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

多是横戈马上行:野战主将粟裕 作者:张雄文 著


第三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

北上抗日的先锋

1934年6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已苦苦作战近一年,根据地内到处硝烟弥漫,断壁残垣,红军节节失利,处境危急。

以博古为首的“左”倾中央知道取胜无望,被迫决定放弃毛泽东和朱德开创了多年的中央苏区,率领八万红军主力向西突围长征。

为掩护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等主力突围,他们还决定采取声东击西之计,将红七军团改称“北上抗日先遣队”,向东边的福建、浙江和安徽等省开进,吸引一些“围剿”的蒋介石军队从中央苏区调回去。

红七军团仅有4000余人的战斗人员、不到1300支的长短枪,孤军深入重兵集结、虎狼环饲的敌后,任务艰巨而危险,很有可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因此,在中央苏区首府江西瑞金,博古和李德、周恩来、朱德等人面色凝重,特别接见了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和政治部主任刘英,当面交代了任务,还给予他们许多慰勉。

多年后,朱德回忆说,红军主力长征,“是准备退却,派先遣队去做个引子”[1]

这也是粟裕离开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开始,从此多年天各一方,天涯孤旅。暮年岁月里,他回忆这一场景时还动情地说:“我们即将远征,中央苏区的前景使我们分外关切。对主力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更一无所知。”

他说:“聊以自慰的是,我在毛泽东、朱德同志领导下学会了带兵打仗”,“我怀着革命事业最终一定会胜利的信念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又踏上了漫漫的征途”。

1934年7月,经过简单准备的红七军团开始出征。进入国民党统治区后不久,博古、李德突然命令他们改变行程和计划,相机袭取福建省会福州,还说市内地下党组织将予以策应配合。

福州城墙高大,工事坚固,守军兵力雄厚,武器精良。而红七军团仅有区区数千人马,装备粗劣,又是长途奔袭,不熟悉守军情况。因寻淮洲坠马负伤,再度承担全军军事指挥之责的粟裕不赞同这种盲目的硬拼,但军令如山,他不得不调整行军路线,制订作战方案。

8月7日深夜,急行军赶到福州城下的红七军团开始攻城。

红军官兵作战勇猛,前赴后继。然而,他们一无攻城器材,二不熟悉攻坚的近迫作业,城内地下党其实早已被破坏,没有半点策应之事的影子,因而几度强攻都未奏效。

第二天,蒋介石又紧急出动飞机轮番轰炸、扫射,红七军团损失巨大,粟裕忧心如焚。他多次劝说军团最高负责人中央代表曾洪易和政委乐少华,说明当前的危险境地,要求他们撤兵。

曾洪易和乐少华不愿违背博古、李德的命令,起初不同意。粟裕灵机一动,说中央只是命令“相机”袭取福州,并非绝对要求,情况不利时需要临机处置。

曾洪易和乐少华想了想,觉得有道理,终于勉强同意了。

1934年7月21日,粟裕针对福建敌情给中革军委的电报。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封粟裕署名发给中央的电报

粟裕长长松了一口气,立即组织部队撤离,忙而不乱,井井有条。当晚,红七军团驻扎、歇宿于福州东北20公里的桃源一带。官兵们连续行军作战,早已疲惫不堪,很快沉沉入睡。

粟裕却不能稍稍歇息。宿营地距福州不远,他不敢丝毫大意,派出一支部队前出侦察,以防国民党军尾追袭击。

果然不出他所料,福州出动了一个团悄悄尾追而来。因暗夜漆黑,人地两疏,粟裕派出的侦察部队走错了路,与尾追的国民党军对面错过,使其悄然摸上了红七军团驻地。幸而警戒部队机警,发现敌情后立即开火。

