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桃花笑在春风里

花开半园 作者:李冬梅 著


第一辑 春风水面皆有情

当我们感到生活枯燥无趣时,当我们感到工作繁重沉闷时,就到大自然中来吧。来看看这美丽的桃花,来嗅嗅这醉心的芬芳。一花一木都在散发着诗意的光彩。谁说诗在远方?诗意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桃花源也不是想象中的风景,它就明丽在我们的心中!

桃花笑在春风里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阳春三月,日光明媚,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今天我借一片悠闲时光,赶往濮上园欣赏桃花。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桃花烂漫,灼灼芳华,团团锦簇,如一片片粉红的霞,似一片片粉红的云,风情韵致之美,真叫人目不暇接,神迷意醉。苏轼说:桃花“争开不待叶”。还真是的,只见桃花,看不见绿叶,难怪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桃树是先开花后长叶。

濮上园的桃林好大好美!走在弯曲的小路上,满眼尽是桃花,也许是我来得早吧,今天一个游人还没看见,静极了,真有种十里桃花我独赏的王者感觉。走在桃林,置身桃园,觉得自己都变美了。一个人尽享大片桃林,好奢侈,好富有!桃花千姿百态:有的簇拥着开放,她们面色红润,像搽过胭脂似的;有的高傲地独占一枝,好像刻意向游人炫耀自己的美艳;还有的含苞欲放,只等春风一吹,便会片片妖娆。那甜蜜,那娇羞,那喜悦,正挂在枝枝梢梢……

岁月深处,年年桃花开。小时候村子的林场里也有大片桃林,许多邻居的院子里都种有桃树。见得多了,没把它放在心上,似乎从没有认真地观看过桃花,只知道人们种桃树是为了吃桃,所以也没觉得桃花有多么美,反倒认为那是很自然的树,开花,结桃,如此而已。村民们谈论最多的是谁家的桃树结桃多,并无人提及桃花有多艳,有多美。清楚地记得,我家斜对面有一片开阔地,主人家只栽了树没盖房屋。其中有一棵较大的桃树,主干不高,但粗壮,斜枝较多,很适合攀爬。每年从桃花开放到结桃,几乎天天有孩子在这棵树上攀上爬下,或者坐在树杈上悠悠荡荡。小孩子是很有破坏性的,每年还不等桃子长大,青青的毛毛的时候,就一个个地把它摘下了,咬一口,一尝,酸酸的,涩涩的,甚至有一点苦苦的,于是龇着牙说一声“一点也不好吃”,随手就扔掉了,毫无可惜之意。那时的桃树从不打药,结的桃子自然是纯粹的天然果,若长熟了,该有多甜呀!今天很少能吃上这样纯的果子了,偶尔吃到一两个,便觉得是一种奢侈,是一种幸运。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人们对吃桃已没有特别的渴望,倒是爱上了灼灼的桃花,每年记挂着不要错过了花开的美景。

在我心里,一直有桃花的美丽意象,最早应该是始于《红楼梦》。小时候,我曾经买过《红楼梦》的画片,看到黛玉荷锄葬花,那袅袅婷婷、弱柳扶风的样子,天仙一般,真的是美极了。记得当时我问过不少人,黛玉葬的是什么花,可他们都不知道。后来读书时,我就特意留心,方知是桃花。一直到现在,那树树桃花,落红飘飘,宝黛同坐石头上共读《西厢记》的情景仍让我痴迷。花瓣落到他们的头上,落到他们的衣襟上,落到他们共读的书页上,那种美艳绝伦的画面,真的是醉人心肠。他们双眸对视的一瞬,是妙处难与君说的柔情,是梦里千百次相依的缱绻,是痴,是爱,是恋,是深情。宝黛爱情是《红楼梦》里的魂魄,没有宝黛的爱,怎有这场美丽的梦?他们桃花树下共读《西厢记》的一幕,让我感到青春可以有如此美丽的相遇,人可以如此诗意地葬花、读书、生活。黛玉葬花,其实葬的是青春,葬的是生命,那是一种催人泪下的凄美。桃花带着黛玉的心,带着黛玉的希望,带着黛玉的落寞,带着黛玉的美,飘落在地上,飘落在流水中,也飘落在了我的心上。黛玉葬的是落红,也是一缕香魂,是春天,是对爱情的憧憬。她就像那片片落红,花木懂她的愁,懂她的忧,懂她冰清的心,懂她玉洁的骨,懂她脱俗离尘的美,懂她冷清孤寂的人生。宝黛桃花树下共读《西厢记》是《红楼梦》留给我最美的画面,永远挥之不去。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画面也很美,很震撼。桃花林中,三位英雄一跪定乾坤,生死情相随。灼灼桃花见证了他们的金兰情谊,也绚烂了他们的兴汉志向。那一拜,拜出了英雄豪气,拜出了千秋大业。

