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
郑弘
郑弘,字巨君,会稽郡山阴县人,他的从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西域都护郑吉。郑弘年少时为县府属吏乡啬夫,太守第五伦春日出巡,碰巧见到他,非常赏识,于是任命他为督邮,并且推举为孝廉。
郑弘师从与自己同郡的河东太守焦贶,执弟子礼。东汉明帝时,楚王刘英结党谋反,案发被查,牵连众多,惊动天下。焦贶被定为楚王党羽,收捕归案。在押解赴京的途中,焦贶因病去世,妻子儿女则被官府收押。汉明帝对楚王一案严肃处理,酷刑拷打,终年不绝。焦贶曾经的门生故吏,因为害怕牵连,大都远远避开,有些人甚至改变名姓,以免追究。唯有郑弘不顾安危,为焦贶上朝鸣冤。汉明帝受到感动,有所觉悟,赦免了焦贶的家人。郑弘又亲自护送焦贶的尸首,还葬故里,照顾好他的家属。
郑弘从此名声大作,被任命为邹县县令。他体恤民情,时有善政,老百姓在他的治理下,安居乐业,民生得到恢复。后来,他担任淮阴太守。又经过四次升迁,到汉章帝建初年间,郑弘任尚书令。至元和元年,郑弘代替邓彪任东汉太尉。
郑弘已为太尉,而举主第五伦尚居司空,班次在下。但是郑弘感念昔日举荐之恩,不敢以官职自傲,每次与第五伦同朝,皆“曲躬而自卑”,极为谦恭。汉章帝明了其中缘由之后,让人在宫殿安置一个云母屏风,分隔两人,以免郑弘劳谦过度。殿中安置屏风,始自郑弘,后世以为故事。郑弘任职期间所作的上书,对于王朝政制多有裨益,大都被抄录在南宫,作为典范供后人观摩。
见于《后汉书》卷三十三《朱冯虞郑周列传》
杨璇
杨璇,字机平,会稽郡乌伤人。杨璇的高祖父杨茂本是河东人,随从光武帝征伐,建立功勋,立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封地。杨璇的父亲杨扶曾任交阯刺史,能力出众,颇有名声。杨璇年轻时,被推荐为孝廉。随着仕宦履历增广,杨璇渐次升迁零陵太守。
当时,苍梧、桂阳等地盗贼群起,攻略郡县,侵害百姓。群贼人马众多,而杨璇手下兵众寡少,相形见绌,所以士气低落,较为恐慌。杨璇没有选择硬拼,而是施展方略,巧妙周旋。他让手下人准备好数十乘马车,每辆马车后面排好布袋,布袋里面盛满石灰;马尾巴上面绑上布条;配置适于箭战的兵车。准备妥当,杨璇派使者跟贼首约定交战日期。战斗打响的那一天,杨璇把马车布置在阵前,扬起石灰。布袋中的石灰借助风势,吹向对面,熏得群贼难以睁眼。这个时候,他命令兵士点燃马尾巴上面的布条。群马惊惧,踏向敌阵,盗贼瞬间就被冲垮。紧接着,杨璇手下乱箭齐发,战鼓雷鸣,一时间,盗贼魂飞魄散,四处逃窜。经此打击,盗众死丧惨重,盗贼头领也被枭首示众,苍梧、桂阳等地的民众重获安宁。
荆州刺史赵凯,上告朝廷,妄说讨贼奇功出于他人,杨璇并未筹划,只是冒领其功。杨璇得知之后,上表申诉,奈何赵凯有党羽相助,颠倒黑白,于是杨璇被押,锒铛入狱。狱卒严加防范,难得申理。杨璇咬破手臂,用鲜血在衣服上写字,详细描述了破敌致胜的情形,揭穿赵凯肆口诬蔑的内在缘由。这封血书被杨璇的亲眷秘密送到朝廷。皇帝在了解真相之后,下诏释放杨璇,拜为议郎,赵凯则反受诬告之罪。屡经升迁,杨璇官至渤海太守,政绩突出。后来尚书令张温上表,向朝廷推荐他,拜为尚书仆射。杨璇后来以疾病为由,请求辞官,在老家去世。
见于《后汉书》卷三十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
钟离意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郡山阴县人。年轻时做过郡府督邮。属县有一个亭长在办事过程中,接受了别人馈赠的美酒。这件事被上报到郡府,列入督邮的考案条目,但是钟离意把上报材料退了回去,不予受理。他对太守侯霸说:“《春秋》大义讲究治理国家,首先关注内务,然后修理外政,内务不修理,则难以治外。我们如果要取得良好的政绩,首先应该平治郡府内务,边鄙县城的小是小非不妨暂且忽略。”侯霸非常赞同他的意见,让他主管县级事务。
钟离意后来被举荐为孝廉,仍然在侯霸手下任职,侯霸任司徒,他为司徒掾。有一次,钟离意护送刑犯去河内,当时天寒地冻,囚徒行走困难。途经弘农郡时,钟离意让该郡属县为刑犯准备寒衣。属县虽然最后提供了寒衣,但是此事向无前例,县府之举也是迫于钟离意的压力。事后,他们向朝廷汇报情况,而钟离意也将事情经过形成文字,上报京城。光武帝拿到这两份材料,递给司徒侯霸看,“侯公真有眼光,您的掾吏宅心仁厚,好的官吏都应该像他这样”。后来才知道,钟离意不仅为这批囚犯配置冬衣,而且解开枷锁,与他们约定时日,赶往河内。或许有感于钟离意的宽厚,这批囚犯竟然无一逃脱,做到如期而至。
在钟离意担任瑕丘县令的时候,他手下有个官吏叫檀建,知法犯法,在县境范围做贼为盗。钟离意秘密审讯,檀建伏法认罪。鉴于他诚心认罪,钟离意不忍严惩。但是檀建的父亲说:“无道的统治者杀人用刀,所以人们充满仇恨与不满。有道之君用道义惩罚过错,所以他虽然不加严惩,你自己也会羞愧不堪,觉得再无颜面活在世间。”于是他拿出毒药递给檀建,让他饮毒自尽。
