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取消陆上模拟水池建设

海天火龙:中国潜艇水下向预定海域成功发射运载火箭 作者:王金锋 著


二、艰苦攻关

●第二天一早,黄纬禄看到宾馆前台昂贵的房价就坚决把房间退掉,住到厂里比较简陋的小招待所里。

●叶剑英指示说:“就按你们的计划进行试验,试验一定要组织好。不要出事故,不要砸了艇。”

●李汝清说:“如果时间超过了12月31日午夜0时,贵方再降价,我们也不要了。”

取消陆上模拟水池建设

从水下运动中的潜艇上发射运载火箭,绝不是简单地把陆用导弹搬到潜艇上,而是要针对潜艇的有限空间和活动特点,解决火箭推进系统、火箭小型化和水下发射技术等一系列新的课题,要进行一系列单项试验、大型综合试验和飞行试验。

黄纬禄在接任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研制的重任后,针对原有的总体方案重新进行了论证和完善,并确定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选择导弹水下机动发射技术的试验途径。

针对这个问题,黄纬禄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研制固体潜地导弹的经验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了一条新的途径。

即先用缩比导弹模型在水池内进行发射试验和水筒试验,然后再研制一种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弹,直接在水下运动的潜艇上进行发射试验。

第二个问题是选择何种发射方式。也就是说,要将一个10余吨重的导弹从水下几十米深处弹射出水,使导弹具有一定的出水速度和较小的出水姿态角,并保持弹体初始姿态的稳定。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在导弹外型设计上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外,还要选定一种大比冲的动力源,使导弹在发射简内就能获得足够大的出水速度。

针对这个问题,承担发射装置研制的七院十三所的设计人员经过反复分析论证,选定了燃气动力、导弹水下冷发射方式。

第三个问题是选定导弹的试验程序。鉴于国外潜地导弹试验程序复杂,消耗导弹数量多,周期长,耗资巨大的缺点,黄纬禄和专家们经反复论证,决定采用经陆上发射台、陆上发射筒发射试验考核后,导弹直接进行潜艇水下发射,这便是黄纬禄独创的“台、筒、艇”三步试验程序。

第四个问题是针对导弹弹体、两级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等问题,如何选择恰当地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的问题,黄纬禄决定:

1、导弹外形除头部与尾罩两级外,中间弹体均为圆柱体。

2、弹头因受长度尺寸和安装核装置的限制,设计为组合锥形。

3、为了承受住导弹发射时燃气的高温高压,导弹尾端外形设计成椭球形的尾罩。

4、考虑到导弹长度受限制和气密、水密要求,两级之间采用封闭式热分离方案等。

5、两级动力装置为固体发动机,采用新研制的复合推进剂和低合金高强度钢壳体。

同时,在选择导弹的控制方式时,黄纬禄首次采用了较先进的摆动喷管和液体二次喷射的向量推力。

另外,为了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准确控制二级发动机按指令关机,黄纬禄在二级发动机前封头上设置了3个反向喷管,以实现推力终止,并提供头体分离的反向推力。

在选择制导系统时,黄纬禄经过广泛调查,从导弹系统性能、精度、体积重量等方面比较分析,并考虑到满足潜地导弹特殊需要和将来的发展,决定采用陈德仁主持研究的平台—计算机方案。

在选择导弹瞄准系统时,黄纬禄考虑到,导弹既要适应潜艇方位的不断变化,又要满足同时发射多发导弹的作战需要,经论证,他决定采用长春光机所唐九华、王家理等研制的补偿艇体变形的全光路瞄准仪方案。

此外,黄纬禄还和专家们一起对控制、遥测、安全、弹体结构和地面设备等分系统方案作了大量论证工作。

在黄纬禄独创“台、筒、艇”三步试验程序之前,潜地导弹是准备利用陆上水池进行水下发射试验的。

潜艇水下发射的一个最难点是,火箭是在几十米深的水下发射的,它在弹射时会不会把潜艇砸了?

据报道,美国的第一代潜射模型导弹在弹射出水面时没有搞好,结果导弹落下来,把潜艇模型砸扁了,造成“艇毁人亡”的事故。而且多次模拟试验都是这样。

因此,美国在搞“北极星”潜射导弹时,他们先在陆地的水池中作水池弹射系留试验,就是用塔式起重机将试验弹系住,从水下弹射出水面后,钢丝绳把它吊起来。

接着,第二步进行海上网托试验、用一张网把重达16吨溅落的试验弹托住,回收后再试,然后再做海底固定和移动的发射台试验,最后,才在潜艇进行正式试验。

鉴于以上原因,四机部的领导派人在全国各地去寻找适合的试验水池。他们踏遍了青海湖、太湖、以及云南的抚仙湖,但都没有找到合乎标准的。

虽然有的湖泊被选中了,然而要在几十米深的水下搞一套检测设备,等于重新建造一个测量基地,耗资巨大自不必说,况且水下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有人拍板了,说:“干脆挖个大水池!”这样一来,水下施工难,以及路远,水深不够,不都解决了吗?

1970年初,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片荒无人烟的黄土地上,几百个建筑工人正在开挖一个巨大的土坑。

这个建设中的土坑预计宽30米,长50多米,深度30多米,这就是当时我国建设中的模拟潜艇水下发射条件的陆上水池。

一天,黄纬禄风尘仆仆地从北京总部赶到工程前线,查看过施工现场之后,却不禁皱起了眉头。

当时潜地导弹发动机试车尚未成功,总装厂尚未建成,进行水下发射台试验的大型陆上水池才刚刚动工,研制条件十分艰苦。

这与他从事液体型号的状况相比,真是有天渊之别。他心急如焚,同时也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黄纬禄等人发现该工程过于浩大,模拟与地面回收技术复杂,耗资又费事。建设这么巨大的工程对当时我国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随着对工程的了解,黄纬禄心里的疑虑越来越大,建这样浩大的工程到底有多大的必要性呢?

回到北京后,黄纬禄重新组织技术人员对导弹的总体方案及试验流程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论证。

他们认为,利用陆上水池进行水下发射试验耗资费事,不符合我国国情,只要把工作做细,充分做好地面试验,导弹经陆上发射台、发射筒飞行试验成功后,直接进入潜艇进行水下发射试验是完全可以。

于是,黄纬禄去面见钱学森,提出在长江大桥下搞模拟弹坠落试验的设想。

钱学森一听,拍案叫绝。他说:“好!好!我看外国那套玩意儿,是得丢一丢了!我原先就怀疑美国的老办法不适合国情。人家是大富翁呀!”

钱学森当即召开会议,把总参、海军、航天部的人找来,正式下文同意总体部意见。

得到钱学森的同意后,黄纬禄提出了一个叫“台、筒、艇”的潜地导弹的试验方案。所谓“台、筒、艇”三步发射的试验程序就是:

第一步是在发射台上作试验,和地地导弹一样。如果在发射台上试验正常,就说明导弹符合设计要求。

第二步是放在陆地上的发射筒中打导弹。这个试验成功了,第三步就开始考虑从舰艇上打遥测弹了。

黄纬禄代表总体部提出取消导弹在陆上水池进行水下发射的试验阶段,撤销正在施工的庞大的陆上水池工程的建议一出,立即引起国防四院的巨大轰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