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带来身病
原文
早起,至会馆敬神,便拜客五家。申初到家,倦甚,不能看书,眼蒙如老人。
盖安肆日偷,积偷之至,腠理都极懈弛,不复足以固肌肤、束筋骸。于是,风寒易侵,日见疲软,此不能居敬者之不能养小体也。又心不专一,则杂而无主。积之既久,必且忮求迭至,忿欲纷来。其究也,则摇摇如悬旌,皇皇如有所失。总之,曰无主而已。而乃酿为心病,此不能居敬者之不能养大体也。
是故吾人行父母之遗体,舍居敬更无他法。内则专静纯一,以养大体;外则整齐严肃,以养小体。如是而不日强,吾不信也。呜呼!言出汝口,而汝背之,是何肺肠?(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评点
曾氏今年虚岁不过三十三,按现在的说法,是真正的青年,但他却说自己不能看书,眼睛迷蒙如同老年人。未老先衰之态何以至此!他分析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安于舒适的生活,懒惰不振作。因为偷惰,身体各部位都处在松懈的状态中,筋骨肌肤都不紧凑坚固,风寒容易侵蚀,身体便不强壮。再加上心思不专一,纷杂而无主轴,欲求太多,长久如此,酿成心病。
曾氏这种自我检讨,今天很多人或许并不认同。今人习惯从生理上、从身体各种部位上去寻找原因,这无疑是很有道理的。但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除取决于有形的器质外,还取决于无形的精神、情绪等。这种“无形”的影响并不亚于“有形”。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白了头,并非是戏台上的夸张。所有的长寿老人,几乎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勤快,二是乐观。有句俗话说“百病起于懒”,又说“愁一愁,白了头”。这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说的正是器质之外的原因。当然,勤快能活动关节,疏通气血;乐观使人心胸开朗,穴路不淤塞。这些,其实与器质的健康也密不可分。曾氏的这篇日记可以给我们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