钟离意在任堂邑县令的时候,村民防广私报父仇,被抓进监狱,他的母亲恰巧在这个时间去世。防广痛苦哭泣,饮食不进。钟离意看到他那哀伤的样子,非常同情,就释放防广回家,准其安葬母亲。防广料理好后事,果然遵守诺言,自动返回监狱。钟离意觉得他这个人非常孝顺,言而有信,就暗地里上书为他申求宽待。防广最后真的没判死刑。
东汉明帝时期,钟离意被召回朝廷,担任尚书。那时,交阯太守张恢贪赃枉法,被朝廷察处,赃物都被收缴到大司农国库。明帝下诏,将赃物取出,分给群臣。钟离意分得珠玑,但他毫无感激之意,将珠玑抛掷在地。明帝问他何意,钟离意说:“孔子口渴难忍,也不愿意去饮盗泉的水。曾参听说闾巷命名为胜母,即刻离去。为什么呢?因为名声难听。这些珠宝虽然精致,但是它们是赃物,枉法所得,实在不宜封赏群臣,因此不行拜谢。”明帝听罢,慨然叹息。“钟尚书之言,真是清廉者的心声!”于是从国库中另外拿出三十万钱,作为奖赏,赐给钟离意。后来,钟离意升为尚书仆射。汉明帝喜欢到广成苑游猎。钟离意认为皇帝如若沉溺游猎,必然荒废朝政,于是他拦在御车之前,极力谏止。明帝没有办法,只好掉转马头,回宫。
汉明帝永平三年夏,天下大旱,北宫发生火灾。钟离意赶往皇宫,请求免除冤狱,宽赦刑徒,明帝表示同意。说来也怪,天空立刻下起大雨,旱情得到缓解。汉明帝为人偏激苛刻,喜欢发露群臣的隐讳私情,公卿大臣经常遭到诋毁,有时甚至遭到鞭挞棒打。上行下效,群臣相率以严切为高,竞相苛责,唯独钟离意敢于顶撞明帝的政策。每当明帝要求他严苛执事时,他都退回诏书,不予理会。如果大臣有什么过失,钟离意则尽力营救。汉明帝虽然知道钟离意忠诚正直,但老是顶撞自己,有损帝王威严,不利于皇帝掌政,因此钟离意在宫中难以久处。钟离意后来果然离开了京城,出任鲁国的丞相。
德阳殿终于建成,百官大会,竞相歌颂。汉明帝想起了钟离意的话,对百官公卿说:“如果钟离意尚书还在,这座德阳殿就建不起来了。”钟离意担任鲁国丞相五年,处处以百姓为念,最后死于鲁相任上。
见于《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
王充
王充,字仲任,会稽郡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太学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他就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王充记性好,很多书他看一遍就能够过目成诵,他由此精通了百家之言。王充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意见不合,故而辞职离开。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是实在的结论。他认为经生俗儒在读书治学的过程中,大多都失去了儒家思想的本质。于是他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就《论衡》八十五篇。这部书共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异同,纠正了时人的许多误会,解答了各种疑惑。
刺史董勤征聘他为从事,改任治中,但是他选择辞职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延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王充此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力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静养精神。汉和帝永元年间,病死在家中。
见于《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传》
魏朗
魏朗,字少英,会稽郡上虞人。年轻时在县府任小吏。他的哥哥被乡里人杀害,魏朗奋不顾身,为兄报仇。杀死对方之后,他改换名姓,逃到陈国,师从博士郤仲信学习《春秋图纬》,又到太学研习经学。京城的士人领袖皆争相与之交往,魏朗的声名由此大振。
魏朗先在司徒府任职,后又担任彭城县令。当时,宦官子弟多在郡国任相,常做一些违法的事情。魏朗抓得罪证,立马上奏朝廷,因此与宦官有隙。赶上九真之地盗贼群起,宦官们联手举荐魏朗任九真都尉,给他设个陷阱。谁知,魏朗到任以后,厉兵秣马,奖励勇战,一举扫平盗贼,斩首二千余级。汉桓帝对他的才干赞赏不已,征召他任议郎。不久,又迁为尚书。
