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烟花易冷

天青色等烟雨 作者:方文山 著


烟花易冷

收录于《跨时代》

作于2010年

曲/周杰伦

繁华声 遁入空门 折杀了世人

梦偏冷 辗转一生 情债又几本

如你默认 生死枯等

枯等一圈 又一圈的 年轮


浮屠塔 断了几层 断了谁的魂

痛直奔 一盏残灯 倾塌的山门

容我再等 历史转身

等酒香醇 等你弹 一曲古筝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分落地生根是 我们


听青春 迎来笑声 羡杀许多人

那史册 温柔不肯 下笔都太狠

烟花易冷 人事易分

而你在问 我是否还 认真


千年后 累世情深 还有谁在等

而青史 岂能不真 魏书洛阳城

如你在跟 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 跟随我 浪迹一生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分落地生根是 我们


(rap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分落地生根是 我们

缘分落地生根是 我们

伽蓝寺听雨声盼 永恒

《烟花易冷》发表于周同学2010年5月所发行的专辑《跨时代》里,这首歌最近再次被关注,是因为2013年林志炫在《我是歌手》第一季里的精彩演绎。这首歌是由黄雨勋老师编曲,雨勋跟我与周同学是有着革命情感的同期生,我们三个是刚进入流行音乐圈的同班同学。

1997年,台湾的TVBS-G电视台有个《超级新人王》的节目,这个节目算是大陆和台湾、香港音乐创作类型节目的始祖,比的就是原创词曲。周同学的创作才华可以说有目共睹,一路走来获奖无数。但《超级新人王》那年的年度总冠军却不是他,杰伦只是亚军。那一年的年度总冠军是谁呢?就是我们雨勋同学。后来他们两个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签入宪哥(吴宗宪)的公司。宪哥那时的唱片公司叫“阿尔发”,而我则是自行投稿受宪哥青睐后同一时间加入了“阿尔发”唱片公司。

记得那时公司陆陆续续签了七八个词曲人,但现今也就剩下我们三个还在音乐圈。雨勋除了帮周同学的专辑编曲外,现在还是周同学个人演唱会的音乐总监。《烟花易冷》由雨勋所编,编曲的节奏感很好,而且不老套。前奏很短,十一秒就进唱,恰到好处。然后将近一分钟内只用了吉他声和钢琴音,先是一把吉他,然后钢琴跟上,在快进入副歌时才有笛声缓缓地伴随而来,情绪很对味,很精准。第二遍主歌时,鼓声缓缓进来,增添了旋律的张力和歌词故事的厚度。

一般而言,小调式编曲会让歌曲的音域程度浓厚,但雨勋对这首歌的编曲反而让这首歌的节奏有点轻盈,使得歌曲不那么悲情沉重,这很重要,好的鼓的音色可以挑动整首歌的律动,节奏乐器的音色比较时尚,也不会让歌曲显得太苦情。

至于杰伦在这首歌的创作上,则是用C大调的关系小调,a小调写歌。副歌中每一小节的最后一个音为两拍,比其他音多了拍数。还有这首歌中,电脑模拟的笛声,只用在过门。他还用了气生唱法,唱腔的改变也颇值得一提。在副歌歌词中,“城郊牧笛声”里的那个“牧”字的声线拉得很长,那种孤寂感叹的感觉很强烈。这首歌里面的真假音转换,在KTV唱的时候很具挑战性。没有一定音准的人,我想很容易会走音吧。然后在第二遍副歌与最后一段副歌中插入的一段rap,堪称一绝,这段rap在周同学唱来丝毫没有西方的那种嘻哈的感觉,反而处处显露出一种东方的神韵。

从旋律上分析,小调歌曲的特性就是旋律听起来很忧伤。日本音乐有非常大的比例是小调歌曲,而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市场上,忧伤类的情歌也特别容易被传唱。从听众角度来说,是因为小调歌曲的曲调容易使人陷入回忆中,借由听觉去做情感的扩散,因此能够得到较高的传唱度和共鸣。我们试着将音乐拆开,就会发现这些音乐创作的调式其实都是有逻辑的,事实上并非只有小调音乐的特性是忧郁,譬如蒙古族,他们的音乐时常在大调中透露出浓浓的小调忧郁,就如马头琴的音色,一出来就是带着悠远惆怅的颤动跟情感,在此顺带浅谈一下中西方音乐的一个区隔,一种很简单的二分法。

西方音乐除了旋律外也很重视节奏,东方音乐讲究旋律,却不怎么重视节奏,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强调的是气韵与神似,自然会对节奏分明的音乐有所忽视,或者说我们并不认为那样的音乐是对美的一种追求。

现今流行音乐的话语权在西方人手里,也造成了一种文化认知上的隔阂。那就是东方音乐的旋律调式与乐器在音乐创作的表现度上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不像西方音乐那样宽广辽阔。如西方的交响乐,节奏层层叠叠,起伏跌宕,但在注重节奏的同时,还是有旋律线的。如果判别音乐高下优劣的准则是以交响乐为基准,那西方音乐的立体感,毋庸置疑是强过以线性发展为主的东方音乐的。

接下来我们谈谈歌词里的修辞学应用。在谈修辞学前,先分享一下我之前在北京的一场讲座中讲述的一个自己创作上的特殊语法,也就是所谓的三等、三跟、三怨、三惹和三如,用的就是排比的修辞手法。《烟花易冷》用了三等和三跟,可见这首歌我自己是真的很用心地去写的。

什么是三等跟三根呢?我们先讲三等:

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

再来是三跟:

如你在跟前世过门,跟着红尘,跟随我浪迹一生。

接着还有《兰亭序》里面的三怨:

又怎么会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若花怨蝶,你会怨着谁?