粟裕果断下令部队投入战斗,将突入驻地的一股敌军迅速击退,挽回了危局。随后,他又紧急部署抢占阵地,迎击对手更大的反扑。

天亮后,双方又开始激战,你来我往,短兵相接,僵持不下。国民党军的援兵从福州源源开来,准备从两翼包抄,一举吃掉红七军团。

粟裕知道不可恋战,主张迅速撤出战斗,获得了政委乐少华的赞同。8月10日夜晚,粟裕指挥部队悄悄离开战场,迅速向闽东游击区转移。为保障安全,他还亲率一个连殿后掩护。

闽东游击区位于宁德、福安、霞浦之间,有两个红军独立团,力量不强,主要负责人是粟裕后来的老部下叶飞等人,叶飞也第一次见到了粟裕。

多年后,叶飞回忆说,红七军团“经过闽东地区时,我代表闽东特委和闽东红军在宁德赤溪、福安穆阳同北上抗日先遣队会师时同粟裕同志见面的,那时他是军团参谋长”。

红七军团进入游击区的罗源后,当地游击队请求帮助攻打罗源县城,得到了曾洪易、乐少华等最高领导人的同意,攻城战斗由粟裕负责。

罗源城内仅有国民党的地方民团驻防,但红七军团官兵刚在福州城下受挫,吃亏不小,听说又要攻坚,脸上便很有畏难情绪。粟裕决定智取,以作战胜利来提高大家的信心。

他和游击队负责人商定后,派出一队侦察兵化装混进城内,摸清了守军的兵力部署、工事设施和地形交通。随后,侦察兵又按他的部署分为两部,一部出城汇报情况,一部隐藏在城区做内应。

8月13日下午,粟裕召开战前会议,决定声东击西,佯攻东门和西门,真打南门。当晚,趁着夜色迷蒙,他果断发出了攻城命令。

守军果然中计,慌乱中将主力放在东门、西门防守。南门内应的红军侦察员乘机放火为号,策应主力部队攻城。战斗仅仅两个小时便告结束,活捉了包括县长等要员在内的1000余名守军。

随后,红七军团又奉博古、李德之令向闽北急进,而寻淮洲的伤势也已好转,接过了主要军事指挥工作,粟裕更多的是履行参谋长之责。

9月24日,满脸征尘、一路北进的红七军团到达皖赣边境的鲍家村宿营。夜里,粟裕正在检查警戒情况,突然四下枪声大作,部队遭到尾随而至的国民党军两面夹击,形势十分险恶。

粟裕当机立断,指挥部队奋力突围,但不久右臂中弹,血流如注。寻淮洲闻讯,很是关切,马上赶过来,让他随主力部队先走。

军情十万火急,可谓千钧一发。粟裕坚持留下,只用一块毛巾草草将手臂缠住,连子弹一齐裹在肉里(弹头直到1951年才在北京的医院取出),继续与寻淮洲一起指挥突围。

部队好不容易撤出后,粟裕忽然发现政委乐少华不见了。他没有半点犹豫,当即又带上侦察连,冒着密集的枪林弹雨杀回鲍家村,搜寻一阵,发现乐少华负伤倒在路边,一动也不动。

粟裕马上叫几个侦察员轮流背着乐少华先撤,自己带连队殿后,且战且走,借着夜色掩护,终于再次冲出了包围圈。

10月10日,中央红军主力正式离开中央苏区,开始前途莫测的长征。红七军团被舍弃在东南一带,不久奉命转移到方志敏负责的闽浙赣苏区休整,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机会。

博古率中央红军主力向湖南突围途中,发来电报,命令红七军团和闽浙赣苏区的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依然称“北上抗日先遣队”,下辖3个师,兵力达两万余人。

红十军团宣传画

军团负责人也进行了变更,原闽浙赣军区司令员、黄埔一期生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委,寻淮洲则被降为19师师长,粟裕也先是被调到地方部队,不久才担任军团参谋长。

蒋介石焦头烂额,坐卧不宁。他一面重兵“追剿”长征途中的红军主力,一面又先后调集20余万人“围剿”红10军团。

“黑云压城城欲摧。”红10军团不久奉命离开重兵压境的闽浙赣苏区,转到外线作战,12月13日经乌泥关抵达黄山东麓的谭家桥。

“围剿”的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严厉催促下,如影随从,蜂拥而至。补充第一旅旅长、黄埔三期出身的王耀武是蒋介石一员悍将,带领所部一马当先,甩开友军,成为追击红军的急先锋。

刘畴西很快获悉王耀武孤军突出,与他的友邻部队相距至少有8个小时路程。机会难得,他决心打掉补充1旅,改变长期被动挨打的局面。

参谋长粟裕随即拟订了初步作战方案,但在如何使用主攻部队上,他和刘畴西产生了分歧。

粟裕认为红七军团缩编而来的19师野战经验十分丰富,师长又是骁勇善战的寻淮洲,应该负责主攻;20师和21师则是闽浙赣军区升级不久的地方部队,担任主攻不大合适。

刘畴西坚持让自己的老部队担任主攻。粟裕只好更改部署,将19师改为打穿插,预备断敌后路。

随后,红10军团各路人马遵令埋伏在王耀武必经之路两边的丛林中。粟裕还精心指派了一些侦察员装成当地老百姓,像往常一样砍柴、种地,甚至装作寻常外出的行人,在路上自由来往。

