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逃离上海开启求知之旅
在赣州那段孤独无助的岁月,在敌机轰炸之下的逃难路上,环境再危险再艰苦,还是想办法要鼓励自己生存下去。怎么鼓励自己呢?每一个个人都有生存的意义。都是生命,可我跟蚂蚁不一样,我可以了解这个宇宙是怎么演变的,世界万物遵循什么规律,而蚂蚁不能。
——李政道
兄弟相伴逃离上海 永别父亲去大后方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夏威夷珍珠港对美国不宣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几个小时之后,日军进袭上海英法租界,上海全城沦陷,孤岛偏安不再。
2004年,李政道的表弟杨麟策划并投资九十万美元,与上海电视台合作拍摄了15集纪录片《去大后方》。为拍摄这部史诗,电视台采访了一百四十五位亲历了这段历史的社会各界人士。纪录片描述了企业家、知识分子和普通市民,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工业实力,辗转千里、抛家别子、背井离乡向大后方转移的艰难血泪路程。亲历那一段历史的南怀瑾先生,改写了清代戏曲家李玉的名篇《千钟禄》作为影片的主题曲: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去大后方
历尽了
渺渺途程
漠漠平林
垒垒高山
滚滚大江
似这般寒云惨雾和愁苦
诉不尽国破家亡带怨长
雄城壮
盼江山无恙
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1941年12月8日上午日军开进上海英租界
影片中记录了崇道、政道兄弟逃离上海去大后方求学的艰辛。1941年12月22日,李政道和二哥崇道告别大上海,到1944年暑假,李政道在重庆见到母亲、姑姑、姑父和表弟杨麟的时候,已是衣衫褴褛、形销骨立、如同乞丐。这一路他走了差不多三年。在《去大后方》中,李政道面对镜头回忆了六十多年前那永生不忘的一幕。1941年12月8日上午,日本军人荷枪实弹闯进了东吴附中授课的沐恩堂配楼,把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学生赶出了教室。东吴大学附属中学被迫停办,师生四散。此后,沐恩堂成为侵华日军的海军司令部,礼拜堂成了马厩。
李政道和哥哥李崇道商定绝不在日本人的凌辱下生活,决意离开上海去浙江南部国民政府控制区。李崇道当时正读东吴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设在浙江东南山区龙泉县的分校是他的目标。他在《去大后方》纪录片中说,父亲李骏康对崇道和政道兄弟两人十分担心,怕目睹了日本侵略军暴行的两个武功高强、血气方刚的青年,在街上与日本侵略军发生冲突造成惨剧,便也支持兄弟二人南下去国统区暂避一时。1941年12月22日正是圣诞节前夕,刚满十五岁的李政道跟着十八岁的哥哥加入了逃避战乱的难民队伍。一路上兵荒马乱,乘火车离开上海会受到日本军警的搜身,国军也设有关卡盘查过往行人携带的物品,还常有土匪掠夺钱财。两兄弟原来只是想临时避难,并没有计划长期远离父母家乡,便没有带很多钱,行囊里仅有简单的行装和钟爱的数学、物理书籍。崇道天生身材魁梧体格强壮,常常庇护年幼文弱的政道。两人相依为命,迎着不确定的未来,乘火车南下踏上了逃亡的旅程。清心中学预科读了两年,国光中学借读一年,东吴大学附中读了三年半,算起来李政道总共在上海读书六年半。
李政道在《去大后方》纪录片中说,他当时刚满15岁,只是一心想离开日本侵略军的统治,并没有意识到时局多么危重,觉得只不过是去日本侵略军还没有占据的浙江西南部暂时避乱,还幻想等时局好一点再跑回上海看望父母,没有想到这次逃亡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谁知此去艰难险阻千万里,最后竟远渡重洋到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再回上海要等到三十年以后。父子道别之后,李政道再也没有见过父亲。
15岁英气勃发的少年李政道
形势紧急中途失散 贫病交迫孤身逃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除英法租界属于中立区之外,全部处在日军控制之下。随即日军重兵占领杭嘉湖三角洲。1937年底,为防日军过钱塘江,中国军队炸毁了刚建好的钱塘江大桥。日军占领杭州后成立了伪政府,中日军队隔钱塘江对峙。1940年,日军从沿海向内陆攻击浙江东南。国军在钱塘江南的萧山、绍兴、宁波沿海地带,和日军展开攻防战。浙赣铁路的东段被日伪军控制,作为军事行动的运输线。中国军队和游击队经常袭击守卫铁路的日军,干扰铁路的运行,火车时通时断。
