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浪漫诗人徐志摩

陆小曼:绝世风华里的寂寞烟云 作者:陈琅语,智杰轩,出品 著


1.浪漫诗人徐志摩

正当陆小曼和丈夫“话不投机半句多”,渴望冲出围城获得自由的时候,一个人出现了——民国大才子徐志摩。

徐志摩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他是金庸的表兄,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金融学,三年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远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

徐志摩在《给新月》中谈到发起新月社的原因时说道:“我们当初想望的是什么呢?当然只是书呆子们的梦想!我们想做戏,我们想集合几个人的力量,自编自演戏,要得的请人来看,不要得的反正自己好玩。”就这样,那个颇具盛名的文人社团因为“好玩”而成立了,住在北京石虎胡同的徐志摩是其中的精英,其中还包括很多日后有名的文豪:胡适、闻一多、梁实秋、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吟咏啸傲。

徐志摩家境富裕,曾就读于国内家塾、硖石开智学堂、杭州府中学堂、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在北大期间,徐志摩曾拜梁启超为师,而且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在剑桥大学那两年,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梁虽然是师徒关系,但是二人的思想其实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已经接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不顾世俗的眼光,舍命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争取恋爱、婚姻的自由。

其实在结识陆小曼之前,他曾有过两段感情经历。第一段是奉父母之命和张幼仪结婚,深感和妻子之间缺乏感情。1920~1921年,徐志摩在伦敦认识了钟灵毓秀、冰雪聪明的林徽因,他觉得这才是自己理想中的伴侣——美丽、纯洁、天真、活泼。他们二人在英国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回国后,他仍然无法忘记这个清新脱俗的“林家女孩”。

徐志摩的结发妻子张幼仪温柔贤惠、会持家,可并不太适合浪漫诗人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1922年3月,徐志摩在柏林和张幼仪离婚。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弟子,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和林徽因已有婚约。梁启超得知徐志摩为林徽因离婚而且为林徽因辗转回国的事情后,曾以训教弟子为由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希望徐志摩可以再三考虑这件事,不能因为一己之私乐而让身边的人痛苦,也不能沉迷于男女情爱的幻境之中而徒增烦恼和苦痛,应该懂得看开和放下。言辞恳切,让人感动。

可徐志摩已然心意已决,所以没有如梁启超预料中的良好回应。徐志摩回信说:“我知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他告诉自己的恩师,自己并非只顾自己私乐而让他人痛苦,他只是想要跟着自己的内心走,想到灵魂驱使的地方寻找幸福。之后极洒然地写了两句话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从巴黎回来的徐志摩立刻和林徽因表白了,可满纸的情话却吓坏了年幼的林徽因:“也许,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会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的自由了……当我的心为一个人燃烧的时候,我便是这天下最最幸运儿、又是最最痛苦的人了,你给予我从未经过的一切,让我知道生命真是上帝了不起的杰作。”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可以让我匆忙行进的脚步停下来,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你说你要走的时候,我没有挽留,因为我知道,从你蹙眉的那一刻起,你早已不属于我了。我还是原来的我,可是你已经不再是当初的你了。

徐志摩的爱来得太凶猛,惊吓了林徽因,而且她也因为他抛弃了张幼仪的行为而深深自责。她没有想过徐志摩会为了她而离婚,甚至十六岁的她都不知道该对徐志摩抱有什么样的情感。徐志摩的眼神是那样的炙热,像一团烈火,又像一把利刃,让她无所适从。而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执着伤害了任劳任怨的张幼仪,所以让她不敢靠近他。

虽然不知道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但是林徽因明白,自己无法回馈他的这份感情,因为她一闭上眼就会感到害怕,那段时间,她时常想起自己的母亲,之后由母亲联想到张幼仪,母亲的痛苦为她的童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父亲的无情让母亲变成了一个让人难以靠近的刺猬,她竖起了全身的尖刺,却只能将父亲越推越远。在和姨娘的较量中,母亲早已丧失了自己的独有的魅力,只剩下一副充满幽怨的躯壳。没有人知道从爱到不爱要经历多长的时间,也没人知道海誓山盟最后是否会渐行渐远成为路人,但是母亲何雪媛成为林徽因面对这段感情时的枷锁,深深地扼住了她的喉咙。她无法因为自己而去伤害另一个无辜的女子,虽然那不怪她。

泰戈尔来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再次接触,但此时的林徽因已经决定和梁思成同赴美国求学。徐志摩很是沮丧,正当他因为失恋而终日颓丧之际,他遇到了陆小曼。

泰戈尔64岁生日时,京城名流排演了诗剧《齐德拉》,在协和医院的礼堂,林徽因扮演齐德拉公主,徐志摩扮演爱神,当时的徐志摩,眼中只有林徽因。那个时候,陆小曼站在礼堂门口发售演出说明书。