12月14日,邀功心切的王耀武率部追到乌泥关,迫近伏击圈。他见道路两边山高林密,急忙命令部下仔细搜索,一步一个脚印谨慎前进,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

然而,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了。因为没有经过正规对阵的场面,20师一个士兵紧张不安,手中的枪支忽然走火,而且一连3枪,暴露了全军的意图和目标。

王耀武颇为能干,知道大事不好,立即下令火速散开,抢占路边高地。一场近乎完美的伏击战,瞬间成为最不划算的攻坚战。

时为红10军团政治部主任的刘英后来回忆说:“此时我高级指挥员已饬各部待敌行进时才开始动作,不料部队走火三枪,引起敌人注意,于是敌人立即集结部队并加派部队占领沿马路的阵地。”[2]

丛林中的红20师、21师官兵只好一跃而起,呐喊着杀向敌阵,以血肉之躯展开殊死硬拼。开始攻击还算猛烈,让王耀武有些被动,但他们不擅野战,很快抵敌不住,四散溃败。

红20师、21师打响后,埋伏在另一处的19师迅速出动,但也很快失利,师长寻淮洲中弹牺牲。刘畴西只得下令撤退,带残部向北转移。

多年后的1978年5月,古稀之年的粟裕在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刘奎陪同下专程重返谭家桥。他遥望四周崇山峻岭,似乎还能见到当年那悲壮的一幕,不禁潸然泪下。

尽管他不是战斗决策人,作战部署时有过保留意见,后来又指挥华东野战军活捉了王耀武,给九泉之下的战友们报了仇,他还是自责地对刘奎说:“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就是在这里打了败仗!”

谭家桥战斗后,蒋介石闻报空前大捷,大喜过望。他一面通令嘉奖王耀武,一面下令其余国民党军乘胜追击红10军团余部。

1935年1月,仅剩3000余人的红10军团在浙江遂安召开军团师以上干部紧急会议。

会上,粟裕认为部队要摆脱困境,必须立即分兵,改变大兵团集结,“树大招风”的部署,迅速将正规军转为游击队,正规战转为游击战。

他主张由自己和刘英率19师到浙西南活动,方志敏率21师回赣东北坚持,乐少华、刘畴西率20师留皖南作战。

粟裕的主张遭到刘畴西等人的激烈反对,他们坚持全军返回赣东北,先休整后分兵。

军令如山,粟裕只好再次服从。为摆脱蒋介石30个团的追兵,安全返回赣东北,他又一次运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将国民党追兵主力引开后,突然掉头南下赣东北。粟裕带800余人在前面开路,主力则由军团长刘畴西率领跟进。

粟裕深知形势险恶,敌人很快就会醒悟过来继续疯狂追击,必须赶在包围圈合拢之前突破封锁线,靠拢赣东北苏区越近越安全。他将800余人的队伍编成3个战斗连队,在荒山野岭中艰难前进。

官兵们披荆斩棘,饥寒交迫,疲惫不堪,有人请求休息一下。“慈不掌兵”,粟裕断然制止了。直到冲出尚未合拢的封锁线后,他才下令休息,焦急地等候主力上来。

跟进的刘畴西却疏忽大意,几次中途下令住宿休息,甚至在离粟裕部队只有5里路时,还觉得部队太疲劳了,决定再次安营住宿。

粟裕听说后大吃一惊,找到跟随自己行动的方志敏说,情况这样紧急,决不能再迟疑延误了,部队今天晚上必须通过封锁线。

方志敏认为有道理,让粟裕以他的名义写信给刘畴西,限令今夜迅速跟进。信送走后,粟裕心里还是不踏实,向方志敏建议说,还是由他回去协助军团长连夜通过封锁线。

方志敏想了想,觉得粟裕职务低,说服不了刘畴西,决定让他带队先走,自己前往主力部队,以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和政委的最后决定权,将部队带出险境。

刘英后来回忆:“志敏同志坚持自己随主力行动,要粟裕同志率领先头部队进入基本地区”,“于是粟(裕)、刘(英)、乐(少华)三同志随前卫部队行动,志敏同志回去随主力行动”。[3]

当天晚上,粟裕奉命带队通过封锁线。方志敏却没有能够说服执拗的刘畴西,再次耽误了时间,主力很快被包围在风雪弥漫的怀玉山区,弹尽粮绝后全军覆没。方志敏和刘畴西也先后被捕,惨遭杀害。

焦虑中等待他们到来的粟裕,结果等来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只能久久地凝望远山尽头,悲愤不已。


[1] 《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页。

[2]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刘英纪念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3]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刘英纪念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