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林徽因诗文集 作者:林徽因 著


序言

“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

——费正清

被称为“头号中国通”的美国人、著名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笔下的“她”,就是著名的民国才女林徽因。那个激昂年代,觉醒的新女性犹如料峭初春的荒原上绽放的花朵,她们至今都是中国历史上光彩夺目的绯色印记。林徽因在社交、文学与建筑等方面的多才多艺,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儿媳、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的身份,以及诗人徐志摩对她痴心一片、学者金岳霖为她终生不娶的风闻,使人愈加想将这个诗迷一般的女子从纷繁的花丛中悉心捧起,一探芬芳。

林徽因(1904—1955),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和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其祖父林孝恂是前清翰林,为孙女取名“徽音”,出自《诗·大雅·思齐》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寓意高尚美德。后来,为了区别于当时海派男作家“林微音”,她自己于1935年发表作品时改署名“林徽因”。

作为最早加入“新月社”的女诗人,林徽因灵气逼人,著名文学评论家卞之琳称她“天生是诗人气质”,《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等作品如一漾春风拂荡着文坛。除却诗歌,林徽因在小说、剧本、散文、翻译等方面也成就斐然,经常在《大公报》《北平晨报》等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上发表作品,《九十九度中》《蛛丝和梅花》《惟其是脆嫩》等都是代表之作。此外,她的书信更以俏皮风趣、妙语连珠而被友人称道。

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灵感的源泉,林徽因在建筑和设计上也成绩斐然。她曾以“白山黑水”在张学良发起的东北大学校徽设计大赛中一举夺魁,后来随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还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了设计方案。林徽因更将文学气质融入科学探索,她的学术论文不仅严谨细致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

灵动的才华加上倾城的美貌,林徽因似乎就是那令人艳羡的造物主的宠儿。然而,在飞转的时代巨轮面前,在板荡的举国之难面前,命运并没有因才华与美貌而对谁特别眷顾。林徽因的一生贯穿了中华民族从封建压迫走向民国自强,再从抗日救亡迈向新中国曙光的大变革时代。经历过战火、流亡与疾病的林徽因,以朴质、坚强与乐观完成了命运的洗礼。她以“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人生信条,抓紧一切时间构建生命的意义。为研究保护战火中的古建筑奔走呼号,与丈夫一起翻译《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为国家建设提供借鉴,以融入抗争与思考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扶助战火中衰竭的灵魂……

这样一个才情似水、若婉犹坚的女子,怎能不让才俊们为之倾心?林徽因虽然也曾深陷爱情的苦恼,可是她对爱情的坦然与真诚使自己收获了最终的幸福与浪漫,她的一生虽在革命浪潮中颠沛,但也可谓圆满。那些灵秀雀跃的文字,不仅是林徽因流动的思想,也是她一生的写照。为此,我们精选了那些锦绣文章而辑录成册,期待有访花之意的读者能够在精彩的阅读体验中感受林徽因的喜怒哀乐,耐心地读懂她这首诗迷。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林徽因所处的年代是白话运动兴起的初期,因此,当世很多文人的笔下都有在今天看起来十分蹩脚的行迹。在林徽因的文存中,常见以“那”代“哪”、以“的”代“地”,以及文言与白话混用等情况。对于容易引起歧义的内容,编者按照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进行了修改,但仍保留了一些能够体现清末民初特色的小细节。希望这些小插曲,能够为读者们赏花的心境增添一抹悠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