魏朗多次向桓帝提出建议,对朝政多有补益。此后,他又外出担任河内太守,次二千石。在河内太守任上,魏朗政绩卓著,超越同僚。尚书令陈蕃上疏推奖魏朗,说他忠诚公正,最宜任职机密。于是魏朗再次被任为尚书。这个时候,党锢之祸悄然来临,魏朗被认定为党人,罢免官职,禁锢出仕。
魏朗为人严肃端庄,即便退处家中,也要严格制定法度。家人在他身边时,不敢有丝毫懈怠。党锢之祸愈演愈烈,士人首领窦武被诛,已经罢遣归家的魏朗也被征召,赶往京城。行到牛渚的时候,他自杀身亡。魏朗曾经写过几篇文章,结集为《魏子》。
见于《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
朱俊
朱俊,字公伟,会稽郡上虞人。朱俊从小就失去父亲,母亲靠贩卖绢丝养家糊口。朱俊对母亲非常孝顺,远近闻名。他曾为县府门下书佐,重义轻财,深得乡里父老敬重。上虞县长度尚曾经向会稽郡太守韦毅推荐朱俊,于是,他慢慢开始在郡府担任一些职务。后来,新太守尹端任命朱俊为主簿。熹平二年,尹端讨伐会稽许昭失败,被扬州刺史检发,按罪应处以死刑。为了解救尹端,朱俊轻装打扮,抄小道,揣重金,赶到京城。他打通主管章奏的官吏,修改了扬州刺史的奏章,把尹端的死罪取消,改为输作左校。尹端意外捡了一条命,大喜过望,却不知道自己为何与死亡擦肩而过,朱俊则始终不提此事。
此后,徐珪接替尹端担任会稽太守。徐珪举朱俊为孝廉,并让他担任兰陵县令。朱俊表现优异,政绩卓著,东海相特为上表,加以称扬。熹平二年,交阯刺史所部盗贼蜂起,牧守软弱,无力禁止。盗贼梁龙聚众万人,与南海太守孔芝一道反叛,攻破邻近的郡县。交阯形势日益严峻,此时朱俊被任命为刺史。得到任命,朱俊立马回到本郡,挑选家兵,调发士众,组成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分两路直奔交阯。到州界后,朱俊整束人马,按兵不动。同时,他派使者到南海郡察看虚实,宣扬威德,震慑敌心,分化盗贼。接着,他调集七郡兵士,一齐进逼,成功斩杀了梁龙,逼降数万人。旬月之间,州郡平定。朝廷论功行赏,封他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黄金五十斤,并征他入朝担任谏议大夫。
中平元年,黄巾爆起,朝中公卿都推荐朱俊,认为他才略出众,可堪大任。因此,朝廷任命他为右中郎将,持节,与左中郎将皇甫嵩一起讨伐颍川、汝南、陈国诸地的反众。很快,这几个地方的暴动得到平定。朱俊因为建立功劳,进封为西乡侯,同时迁任镇贼中郎将。
南阳黄巾首领张曼成起兵,自称“神上使”,拥众数万,杀害郡守褚贡,屯驻宛城百余日。新任太守秦颉击斩张曼成。黄巾余众又举赵弘为帅,人数越来越多,达到十几万人。朱俊与秦颉、荆州刺史徐璆合兵,共一万八千人,进击赵弘。战事从六月一直持续到八月,官军始终不能取胜。有人上奏朝廷,建议召回朱俊。司空张温上疏劝阻,他说:“当初秦国任用大将白起,燕国任用乐毅,都经过旷年征战乃可建立功勋,不总是马到成功,况且朱俊讨伐颍川盗贼,已有成效。这一次他挥师南指,讨伐的策略已经成熟,我们应该有这个耐心,静候佳音。军法上非常反对临战换将,认为这是大忌。我觉得最好给他们多一些时间,再作决议。”汉灵帝采纳张温的建议,没有调回朱俊。张温的预断非常准确。不久,朱俊就在周密的部署下,猛攻宛城,正是在这次围攻中,赵弘被斩头。
黄巾余部又推韩忠为首,仍然据有宛城,抵抗朱俊、徐璆等联军。发现敌我力量悬殊,朱俊决定扩大包围,安好营寨,在城墙外堆起土山,居高临下,观察敌城内部情况。他让士兵击鼓喧噪,造成要进攻西南城墙的假象,守城的黄巾军赶紧调兵增援该处,全力以赴。敌军的调动,朱俊看在眼里,然后,他亲率经过挑选的精锐部队猛攻东北城墙。敌人因为重防西南,所以放松了对东北角的防守。朱俊顺利攻到城中,宛城也被拿下。
韩忠率领剩下的部队,逃到一座小城,据以保命,然后向朱俊求降。司马张超、刺史徐璆、太守秦颉都准备接受韩忠投降,朱俊不同意。他说:“有战争,自然有投降和受降,但是今日不宜接受韩忠的投降。这与以往的纳降表面相似而实际不同。西汉初年,招揽投降的情况很多。当时天下扰乱,没有固定宗主,不存在忠与不忠的情况,所以只要有人投降,就应该加以安抚。然而,时至今日,天下一统,共尊刘汉,只有黄巾图反。我们不应该接受他们投降,否则,会鼓励更多人起来造反。当情形有利时,他们肆意侵虐;当情形不利,他们投降保命。因此受降不利于劝善惩恶。”于是徐璆、秦颉采纳朱俊的意见,将韩忠余部团团包围,形成一个铁桶阵。然而,韩忠的部队誓死顽抗,汉军多次进攻,皆无功而返。朱俊登上土山,向城中瞭望,回头对司马张超说:“韩忠的部队看见外面水泄不通,而城中统帅求降不成,督战甚严,所以以死抵抗。万众一心,所向无敌,何况现在敌人有十余万人,他们结成一条心,更是无法摧破。我们不如撤围,把部队调回城中,韩忠他们看到包围撤掉,必定拼死逃命。只要他们开始逃跑,原来坚守的态势就被打破,这样的敌人最容易被击败。”于是他们有意识撤掉了一些包围的士兵,留出逃生的口子。韩忠的士兵被围既久,忽然看见机会,果然逃出城外,阵脚大乱。朱俊抓住机会,大举进攻,敌人溃不成军。朱俊率部乘胜追击,斩首万余级。韩忠投降,剩下的兵士全部解散。汉灵帝派遣使者手持符节拜朱俊为右车骑将军,班师凯旋。回到京城,升迁为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改封钱塘侯。因为母亲去世,朱俊归家持丧。守丧结束,重又出仕,被任命为将作大匠、少府、太仆。