在我十三四岁时,有一次听收音机,听到了戏曲《桃花扇》,李香君血溅定情扇,斑斑血迹化作片片桃花的情节深深地刻在了我心上。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烟雨楼台,秦淮水榭背后的不屈,是玉碎而非瓦全。为民族大义而舍弃个人爱情的秦淮名妓李香君,气节高贵,芳名永传!今天,后庭花之歌也许未歇,羽衣曲之声也许犹在,但那玉碎之志、脊梁风骨从未消逝。

后来读《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在我脑海中定格了桃花盛开时的嫣然灿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知道有很多诗人名家都非常喜爱桃花,赋予了桃花特定的含义。记忆尤深的是,王维“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息夫人,被冠以“桃花夫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张志和眼中脱俗超尘的美;有一个院子,“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这是秦观秦少游心中的理想家园。

太佩服陶渊明,他的《桃花源记》为人们创构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一个美好幸福的和平国。陶公辞官,带着一种回归、一种自然、一种平和、一种宁静的心去寻桃花源,去寻他的心灵栖息地。不为富足,不为种豆收获,只为心中那份自由、洒脱、无束!只为生命中那份自在、舒展、快乐、高贵!从此,桃花源便成了一个向往,一个象征,也让后世人有了一种心灵的寄托与存放。我曾经误解过《桃花源记》的结尾“后遂无问津者”,认为陶渊明不够坚定执着,应该让更多的人找到桃花源。其实现在想想,那个山洞找见找不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桃花源已经印记在人们的心里了。

很喜欢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光阴流转,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花在人无踪。几多惆怅,几多伤感,几多回忆!想必心中有桃花的人,定是有美的人,有情的人,有爱的人。唐寅唐伯虎曾经花光积蓄为一个心爱的青楼女子赎身,建了一座桃花庵,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一代才子的潇洒与失落叫人羡慕,更让人嗟叹惋惜。

桃花一脸灿烂,在阳光下艳丽着,在春风中摇曳着。园子里的游人渐渐多了,个个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沈从文《边城》中写道:“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可见人们大都是喜爱桃花的。毕竟那柔软的花瓣,婉转了冬的坚硬;娇媚的花色,渲染了春的绮丽。谁人不爱这温煦的春天呢?

有人说,桃花的花语是爱情的俘虏。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桃花一直以来都和爱情密不可分,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就是指爱情的机遇和运气。于是,很多男男女女,总忍不住流连桃树旁,希望碰到桃花运,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爱。他们也希望能驾一叶兰舟,等在桃花渡口,等到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或伊人。

我想着走着,走着赏着,桃花朵朵,花香萦怀。于是我的整个心情都变得明媚起来,开阔起来。看桃花树下,不少女子与桃花合影拍照,想借一抹桃花的美丽装饰和衬托自己。看来多情的时光,已把桃花悄悄地移植进了人们的心里,并默默地扎下了根。人越接近自然,就越接近真实的自己;越贴近自然,就越贴近心灵的方向。

当我们感到生活枯燥无趣时,当我们感到工作繁重沉闷时,就到大自然中来吧。来看看这美丽的桃花,来嗅嗅这醉心的芬芳。一花一木都在散发着诗意的光彩。谁说诗在远方?诗意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桃花源也不是想象中的风景,它就明丽在我们的心中!

希望每一个去看桃花的人,心中都有爱,有美;每一个看过桃花的人,都能让自己的心行走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

愿桃花永远笑在春风里!

冬梅写于戊戌年春日

花开半园

半月前,朋友圈里就有广告:濮阳市登星牡丹生态园举行盛大的牡丹节。我欣喜非常,充满向往。再不用跑到洛阳或者菏泽赏牡丹了。戚城公园虽然也有牡丹园,然面积太小,品种不多,花色也不够丰富,看后总有一种不过瘾的感觉。所以我对濮阳牡丹文化节非常期待。

四月十六日这天,登星牡丹园正式开园了!这天,我来到了这里。登星牡丹园毗邻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占地三百余亩,是豫北地区首个超大型精品牡丹旅游景区。园内种植各种牡丹及观赏芍药十五万余株,还有各种名贵花树九千余棵和几十块名贵观赏石。本届濮阳牡丹文化节活动涵盖了文化交流、赏花旅游、杂技展演等多个领域。游客除了可以参加牡丹诗会、旗袍秀、摄影大赛、茶艺展示等多项活动,还可以到东北庄建业大集古镇欣赏原生态杂技,品尝河南十八地市特色小吃、地方名吃、经典豫菜,参观中原杂技博物馆,感受濮阳独特的杂技文化。由于它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汇集中原地区牡丹和国内外牡丹精品于一园,故称之为“豫北牡丹第一园”。

全园牡丹四月中旬就进入了盛花期,游客在花海的美景中尽享牡丹盛宴。从此结束了濮阳市没有牡丹园的历史,为濮阳文化增添了一个牡丹文化的新亮点。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牡丹仙子的雕像。牡丹仙子形体飘逸,身材窈窕,她手捧牡丹,眺望远方。神态端详、自然而温柔,面善目慈,透着一股灵秀。很美!一定要照相的,沾沾仙女的仙气、喜气,说不定真能心想事成呢!

