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翁之缮《跋》

清代杜集序跋汇录 作者:孙微 著


翁之缮《跋》

细按其眉端行侧硃墨评斠,皆武子手迹也。就中如以前明为本朝,高皇则抬写,称思陵为先帝,称福王为弘光帝,而语意所指,亦类胜国时事,足徵明季遗老口吻。其字体亦与《陈眉公书后》一篇正出一手,当为先生手笔无疑,曾叔祖偶未检及耳。考写岁诗月自戊子,至庚寅而毕。其墨笔校补有记庚子六月者,则评校已在写书后十年,宜书法较昔苍老于前也。辛丑冬月翁之缮附识。时两宫回銮,群奸伏法,颇呈天清地宁之象,较之元、肃父子之因乱攘夺,猜阻终身,此不可同日而语焉。

首页钞补太半,摹致雅静,疑出刘君履芬之手,当与曾识刘君之郡中诸老辨之。

【版本】

南京图书馆藏清稿本《杜诗执鞭录》,索书号:115754。

【作者简介】

徐树丕(1596—1683),字武子,号墙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季诸生,屡试不利,益博览群籍。善楷书,兼工八分。崇祯二年(1629)前后入复社。国变后,隐居不出。顺治二年(1645)避居龙池山一云寺,自号活埋庵道人(僧苍雪《南来堂诗集》卷一)。九年,纂成《中兴纲目》,周之屿为序,姚宗典为书后(《缘督庐日记钞》丁巳)。又有《识小录》四卷、《埋庵集》、《杜诗执鞭录》十七卷、《纶旅宝鉴》等。《传经堂藏书目》卷四尚著录其有《评点搜玉小集》、《评点国秀集》、《评点中兴间气集》、《评点极玄集》。生平事迹详见徐鼒《小腆纪传》、《识小录跋》。

姜垓(1614—1653),字如须,莱阳(今属山东)人,姜埰弟。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行人。兄埰因建言触帝怒,诏下狱,垓奔走营护,得不死。后闻乡邑破,父殉难,一门死者二十馀人。垓请代兄系狱,埰归葬,不许。即日奔丧,奉母走苏州。当垓为行人时,见署中题名碑,崔呈秀、阮大铖与魏大中并列,疏请去二人名。后大铖得志,必欲杀之。垓变姓名,逃至宁波,后流寓天台,号伫石山人。入清不仕,与兄埰隐居吴门虎丘,筑山塘小隐,论文讲学,嘉惠后进,三吴学子翕然从风。年四十,先埰卒,葬竹坞西北,门人私谧为贞文先生。著有《筼筜集》。《国朝耆献类徵》卷四七一有传。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一字均斋,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老人,江苏常熟人,翁心存幼子。咸丰六年(1856)状元,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历官刑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后因得罪顽固派,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光绪三十年(1904)抑郁而终,宣统元年(1909)诏复原官,民国三年(1914)追谥“文恭”。

翁之缮(1874—1918),又名之善,字兰茞、柟士、兰士,号鬲庵、漫时、公劲,晚号晦翁,江苏常熟人,翁同龢为其曾叔祖。以捐官得道台衔,清末出任直隶侯补道,得局长差使,后弃官归里,以书画收藏自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