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组建高射炮学校

蓝天卫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成立 作者:王金锋 编


二、部队建设

●赵尔陆参谋长突然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对程明和蔡爱卿说:“我受四野兼中南军区首长的委托,宣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的命令!”

●团首长在下达命令时,不像往常那样严肃果断,使用了“可能”这样一个显然不太适合部队使用的词语。

●茫茫的夜空,探照灯光束、高射炮与驱逐机发射的炮弹曳光,交相辉映,十分壮观。

组建高射炮学校

1952年夏天,新中国的恢复与建设工作火热地进行着。

8月初的一天,在甘肃临洮的西北军区第四军任副政委的李赤然接到西北军区张宗逊副司令员的电话,通知李赤然到兰州领受新任务。

李赤然去兰州前,张宗逊副司令员当面指示:“防空部队是我军新成立的,需要大批干部,军委决定将第四军军部划归军委防空兵司令部。军委命令由你带领军部到防空部队报到。”

最后,张宗逊副司令员强调说:“军委防空兵司令部要什么就给什么,毫不含糊,我们坚决落实军委的决定,你立即到军委防空司令部领受具体任务。”

这个任务来得非常突然。就在不久前,李赤然接到命令,第四军改编为轻装军,军里的领导干部另行分配工作,李赤然被调到军委三部任政治部主任。

就在李赤然即将赴北京上任的时候,他又接到了张宗逊副司令员的这一命令。

步兵领导到防空军工作,这让李赤然有些摸不着头脑,到防空军干什么工作呢?

但是,多年的军人生活早已养成了李赤然服从组织分配的习惯。李赤然作为共产党员,始终把服从革命需要当作一个共产党员最起码的条件。接到命令后,李赤然没再多想,精神振奋地准备到北京去接受新任务。

第二天,李赤然来到北京,被军委防空军司令部安排到地安门附近的棉花胡同的一所民房里住下。

当时防空兵司令部还没有招待所,伙食自理,他就到街上吃油条、豆浆等,打发一天三餐。

在到北京的第二天,军委防空部队的周士第司令员便同李赤然谈话。他说:“防空部队需要大批干部,特别是优秀干部,第四军的各类干部在防空部队将有用武之地。”

周士第详细地传达中央军委和彭德怀、刘伯承等领导同志关于成立防空部队的战略意义等一系列指示。

周士第在交待李赤然的具体工作时说:“全国大陆虽然解放了,但我军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防空部队的成立就是加强我国防空体系的建设。松花江小丰满水电站防空保卫战的胜利,使我们避免了重大损失。”

“培养大批高炮和其他防空干部也是适应抗美援朝作战的需要。蒋介石靠着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经常派飞机骚扰上海等一些重要的沿海城市,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我们必须培养出大批掌握高炮技术的指挥员、战斗员,加强我们的防空力量。”

“这次军委决定派你和原第四军副军长孙超群同志去上海,以第四军为基础组建高射炮兵学校,就是为了完成这个光荣任务。彭总、刘总都很关心我们这个学校。校址设在上海,还可得到陈老总的直接指导。”

李赤然站起身,一边敬礼,一边坚定地说:“保证完成军委交给的任务,请司令员同志放心。”

周士第高兴地拍了拍李赤然的肩膀,然后将他送出房间。

李赤然走出了军委防空军司令部,就回到住地,之后在北京稍作停留,便乘火车赶回甘肃临洮部队驻地进行传达和动员。

此时,第四军的干部战士们正处于原任务撤销,主要负责同志另行分配,新任务不明确的状态,人员思想比较混乱。

李赤然根据这个情况,决定应立即进行动员,统一指战员思想,坚决按军委命令,执行新的任务,并初步研究了部队思想教育方案。

李赤然首先向军政治部主要负责同志传达周士第司令员的指示,使大家在思想认识上统一起来,跟上上级领导的思路。接下来,他又同参谋长、后勤部长交流了看法,决定了具体的动员事宜。

接着,动员工作全面展开。各部门领导同志负责本部门的动员工作,政治部负责组织实施军直属各部队的动员工作。整个动员工作由上而下逐级展开,思想工作做得既深又细。

经过短短几天深入细致的动员教育之后,具有高度党性和为人民服务思想、为国防献身精神的官兵很快统一了认识,部队转换任务,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决心为祖国的防空事业,南下上海,组建炮校。