好大的牡丹园!好开阔!咦?牡丹花怎么不多?怎么不是我想象的花开满园,姹紫嫣红,锦绣一片?园中有几块方地的牡丹还没开花,矮矮的,稀稀的,好像新栽种的。我心里掠过丝丝失望。

哪儿有花开就去哪儿观赏吧。花开得真艳!那种雍容、婀娜、华贵、大气,直叫人想起“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没想到牡丹花的品种那么多,名字还那么好听。以前我赏牡丹,总是看重花的色,花的态,对其品种类别很少在意。这里的工作人员真有心,每一片牡丹花都插置一个牌子,标注其名称。真好!既观赏了牡丹,也增长了知识。其中常见的有魏紫、赵粉、姚黄、香玉、花二乔、洛阳红、白雪塔等,这些牡丹花我们在戚城公园、濮上园应该观赏过。我很想看看黑色的和绿色的牡丹花,可惜这里也没有。四下环顾,东西寻找,始终未见。其实不用寻的,那种稀有的色彩,如果有,会格外醒目的。我曾问园子里的花木工:那些没开放的牡丹中,可有黑花魁、绿香球?她们笑笑,摇摇头。没有?还是没开放?我也不好追问。也许就隐在那些还没开的花中吧!我应该给自己一个念想,一个希望。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牡丹不愧为花王!尽管花形各异,却都有令人惊艳的风姿,花色夺目,香气醇郁,令人驻足,流连忘返。魏紫是名贵的牡丹花品种,紫红色,荷花形,美观大方,长势旺盛,花朵硕大,花期较长,丰满富贵,被誉为花后,给人以温馨、热烈、喜庆、吉祥的美感。姚黄开得很盛大,株形直立,枝条细硬,花枝短粗,花朵皇冠形。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

酒醉杨妃是牡丹名贵品种,花瓣整齐,光彩照人。开粉紫色的花,既妩媚动人,又不失贵气。顶部为粉红色,依稀还染有一丝白色。盛开的枝条看上去很柔软,花朵有些下垂,就像喝醉了的美女一样。因其似有醉意羞态,故名酒醉杨妃。名字真美!让人遐想迩思。

记得书上讲:唐朝女皇武则天,有一次酒后醉言,下圣旨要百花在隆冬时节同时开放。百花依从,唯独牡丹抗旨未放,显示出坚贞的气节。于是女皇一怒之下,将牡丹贬谪洛阳。因此牡丹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同情,也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喜爱与赞美。也有传说讲道:这种花是王母娘娘的仙丹所化,人们叫它母丹。因母丹有仙丹灵气,开的花异常美丽,香气四溢,成为名贵花草,所以世人称之为天香国色。难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诗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写有“白玉”“黄花葵”“玉板白”等名称的地方,牡丹花株还小,不见花影。望着这一行行整齐的花畦,我的心田仿佛注满了花香。闭上眼,仿佛花海如潮,花浪翻滚。沉醉!我期待有朝一日花儿全盛开,满园灼灼,触手生香!

花也好,人也罢。凡事总有个开头,总有个起步。今天种下一株苗,明天就有希望长大,就有希望茁壮,就有希望开花。

想到这里,刚刚进园的失望一扫而空。《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一种迷离朦胧的意境,自有一种诗情画意。观赏的人对此仍有期待和憧憬。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这里的“半”字,可以说用得精妙。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总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万事只求“半称心”,少一些怅恨和抱怨,才能更坦然地面对人生。所以,花未全开月未圆是一种含苞待放的人生状态,是一种优雅的从容和淡定。曾国藩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就是“小满”,连他的书房都取名为“求缺斋”。原来,不求完美就是完美。

花开半园也好!留一半希望给自己,留一半想象给自己。期待来年花开更盛,花开更艳!

我从空中飞来

这次青海、甘肃之旅,去来双飞,且都是依窗而坐,所以能静静地观看这神奇的空中世界了。

辽远啊!苍苍茫茫,辽阔无边,一览无余。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真乃经典绝句,千真万确。飞在空中,一眼望不到边。不知道什么叫边界,知道了什么是无垠。不知极限在哪里,不知天有多高。真的是天外有天,云上有云,云下有云。天空只有三种颜色:蓝色,白色,灰色。蓝色的天像大海,白色的云像雪,融在海水中,像冰山浮在海水中,难怪有云海、云水之说。这里没有惊涛拍岸,也能卷起千堆雪。海河中的雪云高山,好像千万年亿万年都不会融化似的,就那么堆积着,浮现着。你根本不敢去碰摸,觉得一触即倒。回视大地,俯瞰郑州城,原本高大的楼房像玩具模型一般,又轻又薄,原本的平房则如一个个棋子或小块积木。今天天气好,好像没有风,觉得飞机飞得很轻松。据说坐飞机不祝一路顺风,好像是因为飞机靠逆风起飞,顺风时飞机飞不起来。在这方面我是一窍不通,仅仅是听说而已。但人们希望平安,祈求吉利,这个道理我是明白的。

