教教士可以在通商口岸之外自由传教。鉴于上海传教事业发展缓慢,在获得了在租界外合法传教权利之后,监理会抓紧时机策划向苏州府发展。据记载,1859年蓝柏携夫人由刘竹松陪伴,持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颁发的通行旗帜,从上海乘船前往苏州府一路考察传教。由于民众排外仇外情绪严重,又缺乏对基督教义的了解,此行响应者寥寥。

img

监理会牧师蓝柏夫妇和刘竹松夫妇乘船沿河向民众宣讲基督教

1860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在华教士经济来源断绝陷入困境。蓝柏夫妇先返回美国,耿惠廉夫妇也于1861年9月回国,教会业务由少数留在上海苦撑的牧师维持。这些牧师多兼职谋生,例如秦右去美国领事馆当翻译,另一位1860年来华的林乐知牧师(Young John Allen)在上海广方言馆(清政府官办外语学校)任教职,并兼江南制造局翻译。林乐知后来在上海租界创办英文报刊《万国公报》,与政界、商界、文化界上层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后来监理会在上海的发展打下基础。此间李子义尚未成年,在上海的经历无从考证。

曾祖父迁居苏州府 携长子受洗鼓楼旁

1865年蓝柏夫妇重返上海,和已成为上海滩名流的林乐知一起重整监理会在华事业。经过十几年太平天国运动,江浙一带城乡萧条凄凉。在与曾国藩兄弟和李鸿章统领的清军惨烈的三年多争战中,整个苏南地区的人口从三千多万骤减为一千多万。苏州府1860年被太平天国李秀成攻占,城市人口在战火中损失了一多半,战乱之后开始重建。蓝柏牧师请示美国母会后获准向苏州发展。据《监理会中国百年》等监理会文献记载,上海监理会首先派往苏州的是曾在上海英租界追随蓝柏牧师多年的殷近山和李子义。

在大多数中文苏州监理会历史研究文献中,殷近山被称为殷勤山。《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入华百周年纪念册》中收录了李月img的《曹子实校传》,其中有一位名叫殷近山的牧师的简历。据此可推断,殷勤山的名字是谐音误传,正确的名字应为殷近山。曹子实是蓝柏夫妇的养子,曾被蓝柏夫人带去美国,1869年回到上海之后被派往苏州协助殷近山和李子义。据《苏州市志》登载吴竞先生的文章《监理会晚清时在苏州的活动》等文献,殷近山是苏州富商,在上海听蓝柏讲道而受感化,1856年于上海入教,是受监理会施洗最早的苏州人。大约1866年,在蓝柏牧师的劝说下,殷近山与李子义一起迁往苏州居住,成了苏州监理会的创始人。殷近山在苏州城内市中心天赐庄十全街有住宅和店铺,李子义也在附近安家。

李子义是苏州李氏的始迁祖。他为苏州李氏的堂号定名为“沾赐堂”。该堂号的起源应与李子义在苏州城内的天赐庄安家立业,习教、传教、办学有关。李家家谱派字为:“子应骏、道中善、乐为本、义永守”。李子义希望他的子孙成为人中俊杰,道义永守,善乐为本。李子义和夫人闻氏迁居苏州之后,大儿子李应庚(伯莲,即李政道伯祖父)、二儿子李应积(仲覃,即李政道祖父)、三儿子李应柳(叔青)、幼子李应泌(福生)、女儿李秀珠和李巧珠相继在苏州出生。

李子义家族是苏州基督教第一家族,他和他的后代为苏州的现代化所做的贡献彪炳史册。哈佛费正清研究所研究员罗元旭先生近年著书《东成西就》,考证了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七个基督教家族,包括厦门圣公会创始人黄光彩家族、山东颜惠庆家族、后代中出了宋氏三姐妹的安徽倪氏家族、安徽滁州王际堂家族等。其中,李子义家族名列第六。