黄巾之后,群起反抗朝廷的尚有黄龙、白波诸部,队伍规模不一,大的一般二三万人,小的也有六七千人,不致酿成大患。常山人张燕,骁勇非凡,军中称为“飞燕”。此人勇悍无比,而且擅长安抚士卒,深得拥护,聚众百万,被称为“黑山贼”。黄河以北的各大郡县,都遭到“黑山贼”的侵掠破坏。这股势力越来越大,逐渐波及河内郡,离首都洛阳已经很近,对东汉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个时候,朱俊再度临危受命,出任河内太守。他率领旧部,击退“黑山贼”,解了燃眉之急。后来朱俊担任光禄大夫,转城门校尉、河南尹。
此时,董卓开始专权。因为朱俊是朝廷的功臣宿将,他表面上敬重朱俊,表现得非常亲密,但是内心则对他极为忌惮。初平元年,董卓坏乱朝纲,关东州郡兴兵讨伐,推袁绍为盟主,兵锋甚盛。董卓颇为担忧,多次召集公卿大臣商议迁都长安,朱俊坚决反对迁都。见朱俊跟自己意见相左,董卓心怀不满,但是又想借用他的声望号召臣民,所以不便直接对立。于是董卓上表推荐朱俊为太仆,作为自己的副手。
使者拜上太仆印绶,朱俊不肯接受。他说:“首都如果西迁长安,将使关东势力更加强盛,天下百姓必将惊恐失措。我认为迁都之议极为不妥。”使者说:“我们来是拜您为太仆,辅助相国,您不接受。我们并没有谈及迁都之事,结果您却主动表白,这是为什么呢?”朱俊义正辞严地说:“担任董相国的副手,不是我能力所及。迁都长安,不是急务。我作为大臣就是要推辞能力不及的任职,谏止不合时宜的举措,这是我的本分,有什么奇怪呢?”使者责问:“迁都的事情,我们并没有听到风声,请问您是从哪里听到这回事的?”朱俊说:“相国董卓曾就此事跟我商量,你们说我应不应该知道呢?”使者没有办法折服他,所以也不再强求他接受印绶。
董卓后来还是强行迁都长安,因为朱俊不与自己同心,所以让他留守洛阳。朱俊因此跟关东将帅互通信息,答应为他们做内应。后来因为害怕董卓派轻骑袭击,朱俊弃官不做,逃往荆州。他同时给各州郡发了讨伐董卓的檄文,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同仇敌忾。徐州刺史陶谦派了三千精兵作为响应,其他各州郡也都派了一些兵士。于是陶谦上表请朱俊担任车骑将军,总率盟军。董卓闻讯,安排李傕、郭汜等率领数万人驻守河内,专门抵抗朱俊率领的盟军。朱俊出征,被李、郭击败。他自知寡不敌众,便停驻关下,不再前进。
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吕布等杀死,李傕、郭汜随即控制朝政。此时,朱俊尚在中牟。陶谦向来推重朱俊,认为他是东汉名臣,战功赫赫,可以担当重任。所以他跟关东的诸位豪杰商量,共推朱俊为太师,发布檄文,号召州牧共同讨伐李傕,奉迎天子。碰巧,李傕此时采纳太尉周忠与尚书贾诩的建议,征召朱俊入朝。朱俊手下的将领都觉得此去长安凶多吉少,比较赞成他接受陶谦的推举。面对选择,朱俊说:“作为大臣,如果君主有命,理应闻讯起驾,不可滞留。何况这次是天子亲自下诏征召我呢?李傕、郭汜都是一些难成气候的小人,樊稠只是一个平庸鼠辈,这些人都没有远大的志向与深远的谋略,不难对付。而且他们势力相当,互相牵制,我在中间伺机而动,一定有机会成就大事。”于是他拒绝陶谦荐举,接受李傕的征召,重又出任太仆一职。陶谦等人只好作罢,不再提推举之事。初平四年,朱俊代替周忠担任太尉,录尚书事,复行骠骑将军事,手持符节镇抚关东。朱俊还没有出发,李傕就杀了樊稠,而郭汜又与李傕构成嫌隙。两个人回过头来,自相残杀,长安城中一片混乱。朱俊因此留滞在长安,拜为大司农。汉献帝下诏朱俊、太尉杨彪等十余人,让他们劝说郭汜,与李傕和好。然而,郭汜不但不肯与李傕化干戈为玉帛,反而留拘朱俊等人作为人质。朱俊向来刚强,居然遭到郭汜拘羁,气火攻心,当天就发病去世。朱俊之子朱晧,亦有才行,官至豫章太守。
见于《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
龙丘苌
龙丘苌,太末人,在九峰岩隐居。王莽篡汉,罗致英才,龙丘苌信守大义,忠节不亏,不愿意在新莽朝出仕。王莽接连派人征辟,但是龙丘苌坚决不予理会。更始元年,任延担任会稽都尉。掾吏提议让龙丘苌出来做事,任延说:“龙丘苌这位老先生信守德义,有伯夷、原宪等古贤人的高风亮节,即使我亲自恭请,还怕人家不应允,哪敢派人去呢?”任延于是派功曹先行拜见龙丘苌,奉送平常用的医药。官吏礼赐,相望于道,络绎不绝。这样的礼遇持续了一年,龙丘苌终于有所感动,表示愿意为任延做事。任延不敢委屈他,再三辞谢,最后任命他为议曹祭酒,相当尊重。不久,龙丘苌因病去世,任延亲临持丧,三天不听政事。从此,会稽郡的贤士大夫纷纷出隐入仕,士风大改。