白云像棉花飘堆在空中,姿态万千,奇形异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虎兽,有的形似门,有的状如树。有的云朵比较小,丝丝缕缕。有的云在飞,有的云浮挂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大片大片的灰色的云突然间从眼前扑飞而来,遮挡了一切,只有灰蒙蒙的一片,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飞机就从这灰蒙蒙的云中穿行而过,只感到飞机在往前冲,不顾一切地向前冲。我不知道这时候飞行员怎么辨识方向,也佩服他如此从容不迫,飞机依然这么平稳,这么顺利,好像什么都没遇到,什么都没发生。今天天气整体来说非常好,几乎都是白云,若是阴天,是不是更朦胧,更模糊不清?就在我这样想着的时候,眼前豁然明亮了,开阔了。好大的天空!好蓝的天幕!真是瞬息万变。我们人类在看云识天气,然而云是飘浮游移的,是捉摸不定的,所以天有不测风云,一切都在变,没有可掌控的一切。平日里我们说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站在大地上的人来说是对的,对于飞在空中的人来说则是荒谬可笑的,在天空飞只能听天由命。

看远方,云山云海。看眼前,又虚无缥缈,捉不住、飘不定的云就这样飞去飞走。蓝色,白色,间或看见灰色的云。苏轼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真的,天上仿佛只有海水,只有雪云,一定是寒冷的,冰凉的。天空是干净的,也是单调的,只有三种颜色。人们向往天上,希望脱俗,希望出尘,希望成仙。这里的确洁净,但我觉得这空中也太寂静了,沉寂极了,寂寥极了,没有生命,没有味道,没有暖意。只有飘飞的云在动,你看得见,却摸不着、抓不住。也许是飞机飞得太高,空中看不见一只鸟儿。除了嗡嗡的发动机声,听不见一点点生命的呼吸,感觉不到一丝丝的生机。我突然产生一种意识,好像不太喜欢这样的静,这样的寂,这样的凉,这样的寒。我还是爱我们人间的烟火味道,爱我们人间七彩斑斓的色调,爱我们人间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

以前我曾天真地想,飞到天上,也许真能看见辉煌威严的天庭,也许真能看见浩浩渺渺的天河,也许真能遇见神仙,也许真能……然而,坐在飞机上,只能看见蓝的天,看见白的云,看见灰的雾。飞机载着自己向前飞,向前飞,勇往直前。看不见美丽的七仙女,没有壮观的天庭,没有灿烂的银河。郭沫若先生笔下那个自由、安适、富庶的天上街市在哪里?这时我欺骗自己说:不要绝望,也许你想象的仙境太远太远,太高太高,它是存在的,只是看不见而已。我不禁抿嘴浅笑,千万不要抹杀了自己的想象,留着那点幻想吧,人还是有想象的好。没有了想象,没有了浪漫,没有了飘逸,没有了超离,岂不太沉重、太无趣!

我们这班飞机最高飞到五六千米吧,显示屏上有。突然佩服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把人间天上连接一起,让我们能看到大地之上、云天之外的气象。在飞机上时间长了,眼睛有点吃力,不舒服,好像有一股气息在暗暗地冲击着。我不得不看一会儿闭一会儿眼,好累!若在家里看两集电视剧,或者读几十页书,喝几盏茶,一个时辰挺快的,可在飞机上两个小时总觉得漫长。

快到西宁了,突然间天空响晴,太阳好亮,刺眼。仿佛太阳离自己很近很近,我不得不拉上机窗的挡板。这时明显感觉飞机在往下降,那黑色的圆圆的东西是什么?不应该是云,云太轻太浮太飘,云在飞在跑在游,而这些却是那样沉、那样稳、那样重,一动不动。噢,原来是山,看清了,渐渐显露出它的轮廓了,它的青色了。有些云白白的,盖在山顶,像开在山上的一朵花。也有的云斜盖在山腰上,绕在山的周围,真所谓云山雾绕。

又看见青山了,又看见高楼了,还有那弯弯曲曲的道路。飞机在缓缓地着陆,着陆,慢慢地着陆。我已经听到了机轮和地面摩擦的声音,突然觉得这声音走进了我的心里,让我触感到了大地母亲的厚实博稳,嗅到了阳光照耀下的大地暖气。这气息,好亲切,好舒服!

我从空中飞来,我依然爱我的温情人间。

冬梅写于戊戌年季夏荷月

妩媚的西宁之夜

第一次来西宁,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

别看女儿年轻,在家还把她当成孩子,在心里把她当成宝贝,总觉得从小娇生惯养,不会操心,没想到一出家门,她好像换了一个人,办事竟然如此周到、妥当、贴心。一下飞机,就有司机笑盈盈地迎上前来,接过我手中的行李箱,友好地说:“车就在门口,张师傅有急事,脱不开身,我是他的朋友,我送你们去宾馆。”女儿笑着对我说:“找的接机师傅,第一次来,人生地不熟,免得咱们摸不着北。”女儿给了我一个惊喜,一个感动,一个欣慰!长大了,我的女儿,我的宝贝,真的长大了!