从上海乘火车到杭州比较容易,但到国军控制区却很艰难。乘渡船过钱塘江要靠江边村庄里的渔船或者私商货船,付钱给船主夜半偷渡。过江后要走浙赣铁路继续向西南,经过金华、衢州到浙江和江西边界的江山火车站,再设法穿越日军封锁线,才能到达国军完全控制的浙赣山区。李崇道在《去大后方》纪录片中解释说,逃难中形势非常危急,一天正好有火车,可是他的钱只够买一张火车票。李崇道就把李政道托付给了他的一个同学,让李政道先行逃走。兵荒马乱中兄弟俩分手了,再见面已是一年多以后了。李崇道孤身一人辗转到达浙江省西南山区,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借读化工系,仅仅几个月后他又不得不再次逃亡。
1942年4月18日,为震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美军飞机从航空母舰起飞,首次轰炸日本东京、名古屋、神户等重要城市(即著名的杜立特计划)。返回的美军飞机中,有一部分降落于浙江南部丽水、衢州、玉山等机场。1941年5月,日本侵略军在恐慌中开始了疯狂的浙赣战役。很快日寇进逼浙江西南,临近龙泉的松阳县沦陷,龙泉分校紧急迁往福建山区避难,李崇道则随部分师生向西南大后方逃难,最终落脚广西。李崇道在桂林参加了1942年7月广西区的全国统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设在柳州郊外沙塘的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父亲李俊康后来知道了抱怨道:学什么兽医!李崇道解释说,他本是名校东吴大学物理系荣誉优秀生,在龙泉浙大又上过几个月的化工系,报考任何系科都没有问题。可是当时他身无分文,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费用全免,还有生活补贴。
那边李政道下了火车等不到哥哥,又无法与上海的父母联络,火车站黑压压挤满了人混乱不堪,所带的有限的钱也用完了,他只能随着难民流亡。1937年抗战全面开始之后,国民政府在浙江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山区留守大约五年,日本军队顾之不及,有不少中学和大学迁移到那里临时办学。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侵略军发动浙赣战役,从东南海上、西北边陆地几个方向发起攻击。李政道在《去大后方》采访中说,当时浙江、福建一带的大学、中学和难民都在迁移。冬季的浙江山区阴冷潮湿,他孤身一人没有钱,没有食物,没有行装,也没有固定的旅伴,碰到流亡学校的队伍就跟随一段。
李政道长途跋涉数百公里崎岖的山路,1942年2月到达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绣溪镇(现何家乡)樊家村。浙江省教育厅刚刚在那里成立了收容流亡学生的省立中学第三部,也称“常山临时中学”。学生凭流亡前原学校证明,再经过分班考试可以免费入学。李政道到达的时候学校春季班已经开学了,只能跟随高中二年级借读。常山临中的教室设在樊家村口几座民宅的大厅里。学生借住樊家村和邻近的江家村村民家中,墙壁两侧搭了上下两层统铺。常山临中的学生一律免缴学杂膳宿费,吃的是糙米饭和几乎无油的蔬菜,条件虽差,但给了李政道恢复体力的机会。
浙江衢州常山县樊家庄明代的樊莹尚书牌坊
李政道到达常山樊家村没多久,1942年5月,日军沿浙赣铁路和富春江向西快速推进,直指常山临近的战略要冲衢州,同时在沿线疯狂轰炸。常山临中不得不解散,学生纷纷向江西、福建、皖南、浙南等地转移。李政道离开浙江常山,南下闽北山区,走过福建建阳、南平、永安,以及江西瑞金的深山野岭,一路上风餐露宿,食物靠流亡学校的安排和好心人接济。这是几百公里的更加艰难的山路,由于饥饿加上疲劳,李政道染上了严重的疟疾和疥疮。此时李政道并不知道二哥李崇道也在逃亡的路上。比起李政道盲目地孤身逃难,李崇道跟随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向大后方的转移要幸运得多。
李政道在《去大后方》中说,他的疟疾是恶性的,发高烧四十摄氏度以上,温度下去了,就开始止不住地全身剧烈发抖,连续抖上一两天都止不住,熬过来之后,过几天又会复发。逃难路上没有医药,疟疾又反复发作,好不容易走到了江西赣州,李政道实在走不动了,就停留下来,被政府设置的流浪难民和学生救助机构收留,治疗疾病恢复体力。