9月6日和9日,军直人员由李赤然率领,分两批从甘肃临洮出发,乘汽车到陇西,再改乘火车去上海。途中行军指挥工作由参谋长等组织实施。

由于部队组织周密,2000多人的队伍和大量物资无一受损,于16日安全到达目的地,进驻上海江湾五角场营区。高射炮兵学校开始组建。

1952年9月下旬的一天,军委防空部队副司令员谭家述、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陈华堂等受到陈毅市长的亲切接见。

陈毅爽朗地说:“久闻第四军这支陕北红军的老部队是一支作风很顽强,很能打仗的英雄部队,现在军委命令你们到这里创办高射炮兵学校,上海市表示全力支援,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江湾五角场的5个角就给了你们3个多角嘛,还有什么要求,提出来,我们可以解决的绝不推辞。现在蒋介石的飞机经常骚扰、空袭上海,我们很需要有一支高射炮兵队伍教训他们。”

陈毅同志还风趣地说:“假如再有敌机空袭,五角场的防空就由你们包下来了。”

接着,陈毅要求,创办中要克服困难,尽快地把学校建立起来,培养高炮、防空专业干部。把他们很快输送到急需要这方面人才的抗美援朝前线和各个城市,保卫祖国的领空。

陈毅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同志的建校热情。

不久,李赤然又随同萧克同志等到南京军事学院参观,聆听了刘伯承院长关于办军事院校的精辟见解。

刘伯承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正规的综合性军事指挥学院,在创办军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刘伯承对李赤然等人说:

现在仗打得少了,就要抓人才,办学校,培养干部。他说,办好学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有好的教员,师不高,弟子拙。就像办医院,没有高明的医生是不行的。其次要有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办学校还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

刘伯承同志对防空部队建设表示亲切的关怀。他说:

防空部队的建立是彭老总根据朝鲜作战经验提出的。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防空部队迅速壮大起来,办学校,培养专业干部是个好办法,军委的决定是很英明的,希望你们尽快地把这所学校办好。

李赤然、孙超群等人表示,一定不辜负军委的重托,坚决办好我军第一所高射炮兵学校。

回到部队驻地,李赤然和孙超群开始为创办学校奔忙。

1952年10月1日,在上海江湾五角场全校庆祝国庆3周年暨学校成立大会上,校长孙超群宣读了军委组建高射炮兵学校的命令,并进行了合编的动员。从此,一所专门从事培养我军高射炮兵专业人才的学校诞生了。

高射炮兵学校的机构建设工作大体上经过分编、合编和整编三个阶段。这一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干部的合理使用,以充分调动全体同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基础。

首先,按照军委防空部队党委《关于第四军军直及第三防校机构人员之调配计划》的要求,把需要从第四军军直和第三防校拨往南昌防空学校和军委防空兵司令部的机构及人员分编出来。

所谓“合编”,就是把原四军军部和第三防校各自的机构撤销,按军委防空部队党委所拟定的高炮学校编组计划,把学校的机构建立起来,把所有人员基本上归口编配到各机构中去,并指定了各级负责人。

这样,一个统一的学校组织机构就初步建立起来了,人员各就其位,思想稳定,工作、生活开始走上正轨。

在合编的基础上,根据军委防空兵司令部颁发的《高射炮兵学校编制草案》进行整编。在整编中,对某些机构、少量人员作了调整,按照编制建立了各级机构,基本上配齐了干部,并召开了排以上干部大会,正式宣布了全校编制和干部名单。

学校各级机构的建立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1952年11月,防空部队副司令员谭家述同志在庄严隆重的授旗仪式上向学校授予了军旗。

出版《防空杂志》

1954年5月,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扁担胡同里多了一群军装干净整齐的军人,与人们常见到的一身硝烟气息的军人不同,他们显得文质彬彬,有的戴着眼睛,有的在上衣口袋里插着钢笔,说话时也不像作战部队的官兵那样大嗓门,而是慢条斯理,显得温文尔雅。