放眼都是山。西宁城被山包围着,环绕着。山很多很多,连绵不断,但较平,较低,较缓。山头圆圆的,像一个个馒头,不如我们的太行那般雄伟、高峻、奇拔、耸峭。司机师傅叮嘱我们来到这里要防晒,温差大,紫外线特别强,并询问我们有无不适。我觉得这位师傅真好,和蔼,亲切,可靠。

我是个爱吃的人,喜欢美食,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吃当地的特色小吃。我想吃西宁最有特色的羊肉串和青稞面,于是询问接机师傅哪里有。他说要到莫家街,那是美食一条街,青海的酿皮、凉皮、炒凉粉、酸奶、油炸糕,还有各种各样的面,很多很多。于是我对莫家街产生了向往,想象着应有尽有的美食,想象着繁华热闹的景象,想象着西宁人说话的口音,想象着我们走着走着也许会邂逅一个个惊喜。

到宾馆安顿好,我们就去找莫家街。走在大街上,多见戴着小白帽的回民,黑黑的脸上写下了几分沧桑,但表情是放松的,神态从容,目光自然平和,步履不紧不缓,俨然这片土地的主人。包着彩巾的女人,飘飘地走过,摇曳着长长的裙子,别有一种风情与俏丽。原以为西北人应该人高马大,没想到西宁人高而瘦,皮肤黑黑的。不像我们中原人,满街可见腆着肚子的胖人。

西宁的夜很清爽,像我们濮阳的秋天似的,不凉不热,清风吹得人舒服惬意。华灯初上,璀璨闪烁,把西宁的夜装扮得格外迷人,几分时尚,几分大气,也不乏几分妩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遇见一对夫妇,四十多岁,悠闲地走着说着,一听口音知道是当地人。我上前打听:“你们好,请问莫家街怎么走?”女人微笑着,指着正东方向:“一直往前,要过两个红绿灯,再向右走,远远地就能看见,那地方可显眼了,很热闹的。”男子说:“步行挺远的,你们可以打车去,最多十块钱。我怕这孩子穿着高跟鞋走不过去。”真是个细心人!他一边说着一边看着我女儿的鞋。我笑着道谢:“谢谢了,我们知道了,再见。”我于是有些心疼女儿,怕她脚疼,怕她太累。站在桥上,我们商量着该怎么去。我也趁机寻找角度,拍几张西宁的夜景。反正是出来游逛,不着急。大约五分钟吧,我们还在拍照,没走出大桥呢,那位女人匆匆地向我们走来,招着手:“呀,真好,你们还在这儿,刚才没给你们说清楚。西宁有两个莫家街,那个远的是新的,其实咱眼前这条街最早就叫莫家街。你们要是吃饭,这条街上全是卖吃的。你们要是想随便看看,往南走,就那,很近的,那是最热闹繁华的中心广场。”她边说边指向灯光灿烂的地方。那里的确高楼矗立,一片辉煌。“怕你们跑冤枉路,我觉得还是回来再给你们解释一下。”我被感动了,真没想到,善良如是,热情如是,厚道如是。如果是我,做不到这样。我女儿也被感动了,啧啧赞道:“还有这么好的人!妈,你做不到吧?向人家学习吧。”太有责任心了,善于替别人考虑。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用心的,工作中肯定认真,人品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姿态和生活态度。

一切都明白了,虽然我们是外地人,却有一种在家的感觉。那就沿着脚下这条南川河向南走吧,去广场看看。

西宁的夜是安静的,不像我们濮阳那般喧腾。南川的水悠悠地流着,河岸有静静的垂钓者。走在河边,像中秋,凉凉的,爽爽的。河水有股腥腥的味道,不算刺鼻,水藻一团团的,不大,黑黑的,虽然有彩色的灯光映照着,也能判断河水不是太清亮,不是太碧透,应该是有些浑浊,土黄的水色。中心广场紧邻南川河,看着走着,远远传来了音乐声,一听就知道人们在跳广场舞。循着声音走去,呵呵,全国人都跳一样的舞,好像和我们跳的舞曲一样有感染力。和濮阳相同,几乎是清一色的女人,舞群中看不见男人。

快十点了,广场旁的王府井百货大楼还灯火煌煌,大门敞开着,我们赶快进去。一进大门,有醒目的老北京冰糖葫芦串,买吧。一吃,上面粘的核桃仁就掉在了地上。很可惜,我也有点不好意思。我家先生弯腰就去捡,扔在地上的确不好看。“呀,最好吃的东西反而掉了,可惜了。你们走吧,你们不用管,我来捡,我擦干净就行。”卖糖葫芦的老板边说边笑着弯下了腰。西宁人好细心,好有素质!我又一次被感动了。

回来时十一点多了,街上的游人分明见少了。美食街有些饭馆还开着门,店前的彩灯闪烁迷离,小饭馆布置装饰得很有味道,往里一瞅,很干净。饭馆的招牌个个不同,各种特色小吃,显得很诱人。若不是太晚,我真要进几家尝尝。

西宁的夜更宁静了,也更妩媚了。没有拥挤,没有喧闹,没有嘈杂,走在这里,踏实,放心,安全。真舒心,感觉真好!因为这个夜,一天的疲惫似乎消散殆尽了。

带着这份好心情,明天出发吧!明天的风景一定很美。晚安!西宁,愿你永远安宁!