一位叫赵森的人事后回忆当晚:“在礼堂的外部,就数陆小曼一人最忙——进来一位递上一册说明书,同时收回一元大洋。看她手忙脚乱的情形,看她那瘦弱的身躯、苗条的腰肢,眉目若画,梳一丝不乱的时式头——彼时尚未剪发,斜插一枝鲜红的花,美艳的体态,轻嫩的喉咙,满面春风地招待来宾,那一种风雅宜人的样子,真无怪乎被称为第一美人。”陆小曼和徐志摩是一个圈子的人,他们迟早会相遇的。

其实,王庚也是梁启超的弟子,擅长交友的徐志摩没过多久就和王庚打成了一片。当时新月社的活动很多,徐志摩、胡适、王庚夫妇经常聚在一起。虽然同为梁启超的弟子,但二人的思想观念确实天差地别,王庚沉稳踏实,徐志摩动荡漂浮;王庚视工作如生命,徐志摩视爱情如生命。这也为后续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相熟相倾埋下了伏笔。

王庚虽然是个武人,却颇具文人气质,和文化圈的人来往密切。1921年成立文学研究会,王庚是早期会员,编号34号,而徐志摩的编号是93号,可见王庚资历之老。但文人气重的王庚偏偏没有文人的情怀,做事一板一眼,因此不招陆小曼喜欢。

2.胡适:可遇不可求

说起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相识,就不得不提一个重要的人物——胡适,小曼和志摩在一起可以说是胡适一手促成的。

胡适是北大教授,也是新月社的大哥,他是在徐志摩之前认识陆小曼的,而且被她的美丽动人所倾倒。他在画家刘海粟来北平的时候对他说:“你到了北平,不见王太太,等于没到过北平。”刘海粟和胡适等人去王家见“王太太”,底下人只是通报说“小姐就来”,海粟心里疑惑:我们要见的是位太太,就是还年轻,也不能称之为“小姐”啊?

其实这其中还是有原因的,王庚家道中落,他和陆小曼的婚事是陆家一手操办的,下人中很多都是陆家带来的,所以一直没有改口,仍然称呼陆小曼为“小姐”。日后她嫁给徐志摩,下人也跟着过去伺候,仍称她为“小姐”。没过多久,小曼就出来了。海粟眼前一亮,心中不禁感叹:“这位女士真配叫陆小曼!”

胡适和陆小曼之间也曾有过一些暧昧情愫,只不过这段感情并未成型。

1925年5月3日,胡适把歌德的一首诗写好后送给陆小曼:“要是天公换了卿和我,该把这糊涂世界一齐都打破,再锻再炼再调和,好依着你我的安排,把世界重新改造过!”陆小曼回信也说:“我还有时恨你能爱我而不能原谅我的苦衷。”

1925年6月,陆小曼给胡适写英文信,其中一封上写道:“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来了吗?我希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热得很,什么事都做不了。只希望你快点来看我。别太认真,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吧。最重要的,我求求你为了你自己,不要再喝了。就答应我这一件事,好吗?你为什么不写信给我呢?我还在等着呢!而且你也没有给我电话。我今天不出去了,也许会接到你的电话。明天再给你写信。——眉娘”信里的娇嗔如同小女孩一般,任谁看了都似融化了心一般。

胡适应该是对小曼动了情的,只是他不敢主动承认。胡适是有家室的。在他十三岁那年,母亲做主给他订了一门亲事,是个乡下的小脚姑娘江冬秀。而后胡适赴美学习,两人十四年未曾见面。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回国之后就和江冬秀完婚。

1923年,胡适和正在杭州师范读书的同乡、当年婚礼上的伴娘曹诚英发生恋情,江冬秀得知后,“操起一把菜刀,一手搂住只有两岁的小儿子思杜(1921年生),一手拖住大儿子祖望(1918年生),顷间将刀勒向自己的脖子,对胡适声泪俱下叫道:‘你好!你好!你要那个狐狸精,要和我离婚!好!好!我先杀掉你两个儿子!再杀我自己!我们娘儿仨都死在你面前……’”胡适顿时吓得够呛,从那之后收敛了许多。其实江冬秀是个非常贤惠的女子,不仅对胡适好,对婆婆和族中子弟也都很好。

既然不能和小曼有什么结果,时不时去看望一下也好嘛。于是,胡适开始屡屡带着自己的朋友去小曼家中拜访,其中就包括徐志摩。

3.知音难觅,日渐倾心

徐志摩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平民大学授课,而且主编《晨报·副刊》,发表诗歌作品,文采飞扬,又颇具演讲天赋,惹人仰慕。此后他更作为泰戈尔访华时的翻译,陪同其在国内讲演,在民众面前的曝光率非常高,更加让人仰望。