1844年出生的李子义经四代传承,到曾孙李政道这一代,已经繁衍成了一百三十余人的大家族,到目前应当已传到第八代,李子义的数百名后代子孙和姻亲遍布中国大陆、美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家族,对中国早期基督教发展,现代西方教育的传播,政治、经济、医学、文化均有相当的影响。李氏家族的后代中,出现了创办东吴大学的教育家,主持苏州圣约翰教堂三十年的宗教领袖,创办苏州、常州第一所现代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的事业家,创办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家,担任“中华民国”中国银行钞票发行局长的金融家,协助杜月笙创办上海船业的巨贾,为国捐躯的抗日飞虎队英雄,在上海租界办抗日报纸被日伪特务枪杀的英烈,经营化肥进口的富商,中国近代著名的钢琴家,创立华尔街最著名的富达基金(Fidelity)和花旗集团(City Group)的美国金融家。后代中,学者教授更是比比皆是。李子义牧师的重孙,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开创了物理学新纪元的李政道,更使得李氏家族享誉世界。

前面提到过的曹子实(1847—1902)与李子义关系密切,是监理会在苏州发展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曹子实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中的传奇人物,与山东颜惠庆家族有姻亲关系。他的后代中出现了不少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人物。据《亚洲美国人百科全书》(Asian American Enyclopedia)一书中收录的曹子实小传,曹子实是浙江嘉兴人,父亲是医生。他是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三岁亡母,九岁亡父。父母双亡后,他在父亲朋友家住了七个月,后与二哥一起到上海找寻母亲去世后被父亲带到上海的四哥约瑟夫(Joseph),结果四哥没找到,二哥也失散了。曹子实流浪在上海县城街头以乞讨为生,夜里就住在一座庙宇中。在那里,他碰到父亲生前的一位朋友。此人知道蓝柏夫妇正在物色收养中国孤儿,于是把曹子实介绍给曹子实父亲的另外一个朋友李先生。李先生把曹子实引见给蓝柏牧师。蓝柏夫妇对曹子实印象很好,收养了他,并安排他在福音学堂读书。这时曹子实十岁。曹子实小传中提到的他父亲的朋友李先生,很可能就是李子义的父亲,李政道的高祖父。笔者推测,李子义的父亲和曹子实的父亲均在蓝柏处慕道,因而成为友人。他们与同在蓝柏牧师处慕道的苏州人殷近山也应相熟。曹子实乖巧聪颖、知恩图报,很受蓝柏夫妇喜爱。1859年,蓝柏夫人把1854年出生于上海的儿子蓝华德(Walter Lambuth),以及曹子实和另外一个养子带回美国接受教育。蓝柏夫人在美国养育子女,蓝柏牧师在上海打理监理会业务,期间也曾返回美国。

1859—1869年,曹子实在美国待了10年。具有医生背景的蓝柏夫人,父亲是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中南方军队的一位将军。曹子实曾协助蓝柏夫人从事南方军队的战地救护,是参加过美国内战为数不多的中国人之一。后来,曹子实又被名为马歇尔的牧师收养,取名查理斯·马歇尔(Charles Marshall),在美国南部接受教会教育。战争结束后,曹子实在纽约市打工,1869年乘船返回上海。时年22岁的曹子实已长成一表人才,体魄魁梧,生性乐观。可以想见已经先行返回上海的蓝柏夫妇见到曹子实之后的欣慰之情。蓝柏随即派遣曹子实去苏州教区,协助李子义和殷近山。

自李子义和殷近山迁居苏州以后,蓝柏夫妇经常乘船前往进行传教活动,其间就住在殷近山位于苏州城里天赐庄十全街的家里,利用殷近山的住宅和店铺从事传教活动。当时,中国的官僚、士绅、乡绅和大部分农民对洋传教士抱有很强的怀疑和仇视心理。据监理会文献记载,1869年蓝柏牧师曾从上海来苏州,在市中心钟楼前空地上支起帐篷宣讲,但民众很少响应。已经定居苏州的李子义携两岁的儿子李伯莲受洗,成为蓝柏此行最大的收获。至此,李子义正式加入基督教监理会。