冬梅写于戊戌年夏

修一颗佛心——游塔尔寺

游塔尔寺,心灵仿佛被净化了,升华了。

塔尔寺位于西宁市西南约五十里处的一个小镇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为纪念第二佛陀宗喀巴而建。远远地就看见一片独具风格的藏式建筑群,好大!应该超过五百亩吧?走近一看,数十座殿塔依山傍水,布置精巧,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寺内宝塔林立,古树参天,景色十分壮丽。对面莲花山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五色经幡,引人注目,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是佛教圣地、雪域净土。

售票处有不少人穿着藏族服装在拍照。服装看上去很漂亮,我很想让女儿体验一下穿上藏族服装做藏家女儿的感觉。我也想看看女儿穿上别样的服装是何等漂亮。可是,我看到一件衣服这个穿了脱下,另一个马上又穿上,如是一件衣服多人穿,我不由得嫌弃起来,更何况大热的天还要等。算了,女儿穿什么衣服都是美的,都是妈妈心中最美的女儿。照不照相无所谓,女儿的美永远在妈妈心里。不照了。

买了票,我们就随着游人进去观看。寺前广场上矗立着八座白色的塔,像葫芦,像瓶,很别致,很有特色,一看便感受到它浓郁的藏族文化风格。这八座塔也叫八宝如意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塔尔寺,顾名思义,先有塔,后有寺。我们真的要学会听名思义。第一座塔叫莲聚塔,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七朵祥云烘托着刚刚诞生的灵婴——佛祖。据说,佛祖是从他母亲右肋下降生的,下地就会行走,共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均现出一朵莲花般的云彩,即所谓“步步生莲花”。第二座塔叫菩提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修行成佛而建。释迦牟尼出生于帝王之家,父亲期望他继承大业,但王子天性聪慧,悟性极高,深感俗世的痛苦,最后弃家出走。经过艰难的苦修不得解脱,之后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思考,在天朗风清之际,忽见天空现出一只金轮,他看到了金轮中的天地三界,参悟了六道轮回,终于成佛。记得《西游记》的结尾部分讲到了这一内容。唐僧看见菩提树,虔诚揖拜。八戒和孙悟空问:“师父,你为什么拜这棵大树呀?”唐僧就给徒儿们讲了菩提树下佛祖参悟成佛的故事,三位徒弟听了立即双膝跪地拜了又拜。在看《西游记》电视剧的时候,我惊讶世上竟有那么大的树。佩服导演,在哪儿找了那么大一棵根深叶茂的树。那首插曲《青青菩提树》非常动听,当时听那首歌我流泪了。那分明是唐僧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经无数岁月,战胜重重磨难的写照。歌中唱道:“青青菩提树,宝相庄严处,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苍翠如故。啊,仰参菩提树,遥望故乡路。几多朝朝暮暮,漫漫云烟无数。历经坎坷终无悔,未教年华虚度。啊,噢,面对大千世界,功过从何数。愿此身化作菩提,护众生光照千古,光照千古。”一部《西游记》就是一部人生路,就是一部信仰史。第三座塔初转法轮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大彻大悟成为佛陀以后,向五位比丘宣讲佛法的故事而建。第四座塔是降魔塔。第五座叫降凡塔。相传释迦牟尼出生三天,生母即故去,由姨母抚养长大,因此,他成佛后升入天界,为了感激姨母,又一次降临人间,继续弘扬佛法并超度其姨母,这座塔就是为纪念佛祖再次降临人间普度众生而修建。第六座塔息诤塔,也叫和平塔,是为了纪念佛祖以大慈大悲之心平息僧人内部争端的功德而修建的。第七座塔叫祈寿塔。最后一座塔叫涅槃塔。这八座如意宝塔均是方形底座,圆身,尖尖的高高的长长的塔顶。人说,塔内埋着该寺历代高僧的衣冠,各地信徒来这里常常绕塔参拜,虔诚有加。

记得以前读到“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时,我不懂为什么要转佛塔。如今,我明白了。佛祖慈悲,精神伟大,功德无量,应受万世敬仰和纪念。人人都应该修一颗佛心,人人皆有佛性!我站在如意塔前,双手合十,默默地祈祷:愿佛祖护佑我的亲人、我的爱人一生幸福安康!保佑所有好人一生平安!五色经幡啊,让风带着我的虔诚,带着我的祈求飘散到每个角落吧,愿天下苍生吉祥如意!