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青花瓷》里的三惹:

篱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以及《红尘客栈》中的三如:

我说缘分,一如参禅不说话,你泪如梨花,洒满了纸上的天下。爱恨如写意山水画。

以上这些都是运用了修辞学里面的排比,事实上修辞技法的种类相当多,有三十几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扩大与转换字句词语的本义,以间接的形式,让文章与诗词的含义更多元,如比喻、借代、夸饰、转品等;另一类是以文字的呈现与排列形式,让文章诗词更优美,如类叠、对偶、排比、顶针。修辞是为了让文章字句的表现更具艺术手法,此类使文章更富咀嚼空间与想象魅力的语法,起源相当早。修辞运用甚至可追溯至成书于公元前距今两千多年的《诗经》。《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就是修辞运用:赋是直述,比是比喻,兴则是联想。

《烟花易冷》这个歌名和《发如雪》《东风破》《菊花台》一样是原创的,至于《青花瓷》《千里之外》《双截棍》和《天涯过客》则不是原创的。

《烟花易冷》的歌词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比《发如雪》还要多很多,几乎每一行在创作上都运用了修辞手法,我干脆说哪几行没有用到修辞,会比较好理解,也就是两句完全的白话歌词。“我听闻你仍守着孤城”“而你在问我是否还认真”,就这两句。其他全部都用到了修辞技巧来创作。因为太多了,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述,只列举几段歌词来做解析。

“繁华声,遁入空门,折杀了世人”用到了转化,也就是拟人化。将繁华声比拟为人,如此它才能遁入空门。

“梦偏冷,辗转一生,情债又几本”同样用到了转化,将梦形象化,梦本来是抽象的概念,但在这里它是具体的,所以可以感受到冷热温度。

“如你默认,生死枯等”用到了转品,将作为形容词的枯字转品为副词。

最后一句“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用到了象征,用年轮来象征岁月与时间。

“浮屠塔断了几层,断了谁的魂”这里用到的是设问,也就是一个悬念,在问是谁断了谁的魂。这句也用到了顶针,“断”就是顶针,让上下文更紧凑。

“痛直奔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很明显用到转化。因为痛是虚的,它要怎么奔跑?所以必须先将它形象化,借由痛的直奔来强调主角内心的焦虑。“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是象征,用残灯和倾塌的山门来象征战败的场景。这段也用到视觉摹写,借以营造出凄凉与孤寂感。

“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用到了转化,历史怎么转身?当然要先拟人化。这句连同接下来的“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就是刚刚说的排比句。以三个等字来营造漫长孤寂的岁月感。这里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我省略了主语,也因为主语的省略,造成听歌者对歌词解读的模糊性,如此反而对歌词有了不同的想象,也算是邀请听歌者参与创作解读。怎么说呢,像“繁华声、遁入空门、折杀了世人、痛直奔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还有“石板上回荡的是再等”这些歌词,语句中都没有直接说明主语是你还是我。因此不同心境的人会各自解读为他们认为的用法,这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情绪。

另外,这首歌的文字视觉元素很丰富,也就是所谓的画面感很强,营造出孤寂与荒凉的意象。如“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斑驳的城门、老树根、草木深、野村、孤城、城郊、雨纷纷”,还有“年轮”。再来则是刻意塑造出的佛教意象,如“空门、浮屠塔、山门、前世、红尘、缘分”还有“伽蓝寺”。其中“浮屠”跟“伽蓝”是佛教东传入中土后的音译词,“浮屠”就是佛塔之意,而“伽蓝”则是佛寺之意,此类的梵语外来词相当多,也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加了对事物描述的用语,因为不同民族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会直接反映在他们的语言中。

如前文所说,修辞学的运用可远溯自《诗经》时期。《诗经》有所谓的“六义”,这“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此处的“风、雅、颂”是以音乐的性质来对《诗经》作品分类;而“赋、比、兴”则是《诗经》里的文学表现手法。想想中华文化真的是源远流长,我们现代人居然还在引用两千多年前的诗句来形容事物,而且还没有违和感。

一般我创作歌词的时候,会针对某些特别的题材下功夫去收集与汇整资料。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把歌词创作当作剧本去经营。比方说,要拍一部以民初旧上海的故事为题材的电影,那就必须先收集那个时空背景下的史料当戏剧背景,如同我当初要写《上海一九四三》时,就必须先了解外滩、法租界、青帮洪门等历史知识,还有吴侬软语、百乐门、十里洋场等城市符号,甚至是石库门、弄堂、白墙黑瓦等当地的建筑特征。这些跟上海这座城市有关的文化联结与画面想象,都是创作者在构思歌词故事时所必须先了解的,在具备了对这座城市过往记忆的初步理解与认识后,歌词故事写起来才会到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