曾祖父慕道点火种 后辈接棒成就大业

李政道曾祖李子义的名字在监理会文献中的英文拼写为Li Tsz-i。监理会历史文献中记载,蓝柏牧师来到中国布道,早期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发展了对基督虔诚能力又极强的李子义。李子义和他的两个儿子,即李政道的伯祖父李伯莲和祖父李仲覃,后来都成了苏州监理会的关键人物。

苏州早期基督教的中文文献称李子义为“纽扣李”,美国监理会的英文历史文献称其为Li,the button maker(制作纽扣的李)。李子义迁往苏州后,在天赐庄钟楼,即苏州古城东葑门内的文星阁以制作出售纽扣为生。古葑门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文星阁存留至今。纽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服装饰品,以金、银、铜、宝石、玻璃等材质,采用金属细丝编织或铸造,使用鎏金、雕刻、宝石镶嵌工艺,制作考究精美,技术含量很高。

由于美国内战南方战败监理会母会经营不利,故有近十年时间未向中国派遣传教士。1869年,监理会在中国只有两位美国传教士,即驻地在上海的蓝柏和林乐知。他们两位的妻子是教会的义工。传道基地只有上海、苏州和南翔三个,教会成员一共才五六十位。蓝柏牧师主要依赖李子义、曹子实等信徒维持苏州监理会的业务。

img

老苏州城东葑门内文星阁,又名钟楼

李子义、曹子实等人利用监理会美国母会提供的资金,在天赐庄购买土地建造传教士住宅,并将临时布道场所改建为“养育巷小教堂”。1871年,曹子实在李子义的协助下租用殷近山的房子在天赐庄办起了走读学校,从两个幼童开始,用中文讲授圣经、西学和儒学。第二年学校成为较正规的寄宿制小学,以救助贫苦儿童为主,规模一直不大。这所小学校三十余年后发展成中国著名的东吴大学,即今天的苏州大学前身。1872年,监理会苏州教区的布道场所扩展至木渎、img直。

img

苏州监理会天赐庄十全街的“养育巷小教堂”

天赐庄在苏州老城葑门内,据传古代为苏州大户人家的庄园。“天赐”的名称源于公元450年前后,南朝刘宋时期的刘敬叔所著的神怪传奇《异苑》。该书收罗了古今怪异之事三百八十三则。其中卷八第二十三则徐女复生,讲述了吴县(今苏州)才子章沉和名门大户徐家小姐秋英两个青年人相爱不成,死后在阎王殿外面相遇结缘,分别复生又奇遇成婚的故事。故事中,他们的儿子被徐女的父亲起名为“天赐”。天赐成年后继承徐家产业,遂有了天赐庄。另一个关于天赐庄的传说来自苏州市志的记载。南宋初期,皇帝将此处田庄赐予大将韩世忠,故名“天赐庄”,又称“韩园”。天赐庄名称的来源,不知哪种说法更可靠。不过从上海迁到苏州的监理会,喜欢这个吉利的名称则毫无疑问。天赐庄成为监理会在苏州为“天父”传道的基地,是天赐的巧合。

美国内战结束后,南方政治经济缓慢复苏。1875年,监理会派年轻传教士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1850—1924)医生携妻子来中国。潘慎文是美国佐治亚州人,聪明能干又具奉献精神。自美国医学院毕业后来中国,潘慎文先在上海协助蓝柏牧师,同时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很快就能讲流利的上海话。

1876年12月,监理会美国本部大主教马文(Marvin)访问上海和苏州,返回美国之后为中国传教业务发起募捐。美国肯塔基州的巴芬顿(Buffington)为苏州监理会捐款六千美元,当时是很大一笔钱。1876年,潘慎文被派往苏州负责苏州教区业务,监理会陆续增派男女传教士、医生和教师,自此苏州监理会的事业逐渐扩大。