往里走,我们先看的是护法殿,也叫小金瓦殿,真是金光烁烁。镏金铜瓦屋顶,斗拱层叠。屋顶上有法轮,有麒麟、金鹿等瑞兽装饰。难怪这座殿在大门口,原来是神灵护佑着塔尔寺,不让妖魔鬼怪进来。一进去,是一座四合院,我们汉族喜欢的院落结构,墙体、廊柱等是典型的藏族风格。回廊上陈列着野牛、熊、羚羊、白马等动物标本,相传是护法神的坐骑。满院的人有的站在长队中,在等着进正殿拜佛,有的在往院内的石碑上贴钱币。我拉着女儿排队,我一定要进大殿看一看,拜一拜。殿内供奉着保护塔尔寺的神,我虔诚地双手合十,拜了三拜,心里许下愿望,布施下十元钱,就离开了。殿内那些神、佛、罗汉,都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神通?走廊墙壁上那些精美的壁画讲的是什么故事?有什么寓意?我在这里就像个傻子,什么都不懂,看不出门道。于是,我对女儿说:“我们不能这样瞎看傻跑,累死我也看不明白,咱们跟导游吧,遇见哪个听哪个。”

在祈寿殿我们遇见了导游,这是一座小巧幽静的院落。看文字介绍知道,祈寿殿是寺僧为七世达赖喇嘛祝寿而建。传说达赖喇嘛为该殿开光时撒了一把吉祥米,米化作满天的花雨落下,因而这所寺庙又名“花寺”。这传说、这想象好美!人们总是希望把善良播撒,把吉祥播撒,人人得到上苍和神灵的庇佑。

正对院门竖立着一块半人高的石头,听导游讲,传说宗喀巴的母亲生前背水途中常靠着它休息。因此这块石头现在成了信徒朝拜的圣物,非常珍贵。石头上面贴着一些钱币,这肯定是游客对佛虔诚的一种表示,对寺庙的一种布施。导游笑着说,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能够将钱币贴在石头上,否则佛就不收你的。我想靠近贴钱,但又担心贴不上去,于是放下两元钱聊表心意。我不敢放多了,看样子每个殿内甚至每座佛像前都要供奉,我量力而为吧。

院内有一棵树,长势茂盛,开着白色小花,不仔细看,看不见花的,花很小,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似曾相识,但我又确实不知名字。难道这就是菩提树?别说,和电视剧《西游记》里的那棵长得像极了,特别是叶子,一模一样,只是这一棵小多了。说真的,我想象中的菩提树,很大很大,发着金光。现在眼前突然出现了实实在在的菩提树,活在现实中的菩提树,我还真有点疑惑。

步入殿内,见到供奉的佛像,居中是佛祖释迦牟尼,稍前左右两位是佛祖的两位大弟子迦叶和阿难。佛祖的胁侍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骑青狮者为文殊,骑白象者为普贤。释迦牟尼像前,还有三尊小佛像,它们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左右两厢各具形态的是十六尊者像,俗称“十六罗汉”。这些佛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气势恢宏的大经堂不能不看,这里是僧人诵经学习进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莅临的日子,更是僧众聆听大法的场所。进门之前,我心有期待,想看看僧人们是如何诵经、如何学习的。然而我失望了,除了满满的游人,一个僧人也没有。是怕如织的游人扰乱吗?可游人天天如此络绎不绝,哪有清静的时日。也许今天僧人休息不用上课?也许还有其他的学习场所?总之我认为寺僧不能不学习。

大经堂真大,装饰得很精美,紫红色和黄色为主调,鲜明而不艳丽。这里的“堆绣”、壁画,都是塔尔寺的艺术绝品,美轮美奂。长长高高的书柜上放满了经书、医药典籍、哲学著作等。一百六十八根柱子支撑着这座宽大的房屋,其中六十根为暗柱,建在墙壁内,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一百零八根。红红的柱身上雕刻着不同的图案,华美的藏毯都是蒙古王公的赠品。导游讲,僧人们就在柱间的这些叫作“佛团垫”的藏毯上打坐念经。

大经堂的三面墙壁上都布满了佛龛,每一尊佛像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尊佛像的造型都奇特逼真,工艺精湛,形象可感。那尊幼宗喀巴像端庄中透出天真,不失儿童的可爱,给人印象深刻。神龛前的供盘内全是梨。我纳闷:我们汉族,特别是中原人,送礼或上供不用梨,因为“梨”和“离”谐音,忌讳分离、离愁、离苦,认为不吉利。塔尔寺内的供品全是梨,是有一定的意义吗?抑或是梨为当地应季水果?我想问导游,怎奈人太多,挤不到导游跟前。看导游的样子,也是匆匆地讲,匆匆地出,里面太拥挤了,好像没有窗户通风。我觉得一股股热气不断地向我扑来,好闷。

堂外有虔诚的信徒和僧人在不停地磕头,其中大多数都是远道而来的藏族牧民。他们那种全身匍匐的磕头方式叫作“五体投地”,又叫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中对佛表达虔诚的最高参拜形式。我仔细地看了看这些人,他们神情肃穆、庄重,有的额头上血痕鲜明,有的脸颊上汗迹斑斑。他们先并足,正身合掌,屈膝屈肘至地,翻掌,再以头着地,良久方成一拜。两手、两膝、头,此为“五体”。人说,这些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要做到身敬、语敬、意敬。

据说信徒若在佛前许过愿,还愿时就要用十万个长头来报答。远道来的人都是自带干粮,白天到这里还愿,夜间就近住宿,一天天不停地拜下去,磕下去,一直拜磕到规定的数目为止,而且每次的间隔不能超过二十四小时,否则前面的累积数无效,得从头再来。