见于《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
孟尝
孟尝,字伯周,会稽郡上虞县人。孟尝年轻时砥砺品行,在郡府任户曹史。上虞县有一个寡妇,对待婆婆非常孝顺。婆婆年老体衰,寿终正寝。但是丈夫的妹妹总是怀疑寡妇的人品,对她充满嫌忌。母亲去世后,小姑子诬陷孝妇,说她不愿意抚养年老的婆婆,用药毒死了老人。在证据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小姑子把孝妇告到官府。郡守不加细察,论定孝妇行凶,判处死刑。孟尝察觉孝妇是被冤枉的,他跟太守反复申说,但是太守不予理会,不为孝妇改判。孟尝在官府门外痛哭流涕,希望能让太守回心转意,但是孝妇最终还是蒙冤而死。这件事让孟尝深感压抑和灰心,于是他以病为由,辞官回家。说来也怪,自从孝妇冤死之后,会稽境内接连两年大旱,太守率领吏民四处祈祷,不见成效,百姓颗粒无收。后来,殷丹出任会稽太守。他多方打听旱灾为什么如此严重。这个时候,孟尝赶到郡府,详细地向太守陈述孝妇的冤情。他认为冤狱感动上天,导致阴阳不和,出现亢旱。他说:“西汉时期东海孝妇蒙冤而死,感动天气,以致大旱连年。后来于定国的父亲直言冤情,改葬昭雪,甘霖立降。今天我们应该严惩诬告者以告慰冤魂。这样也许可以求得大雨。”殷丹听从他的话,严惩那个小姑子,并且隆重地在孝妇墓前祭拜。天空立刻下起大雨来,庄稼因此得到好的收成。
孟尝后来被推为孝廉,选拔为茂才,担任徐县县令。刺史和太守都上表称扬他的政绩,因此升为合浦太守。合浦这个地方不出产粮谷,临近大海,珠宝较多。合浦与交阯比邻,商贩往来,食货进出,贸易较为发达。之前的太守,贪赃枉法,私相聚敛,以致珠宝逐渐流到交阯边界,商贩也不再聚集到合浦境内。货币缺乏,贸易不行,以致行旅之人多有饿死于道路。孟尝上任之后,改革旧政,祛除弊病,仔细倾听民间疾苦,站在百姓立场考察政治得失。不到一年,珠宝重新聚集在合浦境内,百姓也返回到故地,安居乐业,商货往来,好不繁荣。孟尝的善政得到民间普遍赞赏,被视为神明之助。
后来,孟尝上书,自称有病,因此朝廷下诏,将其征还。当地百姓和官员听到消息,纷纷攀援马车,不愿意他离开。孟尝见自己难以前行,就搭乘乡民的便船,借着夜色悄悄离去。此后,孟尝挑选了一个穷乡僻壤作为藏身之所,躬自耕作,稼穑不倦。临近郡县的乡民钦慕他的高风亮节,纷纷在他的草庐旁边安家,渐次形成一个百余户的小村落。
东汉桓帝时期,尚书杨乔与孟尝同郡,他向朝廷荐举孟尝。杨乔在上书中说:“我曾经七次向朝廷进表举荐原合浦太守孟尝,但是因为身份低微,我的意见始终不被朝廷重视。尽管我一片赤诚要为朝廷推荐贤才,但是也只能一次又一次感叹人微言轻。孟尝为人以仁爱为本,宽宏大度,根本德行,不求非分,清廉自守。他在合浦任职期间,变革当地官吏的作风,使得珠宝重新聚集到合浦境内,贸易往来与百姓生活重新得到保障。南海之地,虽然不出产粮谷,但是聚敛黄金珠宝更为便捷,而孟尝没有浑水摸鱼,借机发财。他清身离开富饶之地,躬耕田亩,清淡自处,不事张扬,不自抬身价。孟尝不是可有可无的饰品,而是朝廷的栋梁。如此难得的栋梁之才却不被明察,弃之沟壑,沉沦下流。时光流逝,人才凋零,我感伤圣主不得贤佐,以至流涕不止。”杨乔的上书恳切感人,但是孟尝终究没有获得机会,再次出仕。大概在七十岁的时候,孟尝在家中去世。
见于《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
黄昌
黄昌,字圣真,会稽郡余姚人,家世孤微。黄昌住在学官附近,经常看到儒生演习功课,非常喜欢,于是开始研习经学。除了研经,黄昌也明习文法,在郡府担任决曹掾。扬州刺史巡查所部郡县,见到黄昌,十分赏识,提拔他为从事。此后,黄昌担任宛县县令,为政以严猛著称,提倡告发奸私,严惩不法。后来,升为蜀郡太守。前任太守李根年老恍惚,为政多有悖乱不当之处。黄昌刚一就任,鸣冤不平者多达七百人。他一一为之理治昭雪,百姓无不心服。有一次,手下捕得盗贼头领一人,黄昌严刑拷打,迫使他写出所辖各县为非作歹者的姓名、住处。于是,他部署力量,分头追捕,目标全部抓获,其他盗贼闻风逃窜,纷纷跑到别的郡县,蜀郡治安顷刻好转。其后,黄昌担任河内太守。汉顺帝永和五年,他被朝廷拜为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黄昌去世时,官居大中大夫。