他和张幼仪离婚之后,成了众多少女的偶像,被贴上了诸多标签:帅哥、才子、海归、教授、富二代、单身。据说,他演讲的时候,台下总有女学生的窃窃私语和仰慕者的尖叫,如同时下的明星出场一般。

颇具现代风格的诗人的演讲行云流水,充满流动的幻想,他的话语时而慷慨,时而温柔,让人不禁心波荡漾。

苏雪林回忆她见到徐志摩受邀到苏州某女子中学讲演时的情景,“记得那天天气极冷,诗人穿了一件灰色绸子的棉袍,外罩一件深灰色外套,戴着阔边眼镜,风度翩翩,自有一种玉树临风之致……他那天演讲的是什么题目,事隔多年,今已不忆,横竖不出文学范围。诗人宣读讲稿时,有一种特别音调,好像是一阕旋律非常优美的音乐,不疾不徐,琮琤顿挫,有似风来林下,泉流石上,实在悦耳极了。”

对于初见徐志摩的情景,苏雪林更是记忆犹新:“记得有一次,那些留英同学在某高级酒店宴会,座中有诗哲徐志摩,兰子约我去瞻仰瞻仰。那一晚我才认识了钦羡已久诗人的‘庐山真面’。他的形貌大概很像梁实秋先生所形容:身躯是颀长的,脸儿也是长长的,额角则高而广,皮肤白皙,鼻子颇大,嘴亦稍阔,但搭配在一起,却异常的和谐。那双炯炯发光的大眼,却好像蒙着一层朦胧的轻雾,永远带着迷离恍惚的神情。这正是一双诗人的眼睛。诗人虽生活于这个尘世里,他的灵魂却栖息于我们永远不知道的梦幻之乡,或什么华严世界,所以如此吧。”

可以说,单从外貌上看,陆小曼和徐志摩是很登对,再加上徐志摩的才情,以及和陆小曼精神上的共鸣——一个失恋,一个嫁错了人……

其实,感情的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哪怕没有徐志摩,也还会有别人出现在小曼的身边,如胡适、张歆海。相对来说,朴实、贤惠的张幼仪似乎更适合勤恳忠厚的王庚,而他们却成了浪漫诗人和交际皇后在爱情方面的牺牲品。

徐志摩是个多情的诗人,他的心如火一般炽热。陆小曼呢?她在寂寞里苦怕了,就像她在《爱眉小札》序里说的:“在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说来也十年多了),我是早已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别人结婚了,虽然当时也痴长了十几岁的年龄,可是性灵的迷糊竟和稚童一般。婚后一年多才稍懂人事,明白两性的结合不是可以随便听凭别人安排的,在性情与思想上不能相谋而勉强结合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一件事。当时因为家庭间不能得着安慰,我就改变了常态,埋没了自己的意志,葬身在热闹生活中去忘记我内心的痛苦。又因为我娇蛮的天性不允许我吐露真情,于是直着脖子在人面前唱戏似的唱着,绝对不肯让一个人知道我是一个失意者,是一个不快乐的人。这样的生活一直到无意间认识了志摩,叫他那双放射神辉的眼睛照彻了我内心的肺腑,认明了我的隐痛,更用真挚的感情劝我不要再在骗人欺己中偷活,不要自己毁灭前程,他那种倾心相向的真情,才使我的生活转换了方向,而同时也就跌入了恋爱了。”

徐志摩参加京剧义演,扮演《春香闹学》里的老学究,而陆小曼扮演戏中的丫鬟,陆小曼的风情透过一身古韵更是魅力十足,一下子吸引了徐志摩的注意。舞会上,徐志摩看到陆小曼的时候,两人相谈甚欢。当时的徐志摩正因为追求林徽因失败而阴郁,陆小曼的出现再次激发了诗人的多情。

此后,徐志摩经常拉着胡适用各种借口找陆小曼去看戏或赶舞会。王庚则专注于工作和仕途,陆小曼想出去玩,王庚就说:“我没时间,让志摩陪你玩吧。”而徐志摩来找王庚的时候,王庚就说:“我没时间,让小曼陪你玩吧。”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这种处理方法竟然导致了婚姻危机。

两人常常在一起游天桥、逛长城,不是去雨轩喝茶,就是到西山看红叶,朝夕相处,日渐倾心。那个时候,只要是陆小曼想去的地方,徐志摩都会陪她去,只要是她想做的事,徐志摩都会尽力去满足她。一个是绝代佳人,一个是风流才子,木讷的王庚给两人创造了机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况且两人又都是随性的人,把爱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也正是如此,二人坠入情网不可自拔。