我问导游为什么要磕够十万个,导游指着一幅壁画讲:当年宗喀巴大师诞生时,他脐带滴血处生长出一棵菩提树,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上面都有一尊狮子吼佛像,所以他们要把这十万个佛像都拜到,磕上十万个长头才算功德圆满。为了不计算错误,信徒们在磕长头时都拿着一串佛珠计数。

天!这得多长时间,多大的诚心,多大的韧性!以前就听说过,有的信徒,变卖家产,从家乡出发,用数月甚至数年时间,风餐露宿,五体投地,一步步丈量着脚下的路,风雨无阻,雪霜不惧,前行是他们唯一的信念,朝拜是他们坚定的信仰,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到达他们心中的圣城,也要朝圣他们心中的灵佛。如此执着,真让人感动,佩服!他们把心献给了佛,把身体献给了佛,甚至把生命都献给了佛。他们跋山涉水朝圣的过程也是修炼心性、磨砺意志的过程。我想,人心中有了信仰,脚下也就有了力量。

我们在坐车去塔尔寺的路上就看见一男子赤着上身,顶着烈日,走着拜着,黝黑的脸上浸满了汗水。当时我想,如果是我,即使信仰坚定,也是走不下来的。脚肯定被磨破,头肯定被晒晕,眼肯定被晒花,肯定累趴倒地。我什么都干不了,好好地教书吧。自己的工作多好呀,珍惜吧!

在塔尔寺,著名大殿前,回廊处,都有转经筒。以前读书时读到过,今天亲眼见到了,我岂能错过!于是,我拉着女儿,加入长长的队伍。转经筒用金属做成,外面应该是镀了铜吧,黄黄的,亮亮的,光光的,还挺沉。筒里面装满了经书或经文,筒侧面印有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人说,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诵读了一遍经文。转经会减轻所有的痛苦与不幸,可解脱轮回之苦,可得佛祖保佑。人们按顺时针方向一个个地转动着,转动着,不漏掉任何一个,生怕漏掉就不灵验了。我不会念六字真言,但我怀着虔诚的心转动着,一边转,心里一边默默地祈祷:佛祖保佑!保佑我的女儿、我的父母、我的爱人,一生幸福!吉祥安康!

天很热,我的确已经累了。把一圈转经筒转完了,我想找个地方坐下歇歇。我家先生说:“累了就别看了,已经十一点多了,下午我们还要去青海湖,你得积攒体力。”看女儿的样子,也累了。我想,走就走吧。出了大经堂的院子,外面人更多,更拥挤。一抬头,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很是气派。这是什么?看样子很重要。这时听见一位导游喊:“大金瓦殿,这就是大金瓦殿,塔尔寺最重要最大的殿!”我和女儿相视一笑,我说:“这个殿不看就太遗憾了,我们已经看了小金瓦殿,大的更应该看。”女儿也认为该如此,并说:“看了这个,我们就走。”

果真,这是塔尔寺的主殿,是塔尔寺创始人宗喀巴诞生的地方。传说宗喀巴的母亲生下他,剪断脐带,血滴在了地上,奇妙的是从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棵非常茂盛的白旃檀树,也就是菩提树。树上缀叶十万,且每片叶子上均有一尊狮子吼佛像。宗喀巴后来到拉萨学习佛教,母亲思念儿子,就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家书,想让儿子回家。当时十六岁的宗喀巴学佛之心坚定,就寄回一幅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让母亲绕树修一座塔,说“见塔如晤儿面”。塔尔寺,顾名思义,先有塔,后有寺,而那棵被修进塔里的树,慢慢又从根部衍生出来,塔外也长有一棵,很大。导游说,每到秋天,这棵大树叶落满地,人们纷纷扫叶,供奉在家。

那座塔也叫大银塔,如今已经做了装饰。外部镀银并镶满了珠宝,已经不是早期的古朴模样了。人们来到这里,都要看看大银塔。灵塔上方的匾额“梵教法幢”四个大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钦赐。大殿中的几尊佛像面部线条丰满优美,庄严中透出灵秀,让人感到亲和、可敬、真实。端详着佛像,我觉得灵佛真的在塔尔寺,真的在人间,真的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微笑着看着这大千世界,看着这花花人间,看着这繁华红尘,他们从未走远。

大金瓦殿内,人挤得满满的,密不透风。来的路上司机说塔尔寺的游人会很多,但没想到会这么多,多到如此程度,多得让人透不过气。你被人拥着挤着不得不向前走,后面的人喊着:“前面的走起来,不要停!”我害怕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会窒息。人流拥着你向前挪,我紧紧拉着女儿的手,稍一松开,就会被人流冲散,担心找寻不到。我有些烦躁,有些失望,还没好好看呢,还没看见大银塔呢,就被挤出来了。但又不敢抱怨,只好劝自己说:此乃佛家圣地,佛门净土,应心怀慈悲,平和宽容。罢了,也许以后我还有机会再来。于是在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佛像前布下几元钱币就离开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