这群风格独特的军人引起胡同里老百姓的好奇。

有人扒着门口往里看,只见里边有5间敞亮的正房,军人们在伏案写着什么,东西两边的厢房传出孩子的笑声和哭闹声,一个个小炉子上咕嘟咕嘟地烧着开水,几个穿便装的女同志在忙着什么。

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兵营,到像是老百姓的大杂院。消息传开,老百姓们更奇怪了。转眼到了8月底,这个闷葫芦终于揭开了。

这天,几辆大卡车来到四合院门口,从院子里往外搬东西,军人们脸上喜气洋洋,院里院外地忙个不停。

朝鲜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军民关系相当和谐,所以街坊邻居们都赶来帮忙。有人问一个拿着一摞书往出走的军人,“你们到底是什么部队啊?”

军人说:“我们是防空军。打飞机的。”

那个人疑惑地看了看军人戴着的眼镜,“飞机飞得那么高,你能看得到吗?”

“哈哈”军人意识到了那个人说的意思,笑了起来,“我们不是作战部队,我们是编杂志的。反正也要搬走了,也不怕泄密了。我们编的是《防空杂志》……”

这个人终于明白了,原来,这是些用笔“打仗”的兵。

《防空杂志》是防空兵的第一本内部综合性杂志。1954年2月2日,防空部队党委决定出版《防空杂志》。杂志的名字最初还费了一番脑筋。

在防空军常委会议议论时,有人提议叫《人民防空》,还有人提议叫《人民防空军》,还有人干脆提议叫《防空通讯》。

究竟哪个名字好呢?后来,大家考虑:《人民防空》没有军队特色;军委还未把防空部队定名为“防空军”,《人民防空军》不妥当;致予《防空通讯》则限制了杂志的内容;如果仅仅作为工作通讯,那就显得单调了。直到杂志创刊号出版前的一个月,6月7日,《防空杂志》才正式定名。8日,防空部队党委作出“关于出版《防空杂志》的决定”。

杂志编辑部成立时,因为在总部机关没有多余的房子,所以就在扁担胡同找了个四合院。四合院距防空司令部机关大院北锣鼓巷有1公里,距南锣鼓巷食堂有半公里,来往确实不方便。加上家属做饭、孩子哭闹,实在不像个办公的地方。

杂志社后来搬进了机关大院,开始在礼堂大门口的门房里办公。杂志社的编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1954年8月20日,《防空杂志》正式创刊。朱德同志为《防空杂志》题了词:

建设现代化的人民防空兵,保卫国防。

杂志开设的栏目较多,如:“工作研究”、“政治教育”、“作战训练”、“部队动态”、“经验交流”、“译文”、“资料”、“批评与建议”、“杂文”、“小品”、“三言两语’等栏目。

此外,还有根据各个时期中心任务而设的“战役集训”、“整顿支部”、“志愿军防空作战经验”、“俱乐部活动”、“兵器维护”、“分队训练”、“革命竞赛”、“党团建设”等不定期的小栏目。

在内容上,杂志上不仅有党委领导的决定、要求,而且各兵种、各部门都有自己的“阵地”,既有工作指导和交流经验的报道,也有军事知识、资料以及反映部队生活的小文章。

1955年7月,防空部队召开党的第一次代表会议,编辑部研究,应以重要篇幅报道会议情况,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早就准备写一篇有质量的社论。

这任务交给了参加会议报道工作的袁亮同志。社论写成后,编辑部进行了讨论,而后修改、誊清,送交领导审查。

3天后,刚上班,接到防空部队党委办公室秘书的电话;“杨成武司令员要杂志社来个人,研究社论的修改问题。”

社长和总部经过商量,决定让执笔人袁亮同志去,他可以直接听取首长的意见,领会领导的意图,更准确地修改社论。袁亮接到通知后,整理了一下军装就走了。

因为是第一次写社论,袁亮心里没底,而司令员又要当面讨论。所以,编辑部里的人都有些忐忑不安,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个说:“司令员亲自召见,真够重视的了”;那个说:“这一回可要挨批了。”

就在人们为袁亮同志捏一把汗的时候,大约过了一段时间,袁亮回来了,他显得非常兴奋,手里拿着稿子,在楼下就向我们打招呼。编辑部的人连忙都跑到总编办公室,听袁亮回来说些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