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六 善与恶

墨韵三闲 作者:黄寿德 著


十六 善与恶

有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脍炙人口的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善恶观的生动描述,也是倡导人们扬善抑恶的金玉良言,还是我们人生处世的至理名言,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因此,人们总是胸怀善良,不存害人之意;多发善心,以多做善事;坚持善意,以多行善举。也总是希望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在佛教中还要求善待一切生灵。

可见中华民族的善良文化意识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它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善,就成为善良的人们的自觉行为。我记得,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家乡的农村就在溪流上修了很多风雨长桥以方便人们出行与歇脚。还在路边修建有茶亭供路人喝茶与休息之用。若有无家可归且肢体残疾的人,就有善心人士出资给制造一顶轿子,除供他居住外,还由乡邻抬着他到各村帮助他讨饭度日。人们也乐此不疲地伸出援手去帮助他,这样就不至于让这样的可怜人饿死或冻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各种各样的慈善机构,各种各样的善举不胜枚举。无论是地震救灾,还是抗洪抢险,或是扶贫帮困,人们都能够自发地捐款捐物。特别是自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自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做好人好事的传统已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至今还在发扬光大。

人们向善、行善的本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三字经》就说的好,“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后来人们的学习、修养、环境不一样,有的能够善始善终,有的就沦为恶人、坏人了,乃至遗臭万年。

与善相对应的则是恶,这是有良知的人们深恶痛绝的。比如经常说的除暴安良就是对恶人的惩罚。疾恶如仇,就是绝对不容许行恶。一旦发现这样的恶人恶事,就要像对待仇敌那样去处置它,决不让它有得逞的缝隙。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扬善抑恶,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不可回避的问题。

欲要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必须这样去实践:

一是必须修炼一颗善心,多行善举。要身体力行地多一些善举,多做一些好事。在平时,路遇不平事,就是要敢于出手,能够理直气壮地主持正义。既然善有善报是铁律,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把与人为善一贯地坚持下去,即使有时难免受委屈,甚至被误解,乃至流汗流血,直至危及生命也要毫不退缩。只有人人这样为善、行善,才能让恶人没有空子可钻。

二是必须努力培植爱心。问君哪得好事多,唯有爱心善举来。如我平时,经常要去修理室外亭子里的凳子或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有人见了,就对我说“你可以活一百岁”。我笑着回答:“要一百岁干什么?只要我走的时候既不害家人,又不磨自己也就足够了,这种小事能够做一点,就做一点,也是善举哩”。我想,正如歌词里写的:“只要人人奉献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一定充满阳光。”阳光之下岂有罪恶。因此,培植爱心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必须不断加强。同时必须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的人和事。让好人之善举发扬光大。还要重奖那些见义勇为的爱心人士,广泛宣传好人好事和见义勇为的善举,以大力张扬正气,打压邪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