李子义服务于苏州教会九年后,1878年被美国监理会册封为正式牧师。1880年,费启鸿(美国北长老会在苏州的传教士)和潘慎文合作,用吴语翻译的《圣经》在上海出版。同年,李子义作为监理会苏州教区巡游牧师,参与监理会在苏州府治下的常熟、南翔、嘉定教区的布道、办学、办医院及慈善救助等业务,大约从1885年开始常驻苏州府嘉定县。1886年,美国监理会派遣的独身女传教士雷金贞(Lochie Rankin),在李子义等人的协助下,在嘉定县南翔镇西小桥建悦来女塾,这是嘉定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李子义等人在南翔城厢南门外设立监理会福音堂,同时开办男女小学,由雷金贞任英语教员。1894年,美国女教士高淑贞(Ella R.Goffey)来到中国协助雷金贞办学。附属于李子义主管的嘉定教会的这些小学堂,是嘉定县现代教育的开始。李子义1891年任嘉定教区执事,1893年升任长老,在监理会任职三十余年,1904年六十岁时在苏州去世。李子义在嘉定任职期间,他的子女们在监理会的学校接受教育。其中,长子李伯莲和次子李仲覃长大成人之后成了苏州监理会的中坚。

1880年,蓝柏与潘慎文利用美国母会资金和苏州地方人士捐款,在天赐庄折桂桥畔购买土地,建造了苏州第一座正式教堂首堂,可容四百余人。其正式的名称为耶稣教堂。首堂于1881年建成,其隆重的献堂典礼由蓝柏牧师主持。首堂建成后,曾获清朝江苏省政府赞许。

1882年被派到苏州教区的资深传教士孙乐文(O.L.Anderson)曾先在南翔教会主持业务,1884年调到苏州市。1886年,在中国的美国监理会(包括上海和苏州两个教区)第一次年会上,孙乐文被任命为苏州教区的长老,全面主持苏州监理会业务。苏州基督教监理会业务开始快速发展。1889年,李政道的祖父李仲覃开始在耶稣教堂任职,1910年成为该堂首任华人主任牧师,苏州府教区长,管辖苏州的数个牧境。这是华人首次担任这一职务。

1889年,由美籍监理会女布道全振声主持,由李伯莲具体负责,在申衙前(今景德路中段)购买土地,设计建造了苏州监理会的“二堂”,其正式名称为救世堂。1891年,美国传教士韩明德(A.G.Hearn)在莲目巷口主持建造监理会在苏州的第三座教堂“三堂”,即乐群社会堂,今名为宫巷基督堂,由孙乐文出任牧师。

img

左:李政道祖父李仲覃服务30余年的苏州监理会耶稣教首堂牌匾
右:李政道父辈服务的苏州基督教青年会徽

宫巷基督堂的建筑得益于博习医院的经济支持。苏州博习医院创始人柏乐文医生在自传《柏乐文医生苏州记忆》(Memoirs of Dr.W.H.Park of Soochow)中说:“我感到荣幸的是我从博习医院收入中预付资金,帮助李伯莲在苏州城中宫巷购置了一片土地,得以建筑一座辉煌的教堂。”随着教会业务的发展,苏州教区活跃信众超过千人。清朝江苏省和苏州府治的官员对监理会的各项业务都给予大力支持。

1915年,监理会在教区长李政道的祖父李仲覃的主持下,拆除首堂,新建可容纳800余人的圣约翰堂。如今,苏州监理会在天赐庄的三座教堂百余年来历尽沧桑,近年由政府出资整修,依然服务于苏州基督教会。

img

清朝江苏省和苏州府官员在孙乐文、李仲覃牧师等的陪同下视察苏州耶稣教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