当初,黄昌任州书佐时,他的妻子回娘家探亲,道路上遭到强盗劫掳。几经辗转,流落到蜀郡,嫁为人妻。因为犯事,她的儿子遭到官府追查,案件后来报到黄昌这里。听其口音,黄昌判断她不是蜀郡本地人,于是问她家在哪里。“我本是会稽郡余姚县戴次公之女,州书佐黄昌之妻。有一次,我回家探亲,被盗贼劫夺,流落到这里。”黄昌听罢,大吃一惊,忙问道:“你既然说是黄昌之妻,请问你可知道黄昌身上有何奇异之处?”“黄昌左脚的脚心有一个黑点,他常说那是吉庆的标志,自己以后必定官居二千石。”黄昌听罢,疑虑顿消,出示脚心,彼此相认。世事如梦,二人抱头痛哭,重新做回夫妻。
黄昌在范晔《后汉书》中被归入“酷吏”,与阳球、李章为等辈。本传有两件事情体现了他敢于杀伐的特点。黄昌任宛县县令时,车盖被偷。黄昌不动声色,悄悄地展开追查。不久,他发现竟然是自己的手下监守自盗,知法犯法。于是他派亲信取回车盖,同时收其全家,满门抄斩。百姓见其灭门杀伐,心惊胆战,但是又佩服他铲除内贼,不为官官相护。第二件事情发生在黄昌任陈国丞相的时候。辖县有大户彭氏,一向为非作歹,不自检束。黄昌每次外出巡查,彭氏妇女都要登楼指点,观望嬉笑。黄昌早有不满,后来借事发挥,将彭氏捉拿归案,论罪处死。
见于《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列传》
赵晔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人。赵晔主要活动在东汉前期,早年一度担任县吏。有一次,赵晔奉上级之命迎候督邮。这件事,让他深感耻辱,于是留下官府的车马,弃官而去。赵晔来到犍为郡武阳县,师从大学者杜抚,研习今文韩诗,深究堂奥,尽得其学术精华。赵晔一心向学,不问世事,与家人音讯隔绝整整二十年。家中以为他已不在人世,为他举办丧事,奉行祭祀。
杜抚去世,赵晔张罗丧事,安葬业师。料理好后事,学有所成的赵晔,回到乡里。扬州刺史征召他为从事,赵晔没有应召。因为才行出众,州里后来又将他作为“有道”之士向朝廷推荐。但是,回乡之后的赵晔,闭门不问世事,潜心著述,最后在家中去世。
赵晔所著有《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诸种。东汉大学者蔡邕来到会稽郡,读到《诗细》,大有感慨,以为该书优于王充的《论衡》。蔡邕返回京城,不断地向学者介绍和推荐,以致当时的学人纷纷拜读此书。非常可惜,《诗细》已经失传。《吴越春秋》原书十二卷,今存十卷。前五卷叙述春秋吴国史事,起自吴太伯,迄于夫差。后五卷记越国之事,始于无余,终于句践。从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起,比《越绝书》更详细地记述了句践战败、向吴称臣、三年返越、部署复国、灭吴称霸的过程。该书糅合正史、稗史、民间传说等资料汇集而成,虽非正史,却可补遗缺,后人注释《史记》、《文选》、《水经》等书,引用了该书不少记载。元代徐元祐认为赵晔的《吴越春秋》出自东汉,去古未远,赵晔本人又出自山阴,所叙吴越故事,比诸他书更为详尽可据。其书上考天时,下察物变,洞悉时势,见微知著,至为深奥。他对于盛衰成败之迹,反复推论,尤为用心,可以劝诫万世,以为龟鉴。
见于《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
张武
张武,由拳人。张武的父亲张蒙为郡府掾吏。有一次,护送太守妻室回乡,不料在河内地境遭遇强盗。为了保护太守的妻儿老小,张蒙英勇战死。张武长大以后,带着父亲留下的宝剑,来到当年父亲战斗的地方,进行哀悼。他触景伤情,泣不成声,路人都被他的悲伤所感动。会稽太守第五伦对张武的孝道非常赞赏,举荐他为孝廉。张武的母亲去世以后,他极度悲伤,守丧尽礼,超越常度,过于毁损,不久去世。
见于《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
戴就
戴就,字景成,会稽郡上虞县人,曾在郡府任仓曹掾。当时扬州刺史欧阳参向朝廷举报会稽太守朱公浮,说他贪赃枉法。戴就作为掾吏,被刺史从事薛安收付于钱塘狱。严刑拷打,历经磨折,但是戴就不为所动,言辞不屈。狱吏要他把烧得通红的铁斧挟在腋下,只见皮肉焦烂,坠落在地,而戴就毫不示弱,“你们最好将铁斧烧得更红一些,不要让它一下子就冷了”。此后,每次上刑前,戴就都不进食,将身上掉下的肉拾起来吃掉。狱吏无可奈何,只得使出毒招,把他捆在地上,将一只小船扣在他身上,用马粪去熏他。两天一夜,戴就躺在船底,动弹不得。狱吏以为此次必死无疑,但是当他们翻开小船,却发现戴就正张大眼睛,破口大骂:“你们这些废物,为什么不接着放火,而只是熏烟。”狱吏们很少遇到这样倔强的人,于是向上级报告。薛安亲自召见戴就,对他说:“会稽太守罪名昭著,铁证如山,我们奉命求证,你为什么甘受酷刑,阻挠我们的调查工作呢?”戴就以手按地,义愤填膺道:“太守作为二千石的亲民官吏,是天子与之剖符相信的大臣,他们自当以死报效国家。您有朝廷任命,应该明察冤屈,纠正错谬,怎么能够诬陷好人,严刑逼供,颠倒黑白呢?我戴就赴死之时,也就是你们遭到报应的开始,我一定会向天帝鸣冤。如果我还有一口气在,必将亲自砍掉你们的脑袋。”薛安被戴就的忠诚和胆量慑服,松开他的枷锁,将会稽太守案上报朝廷。朱公浮因此被押到京城,接受进一步处理,戴就则声名大振。后任太守刘宠举他为孝廉。戴就最后死于疾病。
