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们通常说,音乐可以跨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可以感动不同历史背景的人,也可以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当然,在美术方面也一直有这种交流,人们会欣赏来自其他地区的美术作品,会得到新的灵感,会接受新的因素。在我们眼前的这本书特别清楚表达了艺术的桥梁作用:本书介绍白立鼐修士的人生、艺术作品和他的美术教学工作。这位修士曾扮演了特殊的中介角色,虽然他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太大。雷立柏以同情而又客观的文笔描述了白立鼐的一生和他在华的工作与使命。
白立鼐曾在北京辅仁大学教学16年之久(1933—1948年),他教导中国学生更好地认识现代艺术,即透视、美术理论和欧洲美术史,他是一位认真的老师,有时候一周上26小时的课。他所支持和培养的年轻中国基督徒画家在1934年秋天的圣诞节画展上展现了自己的作品,并博得了观众的赞赏。
白立鼐自己也是一位有很多作品的艺术家:在他的素描和水彩画中我们见到了“老北京”,比如北京的城门和北京的郊区,而其中很多景色早已经消失了。
根据他的日记可以意识到,白修士对中国的感情非常深——他把自己生命的26载献给了中国。他很不情愿地离开了北京,虽然1948年和1949年的北京处于很微妙的处境,而他很担心将来的发展。他当时很忧虑在华的外国人和中国的基督徒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白立鼐离开了北京,他经过上海而到达香港。在香港他阅读了毛泽东的自传并且说他能很好地理解他,因为世界上的人都是人,有很多类似的经历。最后,白立鼐飞到罗马,而从那里他向北京的艺术界友人寄了一些明信片——这也记载在他的日记中。
白立鼐的一幅水彩画是从景山上画的故宫。当我下次爬上景山并眺望紫禁城时,我就要找白立鼐当年站的位置,用他的视角看故宫……
艾琳娜(奥地利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