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立冲击峰顶大本营

挑战极限: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 作者:


建立冲击峰顶大本营

1960年3月19日,珠穆朗玛山区风雪云集,干燥的雪粒像浓雾一样迷漫在山峦上空,阵阵刺骨的寒风旋转着、翻滚着,把沙石卷起到几十丈的空中。

在这风雪交加的时刻,中国登山队的全体队员,冒着高原的严寒和风雪,艰难地来到珠峰脚下。

在这里,即使是白昼,温度计上的水银柱也稳定在摄氏零下20度的刻度线以下。

他们在海拔5120米的一块谷地上停下来,这块谷地,是一道已经萎缩的山谷冰川脊部。

早在主力队员们进山以前,登山队派出的一支先遣工作队就冒着风雪严寒来到珠穆朗玛峰下,经过仔细的勘察,最后决定把向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击的大本营建在这里。

中国登山队队长和副队长是中国著名的登山运动健将史占春和许竞,他们参加登山活动已经有5年的时间。他们两个人都30多岁,一个是工人出身,一个当过职员;一个性格粗犷、豪放、果断,办事斩钉截铁;一个作风文静、精细,处理问题深思熟虑,行动严谨。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临危不惧,知难而进。

正因为如此,几年来,他们不止一次领导和组织中国登山队,征服了中国境内许多座著名的高峰,在中国登山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现在,他们受党和人民的重托,又率领登山健儿来到珠穆朗玛峰,要与凶恶的大自然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此外,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队员,来自中国各地的各行各业。他们当中有科学研究机关的科学工作者,驻守边疆的解放军战士,有西南原始森林里的林业工人,有西藏高原农村的农民,有东北厂矿的职员,还有一些高等院校的志愿学生。

寒风呼啸着扫过雪域高原,巨大的冰崩发出震天动地的轰响,雪粒飞扬,迷雾般笼罩着天空,珠穆朗玛峰完全隐藏到白茫茫的风雪里,只露出一个黑色的斑点,更显得高不可攀。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吓倒中国登山运动员,他们的欢笑声盖住了无情的风雪。

他们在人迹罕见的珠穆朗玛峰下,树起高大的旗杆,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他们搬走石堆,在峡谷里搭起一座座毛毡帐篷。他们刨开冻土,在山坡下砌起一眼眼炉灶,炉灶里生起一缕缕炊烟……

尽管这里荒凉异常,但登山队员们的生活却是多彩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使这里充满了生气。他们在帐篷中间的空地上,支起几根木杆,缠上几条红布,搭起一座象征性的“彩门”。

“彩门”两边的木框上用红纸写着他们自编的对联;

英雄气盖山河

敢笑珠峰不高

在他们居住的帐篷的四壁,许多登山健儿们张贴上了各种颜色的彩纸,上面写着他们自己创作的“标语诗”:

哪怕珠蜂比天高,

怎比英雄志气豪!

踏雪蹬冰飞绝壁,

定叫红旗顶峰飘。

珠穆朗玛山区的气候瞬息万变,暴风常常把登山队员们的帐篷刮得东倒西歪,队员们常常从睡梦中起来与摄氏零下20度左右的寒风搏斗,重新整固帐篷。

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他们连炉灶也无法点燃,队员们有时连开水也很难喝上。严酷的寒潮袭来时,队员们便整天不能走出帐篷一步。

对此,他们反而充满自豪地说:

害怕困难,我们就不当登山队员,畏惧艰险,我们就不进珠穆朗玛!战胜这一切,征服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生活,最大的幸福!

于是,在大本营的帐篷上,他们写下这样的标语:

困难就是考验!

斗争就是幸福!

坚持就是胜利!

信心就是成功!

为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征服珠穆朗玛峰,中国登山队一到达山下,便立即迅速布起战线,着手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无线电报务员们在崎岖陡峭的山岩间架起了高大的无线网,开始与北京和有关地区进行联络。收发报机的红灯不停地闪烁,以便更好的寻求支援与帮助。密集的无线电波穿梭时空,把登山队与祖国各条战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气象工作人员在珠穆朗玛峰荒芜的山坡上,首次建立了气象观察站,很快,各种精密的气象仪表把珠穆朗玛峰的天气要素记录了下来,为未来的登山活动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

后勤人员四处奔走,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来高质量的登山技术装备,以及营养丰富、品种繁多的高山食物和饮料,为登山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证。

医生和护士们更为忙碌,他们不间断地为登山队员们检查身体,治疗“高山反应”,使登山队员们在高海拔的恶劣环境下,仍然能保持着充沛的精力与体力。

就这样,向珠穆朗玛峰的“冲击”大本营便在紧张有序的繁忙工作中建立起来了,人们开始准备在这里向世界最高峰整装待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