见于《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
谢夷吾
谢夷吾,字尧卿,会稽山阴县人。谢夷吾年轻时任郡吏,会稽太守第五伦对他非常信任,举荐他为孝廉,担任寿张县令。汉明帝永平十五年,蝗虫成灾,侵害五谷。后来蝗灾蔓延,波及相邻的郡县。让人感到蹊跷的是,当漫天盖地的蝗虫经过寿张时,它们径直飞过,没有下降作害。因为政绩卓著,谢夷吾后来升迁为荆州刺史。汉章帝有一次到鲁阳巡查,下诏让谢夷吾当场审查案件。他挑出三百多个案件做示范,处理结果与皇帝所执基本吻合。汉章帝叹息不止:“如果诸州刺史都像谢夷吾这样尽职干练,朕就不用为天下操心了。”后来,谢夷吾担任巨鹿太守,任职期间,体恤民情,关爱百姓,政绩较为突出。第五伦曾请班固专为撰文,向朝廷推荐谢夷吾。期间,谢夷吾因为行动失检,被贬为下邳县令。事情真相是谢夷吾在春季的例行巡察中,没有乘坐太守的专用车辆,而是带着两个小吏,乘坐简陋的小车,行走在路上。冀州刺史在告发谢夷吾时,说他的行为不合法度,草率随意,失去太守的威严。
谢夷吾学问广博,尤为擅长风角、占候之学。太守第五伦刚刚提拔他为督邮时,他做了一件非常奇异的事情。当时,乌程县长被告贪赃枉法,第五伦派谢夷吾前往核实并将其捉拿归案。但是,谢夷吾到了乌程之后,并未开展侦察和结案工作,只是对着县府楼阁大哭,哭完就回去交差了。谢夷吾此举,让整个乌程县都感到奇怪,他们不知道谢夷吾究竟在做什么。第五伦得知之后,也很纳闷。谢夷吾对他说:“我学过占候之学,到当地一看,知道乌程县长马上就要死了,不需要我们用刑。他在世的日子少则一月,多则两月。”第五伦半信半疑,但是姑妄听之。大概过了一个月的时间,驿使送来县长印绶,乌程县长果然去世。这件事情之后,谢夷吾在第五伦心目中的地位更高了。谢夷吾对自己死亡的日期也有非常准确的预断。到了那一天,果真去世,没有差讹。他在临终时对自己的子女说:“汉朝末期,天下将会大乱,硝烟四起,民不聊生,将会出现生灵涂炭、尸横遍野的惨相。”所以,他让子女为自己实行悬棺葬法,不采用通常的土葬法。
见于《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
韩说
韩说,字叔儒,会稽郡山阴县人。韩说学识渊博,熟悉儒家五经学说。对于阴阳图纬之学,他也比较了解。州郡首长举荐他为孝廉,他跟议郎蔡邕关系亲密。韩说多次向朝廷预报灾害,并且奏献歌赋与连珠文,慢慢升迁为侍中。
光和元年十月,韩说上书给汉灵帝,说:“本月底将会发生日食现象,乞请朝廷百官届时统一郑重着装,以示肃敬。”汉灵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真的如他所言。中平二年二月,韩说又秘密上书,预断某月某日皇宫里面将要发生灾害。等到那一天,南宫果真发生火灾。因为韩说推断不妄,有据有验,所以升迁他为江夏太守。后来有事被告,免去官职。七十岁的时候,韩说在家中去世。
见于《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
赵炳
赵炳,字公阿,东阳人。他会“越方”,可以用气息控制别人的行动。如果他运气一指,别人就不能站起来。如果他对老虎运气,老虎就只能趴在地上,低下头,闭上眼,浑身无力,易于捆绑。钉进木柱的铁钉,即使深到一尺,赵炳只要吹一口气,钉子就会自动弹跳出来,速度之快仿佛用连弩发箭。如果用水盆盛满水,只要他运气作法,盆中立刻会出现游龙与活鱼。
东汉末年,天下兵荒马乱,尸横遍野,疾疫大作。有一次,赵炳与闽地人徐登在乌伤溪水边相遇。他对徐登说:“我们都是熟悉法术的人,既然是道内同行,不妨各显所学,互相切磋一下,你看如何?”徐登同意,较量正式开始。徐登先行一法,叫做运气禁水。他们身边的那条小溪,本来流水潺潺,但是徐登施法之后,刹那间它就凝固不动了。徐登的法术可以称作化动为静,而赵炳则要让徐登看看什么叫做化死为生。只见他对着身边一棵枯死的老树默念了几句咒语,不一会儿,本无生气的枯木上面慢慢抽出了新枝。见此情形,两人对视一笑,相约施展平生所学,为生民排忧解难。他们的法术极其高明,又极其简单,不需要特制道具,也不要供奉太多牺牲。他们礼敬诸神的时候,不用甘酒,而是简单地从东流的活水中浅酌一杯。他们用来陈奠的果品,只是从桑树上削下的一块树皮。更多的情况下,他们都是默念咒语,暗施法术。但是他们的疗效却非常好,凡是经过他们治疗的病人大都康复如初。
后来,徐登去世,赵炳来到章安县。当地百姓不知道赵炳有何神通,于是他爬到茅草屋顶上,架起鼎来烧饭。房屋的主人吓坏了,要他赶紧灭火下来。但是赵炳笑而不答,若无其事。过了一会,饭已做好,而下面的茅草屋顶却一点事也没有。围观的人大为惊诧,知道他法术不凡。赵炳有一次出行,向摆渡的艄公借渡,但是遭到拒绝。他于是打开一个铺盖,坐在中央,长啸一声,铺盖好像顺风疾驰的快艇,破浪而前。水边等渡的人们大呼神奇。从此,章安百姓大为折服,拜赵炳为师的人络绎不绝。赵炳死后,人们在永康为他立祠纪念。令人感到神奇的是,赵炳那个祠堂连蚊子都进不去。
