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人生是由无数个小圆圈组成的

三毛传:你松开手,我便落入茫茫宇宙 作者:程碧 著


前言
人生是由无数个小圆圈组成的

三毛是我在青春期时读过的女作家,她也是第一个将自由的种子埋进我心里的人。

那些年,读着她用跳脱的文字讲述的故事,读着她在地球的某个角落过着浪漫、肆意的生活,我才了解了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性,并不一定是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模式,这让年少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信息不是很发达的20世纪90年代末,阅读是了解外界的最好方式。不像现在,你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每天收到别人展示给你的各种讯息。这个时代,好像每个人都在兜售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其中也有一些经过包装的观点。也许,写出那些讯息的人并未认真审视他所传达的生活是否值得过,而三毛,则是在用生命亲身实验着她的生活观。

三毛少年时,经历过一段自闭的时期,那时的她像一只蝴蝶被关进了封闭的小黑屋里,这段时间长达七年。好在最终她从里面飞了出来,并在那团“黑”里完成了一个小小的进化——她明白了人与世界的短暂关系,于是她认真地给自己出了一道题:这一生该如何度过?然后,她用整个余生来完成这个题目。

为了满足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也为了给自己的内心一个交代,瘦小的她脱离了平常人的轨道,去开拓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原先不喜见人,把自己关闭在小世界的那个女孩,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她要去实践那些年少时被传统教育否定的价值观,于是她便离开台湾,独自一人去西班牙留学。自那以后,她便步履不止,先后在西班牙、德国、美国念书,后来又到环境恶劣的撒哈拉沙漠生活了三年,之后定居大加纳利岛,又游历了南美洲。这一路,她身体上吃了不少苦,精神上却收获满满。当初把她从那团黑暗里拉出来的最大力量是书,所以后来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近乎疯狂的阅读和写作中度过。33岁时,她因《撒哈拉的故事》一举成名。几十年过去了,她的作品和行为仍然影响着很多人。她这一生,无论身体上还是灵魂上,都活了别人的几个人生。最重要的是,她在每个生活过的地方都汲取了很多能量。

对于一些人来说,活着是在消磨漫长的时间;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活着却是争分夺秒地体验。三毛属于后者,她的一生是马不停蹄的,除了行走了很多国家,还写了二十多本书。她曾经说过:“人生那么短,抢命似的活是唯一的方法,我不愿慢吞吞地老死。”她的人生被自己安排得很密集,她这样的活法可能与她长达七年的自我封闭有关,“抢命似的活”也许是为了弥补早期那段“坏掉”的时间。她为这样的生活方式付出了许多。这种生活,需要很大的勇气去实现,因为现实中的牵绊太多,退缩一步,便是普通的人生。何况,在她之前也并无太多此类的例子可供参考。

大家喜欢三毛,我想是因为她做了很多人想做却又没做成的事情。这种肆意、任性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在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比几十年前有了很大进步的今天,人们也不能随意做到,因为并不是人人都能真正遵循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之前读三毛,我会读她的流浪生活,现在成熟一些了,开始关注她的居所、她的收藏、她穿什么样的衣服和鞋子,会去看她在某一天做了什么事情、吃了什么东西,这些生活的日常比流浪生活本身更能吸引我。

我没有按照一般写传记的思路将她从出生到去世一路写下去。我更像在做一个化学实验,用来写作的书房更像是一间化学实验室,我在里面分析三毛这种“物质”是由何种成分组成的。

在青春期读三毛,我只是读了一个表象,只看到了她被贴上的那个巨大的标签——流浪。就像看日常的一杯水,它的形态就只是水,不会去考虑它与氢离子和氧离子有什么关系。人年轻时,总是容易被最表面的东西吸引。

这次为了写这本书,我把她所有的作品都找出来重读一遍,她跳脱、欢乐的文字很轻易地将那些沉淀在我心底的尘埃激荡起来。再细细分析,才发现三毛的“成分”实在太复杂了:她的流浪、旅行、爱情、友情、居所、厨房、收藏、鞋子、衣服、车子……她热爱的沙漠和岛屿,她的快乐和悲苦,她的明媚与阴暗,这所有组成三毛的“成分”都一并被释放了出来。三毛很复杂,而她的复杂又很显而易见。

在从“陈平”变成“三毛”的经济状况不好的初期,她在撒哈拉沙漠用“废物”打造出一个温馨的住所,在简易的厨房里为丈夫煮一餐中国食物;后来,生活的境况好一些时,她住在大西洋岸边的大房子里,为丈夫烤一只鱼形蛋糕当晚餐,站在窗前看星星出现又隐去……当我看到了这些之后,就会想,她哪是在流浪啊?她只是在生活——在地球上不同的角落体验着不同的生活。

只是,再精彩的人生也不过是苦中作乐。年轻时,她忍受过贫穷,状况刚刚好转时,又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她被这世界宠过,也被虐过,也许这是一个作家所需要接受的考验。三毛的父亲曾经用“燃烧”来形容女儿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在所有对“三毛的一生”的评价中,我认为最贴切的两个字。

这次要写她的一生,我不但把她写的书全部读了一遍,也看了很多她写给家人、友人的信件。三毛写的中文字很特别,是与水平线呈45度倾斜的,像一个人迎着风沙赶路的姿势。也许,一个人的命运会透过各种细节渗透出来。

在我刚开始写这本书不久,一个冬天的傍晚,我走在马路上,忽然听到街边有人在弹唱《滚滚红尘》——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这首走红于20世纪90年代的歌是罗大佑为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创作的主题曲,氛围有些悲苦,现在已不再流行,通常不会在公共场合被播放出来,我也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在公共场合听到它了。那时,我还不知道何时能写完这本书,这首悲苦情调的歌却忽然给了我很多积极的情绪。因为我听到了跟三毛有关的信号,也许正如歌里所唱的那样,这是来自“滚滚红尘里隐约的耳语”,我固执地认为它是在鼓励我早点写完。

当年,我在教室的后排捧着她的书读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也未曾想过跟她会有什么联系。而今,我坐在书桌前写这本书来解读她的一生,隔了这么多年,我们又重新有了联系。

你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画下起始的一笔,总会在另一个时刻闭合成一个圆圈。一生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大抵都可以如此解释,人生便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小圆圈组成的。

就像三毛,在成为作家之前,她从未想过要当作家,她只是爱读书,爱到痴迷——这也是她人生初始的一笔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