陆小曼古文底子厚实,能填词作诗,非常敬仰徐志摩的才情,在陆小曼的眼中,徐志摩是个真挚、纯粹的人,他的真性情打动了陆小曼,和那些当官发财的男人不同,他的内心纯粹而美好,为了爱情而无所畏惧。徐志摩也对陆小曼感到痴迷,用他的话说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她那一瓢饮。”

结婚后,小曼一直都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自从志摩出现,她的心开始泛起涟漪,暗暗地跳动着。她想压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无济于事,越想控制越是那么肆无忌惮地思念。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总是盼着徐志摩的出现,哪怕是他与王庚在交谈,自己只是在一旁偷偷地看上几眼。

她,自卑了,怯懦了。从小就娇惯任性,自我感觉良好的女子第一次出现这种感觉。毕竟自己已是有夫之妇,是别人的妻子,如何能够对别的男人动心,况且还是那么一位有魅力的男人。想起自己读的书里的故事,突然觉得很真实,很凄美。以前总是觉得那些都是虚假的东西,别人杜撰的经历。此时的小曼真切地体会到书中女主人公的感受。志摩就是她梦里的那个男人,能够温暖她心灵的那个人。王庚是一个刻板、尽职、沉着、干练的年轻人,是一个工作狂,除了周末,平时绝没有时间陪小曼玩耍或说话。这种婚姻已经让小曼厌倦,生活中出现像志摩这样的男人,自然会让小曼感受到柔情。已经开始倒戈的心毫不犹豫地偏向了另一边。

此时的王庚对此全然不知,当时他被调任为哈尔滨警察局局长,想让妻子陪自己同去,陆小曼不好拒绝,只得和朋友依依惜别。由于陆小曼是京城社交界的名媛,她来到哈尔滨之后,冰城到处都张贴了陆小曼的海报。

冰城和京城是没法比的,陆小曼很快就厌倦了这里,没过多久就提出要回娘家,和王庚分居。王庚无奈,只好写信托胡适和张歆海照顾小曼。

跟陆小曼在一起的日子里,徐志摩写出过这样的情话:“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怕冻,有你的爱他就有命!”他毫无顾忌地向世人宣示自己对陆小曼的爱。

小曼的日记中也开始反思:“我现在才知道夫妻间没有真爱情而还需日夜相缠,身体上受的那种苦刑是只能苦在心,不能为外人道的。”在外人眼中的美丽、权势的登对,是无法了解精神上空虚对夫妻感情才是致命的殇。

王庚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妻子,他总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不会逾越,可此时陆小曼和徐志摩之间的恋情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了。

作为血气方刚的军人,据说王庚也曾对徐志摩起过杀心,但冷静下来之后,他还是希望可以挽回妻子的心。

4.美丽的梦成了真

小曼本身就是个名媛,即便是结了婚,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她需要的是快乐、自在的生活,至少在这些时候,她可以活出真实的自我。志摩的出现仿佛改变了小曼的一切,让她原本“认命”的心态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志摩开始经常来王家串门,小曼总是隔三岔五就能看见他。王庚的工作非常忙,一直都是小曼陪着志摩。小曼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社交圈,她想多抽出些时间和志摩在一起。社交场上的欢乐不过是图一时之快,和志摩在一起,她觉得自己的整个灵魂都放松。

见小曼出去的时间少了,王庚知道,志摩的开导起了作用。王庚知道志摩的性格和小曼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极易相处,而且志摩是个有思想、有知识的人,一定会带领小曼走上贤妻良母的正途,逐渐远离那些腐朽的气氛。身体和精神都会一点点好起来,过上正常女人的生活。他十分赞成小曼和志摩单独相处,希望一切都能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可人算终究不如天算,事情不是像王庚想得那么美好。志摩的确开导了小曼,小曼也的确远离了娱乐场所,可她的心也离王庚越来越远。小曼原本就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再加上志摩的指引,她变得更加不安分。

以前的她,心里不过是有个期盼,希望未来有个美丽的梦。志摩出现之后,她发现爱情并非小说里的剧情,也并非镜花水月,它是能通过努力拥有的幸福。志摩就是她心中所想的男人,他不重名利,重情义。

志摩身上那股诗人特有的浪漫气质深深地吸引了她,每次和志摩单独相处都是一种享受。志摩每次都能让小曼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她觉得志摩身上充满了神奇之处,让她忍不住窥探,忍不住靠近。女人对男人爱情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志摩的思想、谈吐都是那么与众不同,他博古通今,文采一流,而她,敬仰他、崇拜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