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忠恕违道

容斋随笔全鉴 作者:[宋] 洪迈 著;蔡践 译


忠恕违道

【原文】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①。”《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夫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己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畔之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

【注释】

①忠恕: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规范。恕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而“忠”强调为他人尽心尽力的一面。

【译文】

曾子说:“孔子提倡的道德规范,只有忠、恕而已。”《中庸》中所说的:“忠恕距离道的本源并不远。”学者们都质疑这两种说法是不同的。程伊川说:“《中庸》担心人们弄不清楚,才提出了忠恕离道的本源很近这样的说法。”又说:“忠恕虽然能够贯穿所有的道,子思担心人们不明白,所以才故意降了一等来解释,”又说:“《中庸》认为曾子虽然说过万事之理只有忠恕,但是又担心人们怀疑它不是理的本源,因此才说距离道的本源不远。”游定失说:“道的本源只有一个,怎么能用比较来确定呢?忠恕之所以违背了道,是因为它无法将全部都表现在行事上。即便是这样,想要学习道的,没有比忠恕更接近的了。因此说它距离本源不远。”杨中立说:“忠恕虽然无法包罗全部的道理,但是它距离道的本源并不远。”侯师圣说:“子思所说的忠恕,加在自己身上尚且不愿意接受,更何况是加在别人身上。这本身就偏离了道的本源。就像是圣人,不也是施加给自己不愿意,也就不会强行施加给别人了。”这些人所说的大多是不同的,我认为道不能用名称来表达,既然已经给道加上了忠恕的名称,那么就有了印记。所以说它已经违背了道。然而不是忠恕两字,也无法阐明道理,因此说它距离道并不远。并非是说它无法包括道的本源。违说的是离开而不是背叛。老子说:“最好的东西就像水,可以利于万物却不争功,处于别人都不愿意待的地方,因此接近自然。”苏子由解释说:“道无处不在,没有不擅长的,水就是这样的。不过它已经留下了形迹,与道相比,还是有所差别的,因此说道接近于自然之理。不过找到一个妥当的命名,没有哪个可以超过它的,所以说最好的东西像水。”这种说法和我所说的大致相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