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版总序[1]
我是受五四新文学影响,踏上人生旅途的。
在众多作家中,我最喜爱鲁迅、巴金、曹禺、艾青等人的著作。这些作品启发了我,自己也提笔学习写作。1943年冬,我的一篇作文入选校刊,铅字印出,时年十三岁。接下来的五年时间,我写了近百篇习作,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分别发表在成都、重庆和自贡等地的报刊上。1948年后,我全身心投入学生运动,迎接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作,暂时停笔。
1955年,开展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我因为青少年时期的习作受到隔离审查,达半年之久。“运动”结束后,我的思想被搞乱了。我认为自己长期在共青团从事学生工作,很少接触工农兵大众,不熟悉他们火热的斗争,写作难与时代同步。按所谓的阶级分析,我把自己定位为“小资产阶级”。既然小资产阶级一定要“用各种办法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那么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夹起尾巴”做人,再也不动笔。只是在一九五九年,“奉命”与人合写过报告文学《刘文学》。
“文革”中,我发誓再也不写任何作品。
重新提笔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思想得到解放。巴金老人建议我六十岁以后再写,因为身任公职,不便畅所欲言。1992年,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当时,老伴生病,我以照顾她的生活为主,不敢有什么“宏伟”计划,只能有时间就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可长可短。这些文章的总题目叫“我的人生”。
回想自己人生几十年,时代几度变迁。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我曾为之喜悦或痛苦。这些人和事可以说是时代的某些缩影或折射,也许有一些“史料”价值;我有感情需要倾诉,也想借此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剖析自己。我没有按时间顺序写,作品独立成篇:好处是写作起来比较灵活,缺点是某些内容难免重复。
我写的都是自己的经历,于人于己于事,务求真实,不对事实做任何加工。这是我恪守的原则,不越雷池一步。如有误差,一经发现,尽快更正。
我喜欢真诚、朴实、动情、幽默的散文。不无病呻吟,不追求华丽,不故弄玄虚,不作秀,不煽情,不搞笑。我将继续这方面的探索。
向巴老学习,我力求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写于2001年春
修改于2010年、2014年
[1]此系2014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李致“我的人生”系列(三卷)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