生命可贵异于蝼蚁 《普通物理学》悟人生
经过长途跋涉,贫病交加身无分文的李政道滞留在赣州。赣州县城由宋代古城墙环绕,赣水和章水在这里交汇成为赣江,向北流向长江。1942年春天李政道到达时,赣州已是蒋经国在赣南执政后期。赣南是江浙闵战区的后方,尽管有日本侵略军的飞机频繁轰炸,仍然相对安定。敌占区来的难民和流亡学生由安徽宿松经九江、南昌到临川再南下,或者由福建建阳、邵武等地到临川再南下。大家汇集赣州停留避难,或者以此作为中转站,经粤北韶关再由铁路逃难到西南各省。
李政道在《去大后方》中说,他首先要想办法维持生活。那时候日军飞机一到下午三四点钟就来轰炸。空袭警报一响,赣州城里茶馆的人都要出城,经过贡水河上的浮桥到城东山里的防空洞避难。李政道就跟一家茶馆老板说,敌机来了你去躲轰炸,我给你照看茶馆,只要客人吃剩的东西让我吃就行。李政道把茶馆收拾得井井有条,后来旁边的茶馆也让他打理。初到赣州,他就靠这个维持生活。空袭警报一响,茶馆的人出城逃难去了,敌机投炸弹下来他便去救火。茶馆旁边有一个空场,日本飞机飞得很低。李政道躲在大树底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戴着飞行头盔和眼镜的飞行员用机关枪在扫射。李政道说:好家伙!我看见他,他也应该能看见我。不过也许他的速度快没有看清楚。李政道把自己缩得像个球一样,表面积越小越好。树叶子被子弹扫落一地,人倒没有受伤。
1943年夏天,李政道的生活才略微安定下来,疟疾等疾病逐渐痊愈,除去到城里茶馆帮忙,闲时他就在市图书馆读书。1939年蒋经国就任赣州专员之后,在赣州县城里建立了一座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图书馆,命名为“新赣南图书馆”。瑞典诺贝尔奖官网总编辑阿达姆·史密斯(Adam Smith)2007年采访了李政道,视频收录在诺贝尔官网中。史密斯问李政道:战争时期,在逃难过程中连生存都很困难的情形下,你怎么可能靠自学理解掌握必要的知识,走进物理科学的殿堂?李政道回答:数学对我来说很容易,从前提假设出发,直到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很自然,但是物理学就不同。李政道在逃离上海时对物理学知识了解不多,他是在流落赣州的时候,偶然读到一套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教授所著的《普通物理学》大学教科书,才对物理学有了深刻认识。新赣南图书馆二楼收藏有一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其中物理部分就是萨本栋先生的《普通物理学》上、下册。李政道靠自学这本书打下了物理学基础。无独有偶,他未来的导师费米教授,也是在青年时代通过自学一套物理教科书,掌握了物理学的方法。
赣州古城东门外贡水上的浮桥
蒋经国新政时期建造的新赣南图书馆
萨本栋教授的著作《普通物理学》:李政道靠自学此书打下了物理学基础
李政道对史密斯说,他在新赣南图书馆读大学物理教科书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他读到牛顿力学三大定律时感到非常新奇。原来这个复杂宇宙天地间居然可以有普适的定律!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形下,他边读书边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去想。他觉得第一定律(物体无外力之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和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都很好理解,但是对于牛顿第二定律f=ma却感到费解。这个简单的方程式的等号左边是牛顿定义的力f,右边是物体的质量m乘以加速度a。力是未知的,加速度可以测量,这个质量m是什么,这算是什么定律呢?但是教科书中却说这个方程是牛顿对物理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李政道说他经过反复思索,终于领悟到方程式右边的质量m可以由万有引力定律来确定。这样牛顿第二定律就好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的是物理学称之为“惯性质量”的质量,万有引力所确定的是“引力质量”,两者等价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史密斯对于李政道初涉物理学就有这样深邃的思维感到意外,便问:当时你年纪多大?李政道略微想了一下回答:16岁。
