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里写下的文字是我在读《千家诗》的时候,因为各种机缘产生的所思所想。当初选择读《千家诗》,是寻思着学习中国文化,没有读过“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应该是一种遗憾。培根亦有言“读诗使人智慧”,于是便开始了这智慧之旅。
读诗的过程中,有些熟悉的作品总是能把我牵回过往,想起以前的人与事和那时的感想。时过境迁,再次读到这些作品,也会产生新的联想和感悟,这种时空产生的碰撞,我觉得很有意思。同时,那些不怎么熟悉的作品,读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像一串珍珠,把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点点滴滴串在一起,通过品读这些作品,犹如徜徉在中国文化的大海之中,每有所得,都觉酣畅淋漓。
所记录的所思所想,我把握两个原则:一是随缘,何时读到哪首诗,结合当时自己的学习情况,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信马由缰,真实记录自己的体会和感想。二是结合所学,挖掘中国文化中或散落、或误解、或有关联的东西,以增加其知识性、趣味性,其中有不少引人深思的东西。
回过头算算时间,一本《千家诗》品读下来,我居然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当然,时间也不能这样简单计算,我有自己的工作,工作占用了我很多时间,不折不扣地认真工作,才能维系生活,让我有了学习的经济基础。同时,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哪个角色都需要花时间去尽责任。工作、生活两不误的同时,留给自己学习的时间就少之又少,我是把别人休闲娱乐的时间拿出来,通过“品诗话缘”这种方式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说来只能算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走过这样一个历程之后,我做到的是把书读厚了。历史不再遥远,现实更加清晰,看重了该看重的,放下了该放下的。在生命中的这段时间里,我没有竹篮打水一场空,其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更重要的是打水的过程中,不断涤洗,使自己日趋干净。
这些文字中记录的感想和观点不是标准,更说不上是真理。所以,如果您觉得哪些东西不合适,大可不必太认真。我想做好的,和能不能做得好是两回事。变易且具有包容性,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如果有一天,有谁看到这些文字,对其生活有一点点积极的影响,那将是我的荣幸和理想。
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拿出来和亲朋好友们分享。大家没觉得我嘚瑟,还给了我很多鼓励,这样,我才有勇气坚持写下来。感谢那些给我鼓励的亲朋好友,感谢作家出版社姜琳大姐,如果没有你们的鼓励,怕是不会有这样一个善果,这都是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