见于《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
严光
严光,字子陵,余姚人。一名严遵。本来他姓庄,后来因为要避汉明帝的讳,所以改庄为严。严光年少的时候已经享有盛名,西汉末年隐居会稽的梅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光武帝年少时,曾经与严光是同学。等到他继承大统,登上宝祚,严光就改换姓名,隐居深山,不愿意拜见他。光武帝却常常想起他的贤德,安排手下人四处寻找他的下落。后来,来自齐国的报告说:“有一个男子,披着羊裘,在水泽边独自垂钓。”听到描述,光武帝当即认定此人就是严光。于是他让手下人准备好车辆和礼品,派遣特使前往聘问。使者前后跑了三次,才把严光请到京城。
严光到京城的那天,光武帝亲自前往馆舍。严光躺在床上,不肯起来,也不行拜见天子的礼仪。光武帝并不计较这些礼节,来到严光床前,用手抚摸他的肚子说:“难道我的严同学,竟然如此执拗,不肯出来帮我平治天下吗?”严光躺在那里,久久不作回答。这样沉默了很久,他才睁大眼睛,好像并不认识光武帝。“远古时期,唐尧的德行远著四表,后人都认为那是至治时代,是政治清明的典型。但是即便在那个时代,也还是有洗耳翁存在。人各有志,为什么读书人一定要参与政治呢?”光武帝说:“子陵啊子陵,我堂堂一朝皇帝,竟然不能说服你!”于是他登上舆车,长叹了一口气,转身离去。
虽然没有任命职务,严光后来还是多次被光武帝邀请到皇宫,叙旧谈心,有时一坐就是一整天。光武帝曾经开玩笑地问严光,“我现在跟过去求学时相比,是否有所不同?”严光对他说:“好像是比过去稍微有些进步。”谈得兴起,干脆同床而眠。熟睡中,严光把脚放在光武帝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朝汇报,有客星入侵皇帝所属星座,气势很急。光武帝笑着说:“那是朕与老同学同床共眠所致。”光武帝有意让严光出任谏议大夫一职,但是他到底还是不愿意出来做官。最后,严光离开京城,来到富春山脚下,躬耕田亩,自得其乐。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称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又一次征他入朝,但是严光没有应召。八十岁的时候,严光在家中去世。光武帝非常伤感惋惜,下诏会稽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见于《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
曹娥
曹娥,会稽郡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个巫师,多才多艺,能够抚节按歌,娱乐众神。汉顺帝汉安二年五月,曹盱参加了一个迎神仪式。正是在这个仪式中,曹娥失去了父亲。那一次,曹盱率领礼神诸人逆流而上,不料船被江水淹没。曹盱沉没江底,尸首也找不到,此时曹娥只有十四岁。噩耗传来,曹娥沿江大哭。日日夜夜,哭不绝声,持续了十七天,可是父亲的尸首还是找不到,曹娥于是投江而死。元嘉元年,上虞县长度尚将曹娥改葬到江水以南的路边,并且立碑纪念。
见于《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
- 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桓灵之际,政为三河表,至建宁二年十月坐诬为钩党,下狱死。”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12页。
- 范书本传无赵晔生卒年月,但是综合张觉《枙吴越春秋枛考》、梁宗华《论枙吴越春秋枛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许殿才《枙吴越春秋枛说略》等观点,可知赵晔主要生活于东汉前期,大约在明帝到和帝期间。上述文章分别见于《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1994年第1期、《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另,赵晔字长君,乾隆《绍兴府志》与《嘉庆山阴县志》均作“赵煜,字长君”。
- 参看李小红《东汉孝女曹娥原为“巫女”考论》,《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