李政道说,这是他与那些“幸运”地享受了正规教育,被老师教会了如何思考的青年人所不同的地方。他不是被别人教会思考的,而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的。对于物理问题,他总是要自己先想通了,想通了才可以把握住,才可以推广,去解决其他物理问题。
伏案苦读:新赣南图书馆内景
在新赣南图书馆里,李政道初步掌握了研究物理学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了自己特有的对物理概念的敏感和洞察力。他慢慢地了解了自己学习数理科学的能力,对未来也有了信心。李政道的数学和物理天赋极高,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尤以视角独特、对于物理问题敏锐和极强的洞察力而知名于世。
李政道常说,他学习和研究物理学,并不怎么看文献。对别人的研究文献,他只是粗略扫一下题目摘要,看明白了问题在哪里就行了。然后就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整理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他和他后来的导师费米教授一样,对整个物理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并不需要死记。别人看起来很复杂的理论和公式,他们在需要的时候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从头到尾推导出来。在李政道学术研究生涯中,他的这种能力常常使其他物理学大师感到叹服。
萨本栋先生是中国物理教育的先驱,所著的《普通物理学》是中国第一部中文版大学物理教材,为所有民国时期大学物理课程所采用。1933年出版后多次再版修订。此书水平很高,包含了世界上最新的物理学进展,例如新发现的正电子、中子、人造放射性元素,等等。1951年,萨本栋在厦门大学校长任上英年早逝。半个世纪后的2001年,厦门大学向李政道任主任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表达了希望能敦聘李政道为名誉教授的心愿。高科技中心的秘书回答:我可以告知李先生,不过希望不大,因为国内很多名校在争,李先生都谢绝了。意外的是李政道接到厦大的请求马上就同意了。2001年5月,厦大在北京举行了敦聘仪式。戴上厦门大学校徽的李政道先生说:“我很早就知道厦大,厦大是很好的大学。40年代我读的《普通物理学》一书就是厦大校长萨本栋先生著的。这本书对我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新赣南图书馆读书的李政道,不仅收获了数理科学知识,也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李政道在《去大后方》的历史纪录片中面对镜头说:“当一个人生存很艰难困苦的时候,你问他(她)活着有什么意思,为什么活?在战乱和饥荒中到处都在死人,死跟生是很近的,总要有一个动力让你觉得要活下去。对我来说是什么动力呢?我看了那套商务印书馆的大学教科书,知道了自然界居然是有定律的!所以觉得人生研究一下这个倒很有意思。在赣州那段孤独无助的岁月,在敌机轰炸之下的逃难路上,环境再危险再艰苦,还是想办法要鼓励自己生存下去。怎么鼓励自己呢?每一个个人都有生存的意义。都是生命,可我跟蚂蚁不一样,我可以了解这个宇宙是怎么演变的,世界万物遵循什么规律,而蚂蚁不能。”
多年以后李政道和家人一起到敦煌旅行,汽车在沙漠里抛锚停下来修理。家人竟然发现沙漠里有蚊子,四处寻找发现了一处很小的水洼,大概是不久前下雨后残留的。这让李政道非常感慨。虽然只有一点点水,但为一个生命的孕育和出生提供了可能。抓住了这一点点机会,一个生命就看似偶然地诞生了。李政道在新赣南图书馆读书自学中,顿悟到生命的价值所在,他的人生目标就此改变。
赣州联中夯实基础 苦心志方能担大任
在赣州,李政道试图进入省立赣县中学。公费的省立中学名额有限,且不接受插班生。李政道去找教育局长阮冠英争取,但未能成功。阮局长是李政道后来在西南联大的恩师吴大猷夫人阮冠世的弟弟。当时李政道并不认识这位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